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食在廣州。
我在廣州生活了十多年,從沒質疑過這個說法。直到有一天,我認識了一個來自順德的朋友,從他的表情來看,他顯然對這個說法頗有不滿。
廣東順德
壹|黃玉仙的大排檔
順德容桂富華街,有一間沒有招牌的大排檔。食客們都問老闆娘:為什麼你的店沒有招牌?
老闆娘總是這樣底氣十足的回答:你認得我這個人就行了,我就是招牌!
老闆娘:黃玉仙
黃玉仙退休之後開始經營這間大排檔,現在已經有16年了。
跟別的排檔不同,她一個人打理著這間店鋪。只有在節假日的時候,才有讀大學的女兒來幫忙。
黃玉仙在60歲時,去考駕照,就是為了每晚的這個時候,開車去一個重要的地方。63歲的她,在深夜時分,驅車40多公裡,來到相鄰的城市:中山。
在中山市的郊外,一家屠宰場裡,藏著黃玉仙的美味秘訣。
豬肉以外的零部件,在廣東地區被統稱為:豬雜。動物內臟的營養成分遠高於肉類,而且價格低廉,是民間美食中廣受歡迎的食材。
帶著最新鮮的豬雜,黃玉仙必須迅速趕回富華街,她的大排檔,即將開業。
新鮮的豬雜要在最短時間內加工,撒入鹽、糖、生粉,反覆攪拌,就能讓滾沸的白粥脫胎換骨為:豬雜粥。
下料的次序和火候十分講究,豬肝最後下鍋,3分鐘後浮起,此時的豬肝最是鮮嫩多汁。
在順德,不僅大餐廳對火候要求極高,小的粥店、排檔也有自己的講究。因為,早在千百年前,順德人的祖先就深諳此道:食物在由生轉熟的一瞬間,鮮嫩柔滑,口感最佳。
千百年來,經過無數廚師的精心專研,代代相傳,順德廚師已經掌握了這一瞬間的全部秘密。
午夜時分,黃玉仙的排檔人氣正旺,食客們千裡迢迢匯聚而來。
這時,黃玉仙拿出另一個招牌菜式。新鮮的豬血,無需複雜的程序,猛火爆炒,滾水汆燙…
凌晨4點,食客漸漸散去,而63歲的黃玉仙已經連續工作了9個小時。
每天打烊之前,她總會給自己留一碗豬雜粥,既是晚餐,也是早茶。既是對辛苦一天的犒賞,也是對更辛苦明天的準備。
貳|小學徒和大名廚
順德有8000多個餐飲企業,約有8萬多名廚師,平均每30個順德人裡,就有一名職業廚師。
在順德職業學院,烹飪專業的學生正在進行期末考試。剛剛入學半年的王正亞,即將和同學們一起展示自己幾個月苦練的成果。
今天考試的題目是:蓑衣黃瓜。
兩根黃瓜,要切下240刀,刀刀深淺一致,厚薄均勻,兩刀之間的距離是兩毫米,拉開黃瓜不斷裂,黃瓜的長度延展一倍。
今天,王正亞的黃瓜斷開了,他沒能及格。
距王正亞的考場幾百公裡外,香港帝苑酒店的行政總廚何偉成,正在熬製豬肺湯。
何偉成,順德人,在香港做了30年廚師,現在他已經是五星級酒店的行政總廚。
何偉成的豬肺湯,名揚海外,時常有歐洲食客不遠萬裡而來,只為喝上一碗湯。
這碗湯,用料考究,工序複雜,是酒店的招牌,老饕們都知道:必須提前一天預定。
豬肺湯是順德的傳統湯菜,上世紀50年代流傳到香港,幾十年來已經成為香港人最熟悉的家常味道。
4小時燉煮,撇去浮油,用白菜膽提鮮,上桌前再加入鮮榨的南北杏汁,南杏微甜,北杏略苦,與嫩滑的豬肺相得益彰。
何偉成的豬肺湯總讓食客感慨:喝到了幾十年前的味道。
讓我們的視線回到順德,廚師學校的學徒王正亞,利用寒假的時間,苦練蓑衣黃瓜技藝,每天切掉300根黃瓜。
假期結束,王正亞只用了5分鐘,就完成了補考,他離成為一個名廚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順德是著名的「廚師之鄉」。有無數的順德年輕人像王正亞一樣,經過嚴苛訓練,練就一身本領,有的落地生根,有的則漂洋過海將順德味道帶到世界各地。
他們有的會成為何偉成那樣的星級名廚,有的則混跡在市井街頭,即便身份千差萬別,境遇各有千秋,但他們都用自己的手藝,向食物表達著一個順德廚師的理解與尊重。
叄|牛展的煲仔飯
順德人對食物烹飪的嚴苛和挑剔,不僅體現在專業名廚的身上。打理著一些草根食物的民間廚師,也有同樣的態度和追求。
上世紀30年代,從第一鍋煲仔飯出現在廣州的小飯館裡,就受到了食客們的熱烈追捧,迅速火遍了兩廣地區的大街小巷。
它是最常見的市井美食,砂鍋從火爐上直接端上餐桌,其飯菜合一的做法,並不需要複雜的技藝。
牛展,有一間不足20平米的小店,8張小桌子,只賣一種食物:煲仔飯。
每天早上,牛展都騎著摩託車,自由的穿行在順德大街小巷。
在這座城市裡,沒有人比牛展更了解大大小小的菜市場。每天早上,他都要花兩個小時,穿梭於順德的好幾個菜市場,尋找最新鮮的食材。
每天的食材都是隨機採購,因此牛展的煲仔飯小店和東京小野二郎的壽司店一樣:沒有菜譜!
香米米粒細長,韌性彈牙,猛火煮至沸騰,再改小火慢焗,直到表面水分收幹。
有甜味和酒香的廣式腊味,剔除牛裡脊有礙口感的筋膜,切成大而薄的肉片…平攤在米飯上,蓋上鍋蓋,上桌前鍋蓋不能再打開,煲煮時間全憑經驗判斷。
十多年來,牛展的小店只做煲仔飯,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一個瓦煲內,包含了白米飯的三重境界。上層米粒吸收了肉汁,濃鬱軟糯;中間晶瑩剔透,保留著純淨的稻米香;底層鍋巴焦脆,是煲仔飯最具魅力的部分。
牛展說:鍋巴是一顆米的厚度,呈現一塊鏡子的樣子。
去牛展的小店吃煲仔飯,是一件很累,很緊張的事情。首先,沒有菜單,全憑牛展口頭報菜:鼓汁排骨,還是板筋?還加東西嗎?豬的,牛的,雞的,魚的,芝士的,四川辣,湖南辣,黑椒辣,加不加黃魚春?
這時,大多數食客就已經懵逼了。如果你稍有不滿,牛展就會說:你究竟想不想吃?想吃就少囉嗦!
其次,價格不菲。按理說,一鍋煲仔飯,即便是在廣州的大飯店,也就賣個二三十塊。但在牛展的小店裡,要賣四五十塊。
如果你有疑問:為啥這麼貴?
牛展就會說:如果有困難的話,你可以下次再來。
第三點,煲仔飯上桌,老闆會親自教你怎麼吃飯。
此時的牛展,表情嚴肅:不是這樣吃!用筷子,不要用匙羹!用筷子挖送外圍的飯,把鍋巴撬起來…嚼的時候,每邊15下…
偶爾遇到特別「笨」的食客,說不定會被牛展訓斥得滿臉通紅,在小店裡引起鬨堂大笑…分分鐘讓你感覺自己是個不會吃飯的小孩。
為什麼這些並不舒適的用戶體驗,沒有影響牛展的生意?
因為,每一碗飯,牛展都親力親為。小店經營十多年來,不擴大規模,不開分店,不增加食譜…
十多年執著於對一種美食的專研,這樣的小店,在順德,隨處可見。
這部紀錄片《尋味順德》,出自於《舌尖上的中國》團隊之手,豆瓣8.8分,超過了《舌尖上的中國2》。有網友激動的評論道:舌尖上的A片,下輩子想做個順德人!
片中介紹了很多順德美食,但真正打動我的,是這四個人物,這三段故事。
有個朋友問我最欣賞的中國商人是誰?是馬雲還是馬化騰?是雷軍還是董明珠?是王石還是許家印?是羅振宇還是吳曉波?
我說,什麼網際網路大佬,什麼新媒體精英,什麼房地產首富…我都看不上,我最佩服的是大街小巷裡的餐館老闆。
在中國,充斥著摳腳大漢的餐飲業,才是中國最乾淨的行業之一。這個行業競爭激烈,利潤微薄,而且累得要命。因此,沒有權貴資本涉足其中。
幾年前,因為工作的緣故,我認識了很多廣州餐飲老闆。無一例外,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起早貪黑,揮汗如雨,痛不欲生的創業故事。
這個行業實在是太辛苦了,這裡是江湖好漢的天下,賺到的每一分錢,都飽含著汗水,甚至鮮血。當一個草根英豪拿起菜刀,他的一生就註定不會平坦。
就像《尋味順德》中的黃玉仙,63歲高齡,還要每天工作9個小時…
無論是黃玉仙還是牛展,王正亞或者何偉成…他們理應擁有更多財富,他們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烏鴉微信號:wuyadianying 微博:烏鴉電影
烏鴉最新動態將在朋友圈跟微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