據衛生部統計,我國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億人,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佔全國總人數的15.2%。
在人體的脊柱結構中,腰椎承擔著「苦力」的角色,它承載了人體一半以上的重量。然而,很多人不懂得愛惜腰椎,最後自食「惡果」。
腰椎間盤多發於20~40歲人群,近年來愈發呈現年輕化趨勢,甚至有專家表示:現代年輕人至少把腰椎病提前了10年。
那麼,腰椎間盤病變怎麼分辨?平時應該怎樣保護腰椎?
重視腰椎間盤的病變
人體的腰椎由5塊椎骨組成,每塊椎骨的前部都由椎體和椎間盤組成。其中,椎間盤是連接在我們每一塊椎骨之間的組織結構,具有維持脊柱穩定性、緩衝外力等作用。
如果將椎間盤比喻成一個流沙包,那麼包子餡是椎間盤裡的髓核,包子皮就是包裹著椎間盤的纖維環。
一旦腰椎間盤出現退化,加上外力作用,很容易會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流出,並刺激、壓迫附近的神經,從而出現腰痛、下肢發麻等不適症狀。
腰椎間盤發生病變有4個階段,大家一定要重視:
階段1:膨出
在這一階段,腰椎間盤膨出是「包子皮」(纖維環)撕裂所致。膨出一旦壓迫神經纖維,很容易造成局部炎症,甚至引起腰腿疼痛。
如果症狀不明顯或無症狀,則無需治療,日常多注意保護腰椎即可,如注意保暖、睡硬板床等。
階段2:突出
年老、受外傷、腰椎間盤退化等會導致椎間盤磨損、撕裂,突出的腰椎壓迫神經根,並引起明顯的不適症狀——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尤其是大腿一側的根部。
若不及時治療,大多數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腰椎脊柱側彎,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階段3:脫出
腰椎間盤脫出的患者,其運動會受到限制、下肢麻木。
這一種情況一般較少出現,如果發生了,則說明情況在向嚴重的趨勢發展,需要就醫治療。
階段4:脫離
到了最後一個階段,意味著已經到了最嚴重的時期。這時,腰椎部分經常發生神經粘連,不僅受到神經壓迫的影響,還有神經粘連炎症。
嚴重者會出現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症狀,一定要接受手術治療。
1分鐘自測,你的腰椎好不好
如果你符合以下7個症狀中的任意一個,建議就醫進行CT檢查,看看腰椎退化的程度。
1、腰側疼痛,經臀部放射至腿腳部,偶爾伴有麻木感,輕輕咳嗽一聲或數聲,腰疼加重。
2、閃腰後,走路一瘸一拐,或者走路時一手扶患側,下肢怕負重。
3、腰酸背疼,坐下休息疼痛不能緩解,側躺著休息可以緩解。
4、平躺時,腰背疼痛難以伸直,需要用手或枕頭託住,或側身睡覺。
5、平躺後慢慢坐起,看看是否由於腰痛,屈曲膝蓋才能坐起。
6、平躺後將腰痛一側的腿緩慢抬高,觀察是否因疼痛而使其高度受到限制。
7、趴在床上,讓親友在腰部進行廣泛輕輕按壓,看看是否按到某處出現下肢放散性疼痛。
腰椎間盤有「5怕」
別以為腰椎間盤承受的重量多,就一定很堅固,其實它是很脆弱的。
除了先天性的腰椎間盤退化之外,還有5件事是腰椎間盤的「剋星」,一不小心就會令它受傷!
1、姿勢不正確
長時間彎腰、低頭、聳肩、含胸、身體前傾等不良姿勢,會增加腰椎的負荷,導致椎間盤受力不均,容易出現腰突。 此外,彎腰抬重物時,若用力過猛或突然旋轉,也容易誘發腰突。
2、勞動強度大
經常從事重活、高強度活動,很容易會傷害腰椎,造成肌肉勞損、纖維環撕裂等。
3、過於肥胖或消瘦
肥胖者本身腹部脂肪多,會增加腰部的承重負荷;而過於纖瘦者,自身的肌肉組織比較少,腰部的承重力也偏低,這樣也可能會引起腰椎間盤突出。
4、腰部受涼
溼冷會導致腰部的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從而傷害腰椎間盤。
5、缺乏運動
平時不是坐就是躺、很少進行運動鍛鍊的人,其運動量是嚴重不足的,這意味著腰背的肌肉漸漸鬆弛、力量不足。 就算有進行體育運動,但運動方法不當,也會造成腰背部肌肉勞損,增加腰突的風險。
護腰椎動作,常做不虧
「我現在哪敢運動,動一動,腰更痛!」很多人都會因為腰椎疼痛,而對運動訓練敬而遠之。
事實上,適當的運動,如恢復腰椎關節活動度、鍛鍊核心肌群力量等,是可以緩解腰椎間盤對神經的壓迫,提高脊柱穩定性,從而減少症狀復發風險。
這幾組簡單的訓練,大家可以在家完成:
01 腰部牽引
坐在椅子上,雙腿分開,身體緩慢向前彎腰,保持對下腰部舒適的牽伸;每天做20~30個即可。
02 飛燕式鍛鍊
俯臥,雙手緊貼大腿,兩臂向後緩緩抬起,輕輕抬頭;同時,雙腳也輕輕抬起,收縮腰部肌肉,儘量用肋部和腹部支撐身體,維持這個姿勢約5秒;每天早晚各鍛鍊1次,每次做20~40個。
03 拱橋訓練
仰臥,雙腿屈曲;用力將腰部和臀部抬高,如拱橋狀;保持姿勢5秒後回歸原位;每天做20~40個即可。
04靠牆深蹲
背部靠著牆面,身體呈現傾斜狀;吸氣,腰身緩慢向下蹲;呼氣,腰身起來;每天做1~2組,每組5~10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