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拿到胃鏡檢查報告,看到上面寫著「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一下子就緊張擔心起來,「我的病是不是很嚴重,離胃癌不遠了?」「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炎症刺激下的反應
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是指原來的胃黏膜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所替代,即胃黏膜上皮中出現類似小腸或大腸黏膜上皮細胞的一種病理學改變,是一種成熟的細胞分化類型向另外一種成熟的細胞分化類型轉變。腸化生細胞來自胃黏膜固有腺體頸部的未分化細胞,這部分細胞是增殖生發中心,正常情況下,它不斷分化成胃型上皮細胞,以補充衰老脫落的表面上皮;在慢性炎症因素的不斷刺激下,它轉分化為腸型上皮細胞,形成腸化生。腸化生是胃黏膜上皮長期慢性損傷情況下的自我保護、自我適應,也是萎縮性胃炎的重要上皮變化。
黏膜炎症是胃癌發生發展中最常見的病理改變,由幽門螺桿菌、飲酒等因素造成持續的炎症導致患者喪失正常的胃黏膜結構,胃腺體受到損傷,久之則出現腸化生、異型增生,甚至出現癌變。
長期慢性炎症刺激是發生胃黏膜腸化生的主因。現代醫學認為,腸化生的發生與導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多種因素有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酒、吸菸、喜食辛辣、油炸食品、高鹽飲食、醃製鹹菜、胃癌家族史、胃十二指腸反流、自身免疫等多種因素,共同參與了腸化生的發生、發展。反覆、持續Hp感染、不良飲食習慣等均為加重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潛在因素。
胃黏膜腸化生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
通過病理學的研究,目前將腸化生分為4種類型:完全性小腸型化生、不完全性小腸型化生、完全性結腸型化生、不完全性結腸型化生。過去認為小腸型化生屬於炎症反應的性質,不具備惡變風險,而結腸型化生與胃癌發生有一定的關係。2006、2012、2017年的《中國慢性共識胃炎意見》認為:腸化的類型對預測胃癌發生危險性的價值有限,而更強調重視腸化生的範圍,腸化生範圍越大,程度越重,則發生胃癌的危險性越大。
除此之外,腸化生部位與胃癌發生風險相關。胃竇部局灶的腸化生沒有什麼風險,胃體部腸化者胃癌風險明顯升高。我們知道,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個多階段的逐漸演變的過程。一般遵循「幽門螺桿菌感染→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演變模式。其中,異型增生是目前廣泛公認的胃癌前病變,腸化生是否屬於癌前病變還存在爭議。
應重視做好腸化生的監測、治療和日常調理
現代醫學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及癌前病變主要是隨訪和監測,一般建議僅僅局限於胃竇部的局灶腸化生3年複查一次胃鏡,有比較廣泛的中-重度萎縮並伴有腸化生的患者1年左右進行胃鏡複查,一旦發現有重度異型增生甚至癌變病灶,及時手術或局部胃黏膜切除;對有症狀的患者採用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增加黏膜營養及胃黏膜保護、改善胃動力、抑制膽汁反流等方法對症治療。
中醫藥的辨證論治治療具有整體的、多靶點調節的優勢,在改善胃痛、胃脹等消化不良症狀有明顯的療效優勢,中藥湯劑與中成藥配合長期使用可使30%-40%的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消失。當然,在臨床科研工作中,還需要採用更加嚴謹的設計對不完全性結腸化生、胃體部腸化生進行識別和幹預評價,確認療效,阻斷其進展對於預防胃癌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患者,需要做的就是按醫生的建議,定期胃鏡及病理隨訪檢查,高風險患者可以選擇放大染色胃鏡等進行精細檢查,監測病情變化,以防萬一,這對於控制風險有重要的意義。
在胃黏膜腸化生病變防治中,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識和態度很重要,既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也要避免盲目過度的檢查和治療,並保持樂觀的情緒。患者的日常生活調理可從如下方面著手:養成良好的飲食及衛生習慣,飲食清淡,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果菜;按節律進餐,定時定量,避免堅硬、過熱、過鹹、燻烤、醃製和過度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菸、忌酒;避免長期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規律起居,適當加強身體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