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查出「腸化生」,離癌不遠了嗎?

2021-01-07 人民政協網

很多患者拿到胃鏡檢查報告,看到上面寫著「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一下子就緊張擔心起來,「我的病是不是很嚴重,離胃癌不遠了?」「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炎症刺激下的反應

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是指原來的胃黏膜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所替代,即胃黏膜上皮中出現類似小腸或大腸黏膜上皮細胞的一種病理學改變,是一種成熟的細胞分化類型向另外一種成熟的細胞分化類型轉變。腸化生細胞來自胃黏膜固有腺體頸部的未分化細胞,這部分細胞是增殖生發中心,正常情況下,它不斷分化成胃型上皮細胞,以補充衰老脫落的表面上皮;在慢性炎症因素的不斷刺激下,它轉分化為腸型上皮細胞,形成腸化生。腸化生是胃黏膜上皮長期慢性損傷情況下的自我保護、自我適應,也是萎縮性胃炎的重要上皮變化。

黏膜炎症是胃癌發生發展中最常見的病理改變,由幽門螺桿菌、飲酒等因素造成持續的炎症導致患者喪失正常的胃黏膜結構,胃腺體受到損傷,久之則出現腸化生、異型增生,甚至出現癌變。

長期慢性炎症刺激是發生胃黏膜腸化生的主因。現代醫學認為,腸化生的發生與導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多種因素有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酒、吸菸、喜食辛辣、油炸食品、高鹽飲食、醃製鹹菜、胃癌家族史、胃十二指腸反流、自身免疫等多種因素,共同參與了腸化生的發生、發展。反覆、持續Hp感染、不良飲食習慣等均為加重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潛在因素。

胃黏膜腸化生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

通過病理學的研究,目前將腸化生分為4種類型:完全性小腸型化生、不完全性小腸型化生、完全性結腸型化生、不完全性結腸型化生。過去認為小腸型化生屬於炎症反應的性質,不具備惡變風險,而結腸型化生與胃癌發生有一定的關係。2006、2012、2017年的《中國慢性共識胃炎意見》認為:腸化的類型對預測胃癌發生危險性的價值有限,而更強調重視腸化生的範圍,腸化生範圍越大,程度越重,則發生胃癌的危險性越大。

除此之外,腸化生部位與胃癌發生風險相關。胃竇部局灶的腸化生沒有什麼風險,胃體部腸化者胃癌風險明顯升高。我們知道,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個多階段的逐漸演變的過程。一般遵循「幽門螺桿菌感染→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演變模式。其中,異型增生是目前廣泛公認的胃癌前病變,腸化生是否屬於癌前病變還存在爭議。

應重視做好腸化生的監測、治療和日常調理

現代醫學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及癌前病變主要是隨訪和監測,一般建議僅僅局限於胃竇部的局灶腸化生3年複查一次胃鏡,有比較廣泛的中-重度萎縮並伴有腸化生的患者1年左右進行胃鏡複查,一旦發現有重度異型增生甚至癌變病灶,及時手術或局部胃黏膜切除;對有症狀的患者採用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增加黏膜營養及胃黏膜保護、改善胃動力、抑制膽汁反流等方法對症治療。

中醫藥的辨證論治治療具有整體的、多靶點調節的優勢,在改善胃痛、胃脹等消化不良症狀有明顯的療效優勢,中藥湯劑與中成藥配合長期使用可使30%-40%的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消失。當然,在臨床科研工作中,還需要採用更加嚴謹的設計對不完全性結腸化生、胃體部腸化生進行識別和幹預評價,確認療效,阻斷其進展對於預防胃癌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患者,需要做的就是按醫生的建議,定期胃鏡及病理隨訪檢查,高風險患者可以選擇放大染色胃鏡等進行精細檢查,監測病情變化,以防萬一,這對於控制風險有重要的意義。

在胃黏膜腸化生病變防治中,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識和態度很重要,既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也要避免盲目過度的檢查和治療,並保持樂觀的情緒。患者的日常生活調理可從如下方面著手:養成良好的飲食及衛生習慣,飲食清淡,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果菜;按節律進餐,定時定量,避免堅硬、過熱、過鹹、燻烤、醃製和過度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菸、忌酒;避免長期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規律起居,適當加強身體鍛鍊。


相關焦點

  • 胃鏡檢查,「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內瘤變」……
    胃鏡報告常常出現「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有的病人在做胃鏡的過程中還取了活檢,也可能有「萎縮」、「異型增生」、「內瘤變」等病理診斷,大多數人或許知道「萎縮性胃炎」,但其它的診斷就不一定很清楚了。萎縮性胃炎進一步發展或許就出現了腸上皮化生,也可能合併有異型增生,這些病理性改變不一定是先後順序,可能同時存在。腸上皮化生是本該在小腸、大腸出現的黏膜而發生在胃內,胃的黏膜一般「厚絨絨的」,而腸的黏膜「薄禿禿的」,腸化生的胃黏膜就像腸的一樣了。
  • 腸上皮化生是癌變嗎?如何理解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什麼疾病,腸上皮化生一定是癌前病變嗎?腸上皮化生也是胃鏡病理報告經常提到的一個專業名詞。
  • 胃鏡查出腸化別害怕,它與胃癌沒有直接關聯,越擔心越嚴重!
    她開始也相信了我的話,可是有一天她在手機上看到一篇假「科普」,題目叫《腸化離胃癌只有一步》。 說得了腸化就是癌前病變,就要吃某某保健品,否則真的會死。
  • 腸化生和異型增生不能稱為早期胃癌,可以稱之為癌前病變
    腸化生和異型增生不能稱為早期胃癌,可以稱之為癌前病變,這也是目前大家都認可的觀點。 慢性胃炎時,胃黏膜上皮轉變為含有帕內特細胞或杯狀細胞的小腸或大腸黏膜上皮組織,稱為腸上皮化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在高齡人更為多見。
  •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是癌前病變,該怎麼辦?謹記這5點
    前幾天,一位40歲的男士,來查胃鏡,報告出來後,他看著上面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化生」,頓時嚇壞了,竟然失聲痛哭。 原來,他聽說,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以為馬上就是胃癌了。
  • 容易半夜餓醒,檢查示萎縮性胃炎、重度腸化生,會癌變嗎?
    請問:現在服殺菌藥14天後要繼續吃其他藥嗎?接下去又該如何治療?這種情況是不是比較嚴重了?會不會癌變?回 復已詳細閱讀了你發來的病史資料和胃鏡圖片。患者的情況診斷比較明確:慢性萎縮性胃炎,重度腸化生,幽門螺桿菌感染。
  •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一定會得胃癌嗎?哪種情況屬於癌前病變?
    很多人在做胃鏡檢查時,醫師常會取幾塊胃黏膜組織做病理檢查,結果常常報告有「腸上皮化生」。 此時病人通常比較驚慌:「嚴重嗎?是不是馬上得胃癌了?」
  • 腸化生患者如何預防胃癌?
    複查胃鏡檢查!你距上次胃鏡檢查已8個月,需複查胃鏡觀察病變情況。若胃角局部病變明顯、邊界清楚,病理活檢仍輕度以上異型增生,建議做胃黏膜剝離術,切除整塊病變做病理檢查,可以明確病變性質,也可以去除異型增生這個癌前病變;否則半年到一年一次複查胃鏡檢查,最好半年一次。2.
  • 什麼是腸化生?重度腸化生能治癒嗎?真相馬上就要揭曉了
    腸化生,是指胃部受到炎症反覆刺激和損害後,導致胃黏膜的質量出現問題,從而導致腸型細胞對胃上皮細胞進行替換的現象。在涉及到腸化生情況發生時,肯定會造成胃部內出現明顯的不適。並且,會隨著病情有所加重之後,更容易引起其它的胃疾病。而每個患者在具體情況存在不同時,對於腸化生的治療方式也肯定會有差異。
  • 腸化生、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是什麼?與胃癌有什麼關係?
    上次了解到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如何發展成胃癌?,那腸化生、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又是什麼?與胃癌之間又有什麼關係?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複查?可以看看下面的科普文,了解更多關於腸化生、異型增生、以及上皮內瘤變與胃癌的關係。
  • 「腸上皮化生」是癌前病變?老胃病纏身的人,多留意3個異變
    腸上皮化生是什麼?之前我們有講過胃炎與胃癌的關係,在胃炎發展成為胃癌的過程中,存在腸上皮花生,所以很多人稱腸上皮花生為癌前病變。腸上皮花生主要是指胃黏膜上皮細胞受到損傷轉變成跟腸黏膜細胞非常相似的細胞,而且有些患者還可能會出現腸上細胞的存在,所以稱為腸上皮化生。
  • 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是不是胃癌信號?需要警惕是這個
    通常,我們聽到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就會覺得是癌前病變的代名詞,事實真的如此嗎?2腸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受到反覆炎症和不良因素的刺激,導致部分細胞逐漸轉化成腸黏膜細胞,喪失了正常的胃功能。腸上皮化生要分類型、化生的程度,雖然離胃癌更近一步,但如果在早期發現,及時治療,也有望逆轉,因此不是癌前病變。
  • 腸化、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離胃癌只有一步之遙,如何阻斷?
    異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 常常是通過胃鏡觀察並取活組織做病理學切片而診斷的。由於與各種慢性胃病關係密切,所以患者常可見到報告單上寫有輕度、中度或重度異型增生的診斷。輕、中、重度為其分級,多發生於一部分中、重度的萎縮性胃炎的患者。
  • 認識胃癌前病變及癌前疾病
    (2)中度異型增生:中度異型增生的組織學和細胞學異型性比較明顯,既可以出現於萎縮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等,也可以出現於癌旁黏膜。雖然有的病例是可逆的,或長期保持原狀,但有的可演變加重升級,故需作定期的胃鏡隨訪。(3)重度異型增生:重度異型增生的組織學和細胞學異型性明顯,有時與黏膜內高分化癌不易鑑別。
  • 沒有症狀的萎縮性胃炎、腸化生要不要治療?
    首先,慢性胃炎的症狀與胃病的嚴重性不成正比。症狀嚴重不一定胃病嚴重,有可能是功能性疾病,有症狀當然要治療;沒有症狀不代表胃病輕,是否治療要看胃鏡檢查和病理結果。 萎縮腸化是胃黏膜長期炎症的結果,胃黏膜炎症不控制萎縮腸化必定逐步加重,因此,萎縮腸化患者不論有無症狀無論輕重,都必須控制胃黏膜炎症,使之成為輕度慢炎非活動性炎症,以最大程度穩定病情。
  • 早易安|體檢時發現胃黏膜腸化會發展成胃癌嗎?專家答疑!
    除了改變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外,重視胃癌發病前的狀態,及時治療與預防胃的癌前變化能夠降低胃癌發病率,並早期發現胃癌,達到早診早治的目的。那麼,胃的癌前變化有哪些?胃黏膜腸化是什麼意思?胃上皮異型增生是什麼意思?本期《別了,腫瘤君》早易安小編採訪了汪胡根主治醫師,讓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吧!
  • 查出來胃黏膜「腸化、不典型增生」,就只能「等它癌變」嗎?
    她把一大摞檢查報告甩在我桌上,沒等我開口,就滔滔不絕地說開了: 「大夫,我是去年做病理查出來輕度不典型增生;都跑了十幾家醫院了;都說不需要治療,只需要定期查胃鏡; 可是我看網上說,這是癌前病變,下一步就是胃癌啊;這不是讓我等死嗎?」
  • 萎縮性胃炎、腸化、上皮內瘤變的診斷、治療和隨訪|指南共識
    萎縮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是與胃癌關係密切的一種病理狀態,很多朋友查出來後憂心忡忡,不知道何去何從;臨床上醫生對於如何處理,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這種中老年人「常見病」小心是癌前病變!江蘇省中醫院有「剋星」
    然而有種慢性胃炎危害大,常常被認為是胃癌的癌前病變,它就是萎縮性胃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有一種大名鼎鼎的院內製劑「仁術健胃顆粒」,就是它的「剋星」!萎縮性胃炎為何可怕?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胃固有腺體萎縮、數目減少,伴有腸腺化生、異型增生為特徵的一種慢性胃炎。該病在我國十分常見,好發年齡在40歲以後,60歲左右達高峰。
  • 腸上皮化生,屬於「癌前病變」?什麼是癌前病變,醫生來告訴您
    首先大家先來了解一下腸上皮化生,它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以及高鹽飲食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主要症狀是皮黏膜在胃內發生了不正常的增殖狀況。從臨床的角度來講,會把這個症狀當作是癌前病變,所以很多得了腸上皮化生的病人心情都很差,覺得自己以後肯定要得胃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