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秦漢時期繪畫藝術魅力

2020-12-21 天眼新聞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也是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秦漢繪畫繼承了戰國時期創立的寫實作風和表現方法,突破了商周時期的實用性、裝飾性和神秘性風格的束縛,顯示出了藝術的自由特性和力量。

秦漢繪畫的題材大體包括三類:第一,以社會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為題材。此類作品的大量出現與當時的社會風尚有關。由於漢代皇帝、貴族、地主生前競相豪奢,模擬描摹現實生活顯示氣派,死後也貪戀現世,欲將現實的生活圖景帶到地下,描摹刻畫於墓室內,因此表現宴飲、戰爭、樂舞、車騎、雜技、風俗、生產等生活實況的題材所佔比例最大。第二,以宣揚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為題材。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倫理起著規範人們思想和行動的重要政治功用,深得統治階級的宣揚和提倡,因此這類宣揚政教的題材也不少。第三,神怪題材,包含著十分強烈的幻想和浪漫成分,所以這類神怪題材也佔有一定比重。

壁畫和帛畫是秦漢時期最重要的實物繪畫種類,也是這一時期花鳥走獸藝術形象最重要的載體。秦漢時期重要的繪畫,大多數以壁畫的形式繪製在各種宮殿、衙署、府第、學校、寺廟等。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壁畫實物是1959年發掘的秦鹹陽1號宮遺址壁畫殘片。1979年,在秦鹹陽3號宮遺址西閣道東西殘壁發現的壁畫均繪有車馬圖和麥穗圖。東壁北組的《車馬圖》相對完整,圖中共有四馬一車,其造型和著名的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如出一轍。圖中車輿已經模糊不清。馬均為棗紅色,體態雄健,正駕車奔跑,面部有彩飾面具,頸部有白色車軛,腰部有白色或黑色飄帶。刻畫最為精彩的是四匹馬的頭部,略有高低,神情各異,有的昂首長嘶,有的埋頭疾馳。這是一幅繪在牆壁上的秦代「花鳥畫」作品。及至兩漢時期,自然界中的花鳥走獸已經是壁畫的重要表現對象了。

東漢辭賦家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以誇張的手法記錄了宮室殿堂壁畫中花鳥走獸的藝術形象:「圓淵方井,反植荷蕖,發秀吐榮,菡萏披敷。又飛禽走獸,因木生姿。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奮寶而軒髻。虯龍騰驤以蜿嬗,頷若動而躞暱。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蛇繆虯而繞榱。白鹿子蜺於樽櫨,蟠螭宛轉而承楣。狡兔銓伏於柎側,援狄攀椽而相追。玄熊甜談以斷斷,卻負載而蹲咦。」有關這一時期壁畫中花鳥走獸形象的記載還有《水經注》所記:「李剛石室在巨野黃水南,石室四壁,隱起雕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麟鳳之文、飛禽走獸之像,製作工可。」

1972至1974年間,湖南長沙馬王堆兩座漢墓以及山東臨沂全雀山九號漢墓的幾幅彩繪帛的相繼出土,豐富了漢代繪畫的實物資料,彌補了漢初繪畫的空白,使人們對於西漢繪畫的實際面貌有了清晰的認識。其中以馬王堆一號墓彩繪畫最為成熟,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工筆重彩畫珍品,勾線勻細有力,飛遊騰躍,與後人總結的「高古遊絲描」相符;設色以礦物顏料為主,厚重沉穩,鮮麗奪目而又諧調;構圖以密託疏,採用規整、均衡的圖案結構與寫實形象相結合的手法,主體突出,上下連貫,豐富而又奇變動人。

此外,在縑帛上的繪畫以及各種工藝品上的裝飾也相當流行,如《前漢書·霍光傳》所載:「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又如《後漢書·皇后紀》載,順烈梁皇后「常以烈女圖置左右。以自鑑戒。」秦代的繪畫實物流傳極為稀少。現在能夠據以了解秦代繪畫面貌的遺物,僅是歷年來從陝西臨潼、鳳翔等地出土的模印畫像磚,鹹陽秦宮遺址出土的壁畫殘片、刻紋畫像磚、建築瓦當紋樣,以及在其他地區發現的少量工藝品上的裝飾圖案等。漢代歷時4個多世紀,是我國傳統美術特定的民族精神與形式風格基本確立並得到進一步發展鞏固的重要時期。漢代統治者非常重視繪畫藝術,毛延壽、樊育、陳敞、劉白等都是後世知名的御用畫工。

關於畫家的情況,文獻上有名字的如王子年《拾遺記》載:「始皇元年,謇霄國獻刻玉善畫工名烈裔。使含丹青以漱地,即成魑魅及詭怪群物之象。刻玉為百獸之形,毛髮宛若真矣。」這個烈裔就是僅見於記載中的秦代畫家。在《西京雜記·第二》載:「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並工為牛馬飛鳥,亦肖人形,好醜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這六位是西漢元帝時有名有姓的畫家;另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所載:有「多才藝善畫」的趙岐、「畫雲漢圖人見之覺熱又畫北風圖人見之覺涼」的劉褒、「工書畫善鼓琴」的蔡邕、「高才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的張衡,還有「並光和中畫手待詔尚方畫於洪都學」的劉旦、楊魯等六位東漢的畫家。

此外,有關當時繪畫的理論,散見於文獻記載中較有影響的,如漢代劉安《淮南子》所述的「尋常之外,畫者謹毛而失貌」,論述了繪畫的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問題,指出畫者那種刻意描繪無關緊要的細節,以致失去全貌的傾向,強調局部細節的描繪,要服從整體的大貌。又論述了繪畫的形似和傳神的問題,如「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悅。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是說畫美人西施,只是畫得漂亮,而沒有畫出她那惹人喜愛的神情。畫力士孟賁,只是眼睛畫得大,而沒有刻畫出那使人畏懼的神態,都是因為失去了「君形」,「形」的「君」即神,即是支配外部形象特徵的內在精神。這些理論的提出,說明當時的繪畫已經對整體與局部、形與神的關係等問題予以重視。

蘇飛柏 來源 杭州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藝術成就
    漢墓磚畫宴居圖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絹底平繡人物  本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  秦漢時期甘肅地區有著地方色彩濃鬱的音樂舞蹈藝術,還有品類繁多的繪畫,許多成果萬世流芳,澤溉後學,為地方歷史文化平添了幾分光彩。
  • 美輪美奐——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
    中國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早期的繪畫需要經過匠人再造,刻在石料、青銅器上,或者畫在陶器上。直到漢代發明了紙張,畫家才開始用毛筆在紙上作畫。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美妙而悠久的古代藝術吧!秦漢時代的繪畫,大致包括宮殿寺觀壁畫、墓室壁畫和帛畫等。秦代留存至今的繪畫主要是70年代在秦宮遺址發現的秦宮壁畫。
  • 秦漢時期的磚瓦文化,以及其繁榮昌盛的原因
    秦漢時代是中國後世社會各項基本規則和制度出現的關鍵時代,也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留下了很多傳世的經典,在這些能代表秦漢時期文化的諸多元素中,磚瓦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這些磚瓦在建築功能和藝術兩方面又組成了獨有的秦漢磚瓦文化,說到文化自然是指:「成體系,成規模並有一定的規則,對後世有很強的影響」。
  • 古代女子髮型對比:秦漢時期最美,唐朝的時尚,清朝的最醜
    古詩詞中有這樣一句話:「愁雲鬢變了,但她敢於用自己的夜曲去感受月光的寒意。」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一個女詩人在早晨對著鏡子打扮的時候,她最害怕的是發現鏡子裡自己太陽穴的顏色會變成白色。」事實上,在人們的生活中,女性梳頭或保持好看的髮型一直是一個不變的話題。
  • 簡答題|與中世紀繪畫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在創作上有哪些特色?
    中世紀的繪畫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的不同主要表現在:(1)   造型:中世紀的繪畫在造型上過於概念化、僵滯,繪畫中對於自然空間的表現幾乎沒有。如拜佔庭藝術的代表作品《查士丁尼皇帝及隨從》。(2)   色彩:中世紀繪畫主要作為教堂裝飾畫,均色彩單調而質樸;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色彩,特別是威尼斯畫派的色彩均富麗而和諧。如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畫中,用鮮明的顏色表現了女神優美的肉感,這一點是中世紀宗教繪畫很難達到的地步。
  • 美輪美奐的秦漢服裝,你真的了解嗎?
    服裝的社會與文化背景時代背景意識形態對服飾的影響,秦漢時期人們的著裝意識秦漢時期不論服裝形制還是服裝色彩都深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以服色為例,而介於五色之間的間色、雜色則多為平民服飾所採用。秦漢時期服裝色彩的五方正色信仰,構成了傳統服裝的基色而代代傳承。
  • 在古代不同時期的女子髮型,秦漢可能最受歡迎
    太古時期無文字無圖畫流傳,暫時就不提了。秦漢時期的髮型,史學家們把它稱作「環髻」。是將長發繞城環盤繞在頭頂之上而組成的不同形態分布,通常都是有好幾個部分的。從我們現代人的觀點看來,秦漢時期女性們對於髮型的形象感要求比較高。如果合適的髮型再在搭配秦漢時期的服飾,就會給人一種十分清新淡雅之感。
  • 啟蒙時期的繪畫
    儘管大眾讀者對「啟蒙運動」、「啟蒙精神」耳熟,卻不一定「能詳」。
  • 從秦漢瓦當中的植物紋,來感受古人對植物、自然的崇拜
    秦漢時期磚瓦製造技術高超、建材種類多樣,素有「秦磚漢瓦」之稱。此時的磚瓦建材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有許多圖案豐富的裝飾性磚瓦,比較常見的有雲紋、文字、動物、植物紋等,這些圖案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反映出秦漢時期人們對自然界事物與人工創造物的崇拜。
  • 女性之美——繪畫藝術亙古不變的主題
    布格羅作品一、女性繪畫題材的興起是社會和藝術的發展的結果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成為藝術創作的核心思想,開始強調和尊重人性與科學,注重創新,打破了中世紀封建神學的思想禁錮,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關懷,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就成為繪畫藝術取材和表現的重要主題,這是歐洲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人類思想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 攝影高級還是繪畫高級?不同時期的藝術形象不可同日而語!
    繪畫的起源遠早於攝影。繪畫從一開始的記事和留存影像的作用,逐漸成了藝術。在繪畫出現的數千年後,攝影出現了。與繪畫一樣,攝影最開始的作用也是為了紀錄,但也演變成了藝術。如今的攝影與繪畫,都成了視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有相同之處,兩者也有明顯的不同。在野馬哥看來,攝影是做減法的,從視野中的元素精簡到取景框中的元素,再呈現到底片或數碼文件中的影像;繪畫是做加法的,一筆一筆,將一張白紙變成一幅畫。要說攝影與繪畫哪個高級,這並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的。
  • 最古老的藝術——古代的刺繡,每個時期不一樣
    戰國刺繡因刺繡起源較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漢時期刺繡就得到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就可見到刺繡品。戰國刺繡代表作品從這些出土的刺繡看得出來:周朝時期的出品較為簡單粗糙;到了戰國漸趨工致精美,那個時期的刺繡用的都是辮子繡針法,俗稱辮子繡。
  • 「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雕塑和工藝美術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秦漢時期甘肅的藝術,內容豐富,享譽遐邇。在雕塑和工藝美術方面,玉雕、木雕、金屬雕、泥塑和小手工藝作品流傳下來的較多,藝術價值較高,是魏晉隋唐以來甘肅雕塑和工藝美術發展的基礎,也是「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玉雕和木雕甘肅發現秦漢時期的玉雕並不多,但都很精美。
  • 秦漢時期的民間飲食:一日兩餐
    那我們看看秦漢時期的一日兩餐都吃的什麼呢?1967年在山東諸城前涼臺村發現了一座東漢畫像石墓,裡面有一幅「庖廚圖」:上方橫梁上,系十一個掛鈎,分別掛著豬肝、豬腿、豬肉、雞、兔、鱉、魚等物品。秦漢時期在飯中加入乾果等用來調味,比如加棗的飯叫 「棗糒」。以米的精製程度,米飯也分為糲(li)米飯、糳(zuo)米飯、毇(hui)米飯,糲米是最粗糙的米,也叫脫粟,如果達官貴人脫粟飯,在當時就被認為是節儉。
  • 淺談宋朝茶畫藝術:「茶」文化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碰撞
    茶聖 陸羽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中國茶文化一樣,二者都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積澱,同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繪畫藝術與茶文化在魏晉時期就已經結緣。當今社會的人們,對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熱衷的品茶作畫,焚香奏琴等雅集活動所散發的獨特魅力,仍充滿神往。
  • 《讀懂繪畫》:一本理解西方700年繪畫藝術的科普指南
    因而,經常在看完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西方藝術特展之後,很多參觀者都在感嘆自己對西方的藝術了解實在是太少,這麼寶貴的機會呈現在自己的面前,卻無法完全理解藝術品的魅力。我們可以不會作畫,但是一定要具有對美的認知和理解,能夠辨識出世界上的美好與純淨。最好的方式,無疑就是在名師的指導下欣賞大量的優秀藝術品。
  • 藝術的魅力在於你說不清它具體的含義,但是卻能有些身同感受!
    藝術符號是個人內心和客觀事物的統一畢卡索曾經說過:「繪畫其實就是與一種符號交往的藝術,當這種符號被表現了出來,那一刻它便獲得了自己的生命。」其實對於一副完成的繪畫作品,人們在欣賞成畫的同時,也是在透過作品來讀懂畫家本身的內心世界和他的世界觀,這兩者非常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由此產生的藝術升華,令人陶醉。
  • 從遠古的陶盆瓶罐,到夏商周青銅、秦漢陶俑,石窟與瓷器到達頂峰
    中國的雕刻藝術,就像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隨著時代的脈搏跳動。遠古時期,圖騰崇拜,早期雕塑有了豐富的素材,陶瓶瓦罐成為有力載體。夏商周時期,青銅器橫空出世,大型器具彪炳著一種凜冽之美,而文字書法、線條紋飾又讓雕塑藝術更加細膩。
  • 《繪畫大師課》帶寶寶感知藝術大師魅力
    以其近期上線的《繪畫大師課》為例,因為契合媽媽們對寶寶進行繪畫啟蒙的需求,又有強大的師資團隊和用心的課程設置,很快就就成為了爆款課程,收穫了許多點讚與支持。談及這門課程的開發初衷,年糕媽媽團隊的負責人介紹,來源於對媽媽們日常需求的洞察。
  • 他用真實的色彩,繪畫了寫實的藝術,逼真的彩鉛插畫!
    許多藝術的畫面也擁有了無比真實的情感表達,似乎藝術的表現也更加主觀且立體,好像無比真知的畫面繪畫了藝術的本真。我們可以通過藝術來看到,許多作品的情感傳遞,也可以通過自我的本真來看到,我們內心真實主觀的精神。作者用色彩繪畫出許多內心的體驗,寫實的畫面也似乎追求了事物最深層次的幻想與奧秘,擁有藝術構成的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