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腫瘤君」抗癌科普融媒體專欄由
消化道腫瘤早篩專家「早易安」冠名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僅次於肺癌的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2位,病死率居第3位。除了改變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外,重視胃癌發病前的狀態,及時治療與預防胃的癌前變化能夠降低胃癌發病率,並早期發現胃癌,達到早診早治的目的。
那麼,胃的癌前變化有哪些?胃黏膜腸化是什麼意思?胃上皮異型增生是什麼意思?
本期《別了,腫瘤君》早易安小編採訪了汪胡根主治醫師,讓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吧!
CONFERENCE GUESTS
汪胡根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碩士
胃的癌前變化有哪些?
胃黏膜從正常上皮發展到胃癌,中間所經歷的變化稱為胃癌前變化,包括癌前疾病(癌前狀態)和癌前病變;
癌前疾病是臨床概念,指與胃癌相關的良性胃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殘胃等,有發生胃癌的危險性;
而癌前病變是病理概念,指與胃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病理變化,即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
癌前疾病指的是宏觀角度,通俗的說就是容易發展為胃癌的良性疾病。癌前病變是則從微觀病理的角度,胃的上皮細胞轉變成癌細胞前的狀態。
胃黏膜腸化是什麼意思?
胃黏膜腸化是指胃黏膜出現了腸腺上皮,是胃黏膜常見病理改變,根據腸化的形態及分泌黏液種類不同,把腸化分為完全性腸化和不完全性腸化生,或者分為小腸型化生和結腸型化生。一般認為不完全腸化或結腸型腸化與胃癌的關係更為密切。
胃上皮異型增生是什麼意思?
胃上皮異型增生表現為胃黏膜細胞分化不良、腺體結構紊亂,與正常胃黏膜上皮細胞有了明顯變化,根據其變化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異型增生,輕度及中度異型增生,在病理上又被稱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異型增生和原位癌又被稱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而病理顯微鏡下細胞異型越明顯,與胃癌的發生關係越密切。
看了醫生專業的解答,相信您了解了胃癌發病前的狀態,及時治療與預防胃的癌前變化能夠降低胃癌發病率,並早期發現胃癌,達到早診早治的目的。
那胃黏膜發生腸化的危險因素又有哪些?
當胃鏡檢查發現有胃黏膜腸化時,該怎麼治療?
【來源:安徽公共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