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我一個高中同學的嫂子,今年56歲,去年的3月份,胃鏡查出來輕度胃竇萎縮伴輕度腸化。
這位嫂子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還處在更年期吧,平時有一點事就哭哭啼啼、絮絮叨叨的。
這次病理結果出來之後,我告訴她,這沒事,你也沒有什麼症狀,幽門螺桿菌又是陰性,不需要治療。
一年做一次胃鏡加病理複查就可以了。
她開始也相信了我的話,可是有一天她在手機上看到一篇假「科普」,題目叫《腸化離胃癌只有一步》。
說得了腸化就是癌前病變,就要吃某某保健品,否則真的會死。
假科普聳人聽聞的宣傳
就連一些正規的醫生的文章,也說腸化非常危險,不能逆轉、不治療、不控制的話,會按照:腸化——異型增生——胃癌的套路最終癌變。
這話也許沒什麼毛病,其實在不懂醫的人看來,確實有很大的「殺傷力」!
於是,這位大嫂整天擔心自己隨時會癌變,好像世界末日明天就會來臨,人也變得神神叨叨的。
她在做胃鏡之前,本來沒有任何症狀,卻漸漸出現了腹脹、吃不下,時不時還疼;甚至疼起來要命。
好端端一個人,就這樣成了一個真正的「胃病病人」。
今天之所以說這個病例,是因為在臨床工作中,很多的朋友缺乏對這個名詞的正確理解,被「癌前」兩個字生生給嚇出病來了。
今天,我就給有腸化的朋友打開這個心結。
首先,咱們說說什麼是腸化?
腸化,是腸上皮化生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胃黏膜的一部分細胞被腸細胞替代了。
它其實是一個病理學名詞,並不是一個病名。
簡單打個比喻:你家的屋頂壞了,原來是瓦做的屋頂,在修復的時候,卻在壞掉的地方,補上了一片麥草。
或者說,你的胃黏膜就是一片草坪,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地方草枯萎了(萎縮),於是在這些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來了蒿子,這些蒿子就是腸化。
這實際上是人體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反應,上了歲數發現有腸化,也可以認為是退行性的病變,也就是人老了,都會出現。
這在平時的胃鏡檢查中非常常見,根據胃鏡檢查活檢病理檢查結果統計,檢出率10%~23.6%,中老年人更高,60歲以上人群幾乎一多半都有不同程度的腸化。
儘管它的發生率很高,但是發生癌變的概率卻非常低,低於3%~5%。
所以,沒必要當成洪水猛獸嚇個半死!
再說一下腸化與胃癌的關係
首先,胃癌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長時間演化的結果,腸化不可能就能一夜之間一躍而成胃癌。
胃癌除了少數未分化癌與遺傳因素相關外,大多數是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基礎上發生的腸型腺癌。約1%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最終發生胃癌。
胃癌演化的Correa 模式
根據傳統的Correa模式, 腸上皮化生是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基礎上發生的, 腸上皮化生的下一步便是朝惡性方向發展的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階段,然後會是胃癌。
這個理論,給胃黏膜腸化的患者帶來不小的心理負擔。
其實,胃黏膜的腸上皮化生臨床很常見,原因多種、類型多樣、本身也不會引起任何不適感。它與萎縮仍然同屬一個生物學階段,多數停滯不前,僅極個別最終發展成胃癌。
上圖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且,腸化也分為好幾種,有的會進展到下一步,有的則根本不會;
而異型增生也分為輕、中、重幾個階段,無論在哪個階段阻斷它,它就不可能癌變。
胃黏膜腸化病理圖片
事實上,與胃癌有密切關係的不是萎縮、腸化,而是一種被稱為「異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所以,當你做完胃鏡病理檢查後,如果是萎縮性胃炎或/和腸化,大可不必再「憂心忡忡」,只有當發現有異常增生時,才需要高度重視,並積極進行治療(內科、內鏡、外科等)。
還有,以前認為腸化、萎縮不能逆轉,現在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一部分是可以逆轉的。即使不能逆轉,只要維持現狀不進展,也是最好的治療。
一旦進展到了不典型增生的階段,經過醫生評估,可以內鏡下予以治療,阻斷胃癌的發生。
所以,臨床只需根除幽門螺桿菌,對全胃有明顯萎縮的腸上皮化生患者進行定期胃鏡隨訪,即可防患於未然,大可不必整天提心弔膽。
小結一下:
1.腸化並不是癌!只是一個病理學名詞,不是一種病名;它和胃癌沒有直接關聯,還要經過不典型增生階段。
2.大多數不會演變成癌!僅僅是其中少部分可能演變成癌症;
3.可以通過改善生活習慣、根除幽門螺桿菌、對症治療、中醫藥治療等,至少可以維持現狀、甚至能夠逆轉,即使出現了進展,到了不典型增生的階段,通過及時的胃鏡複查,也能在癌變前進行手術根治。
4.幽門螺桿菌陰性的、沒有症狀的,不需要治療,只需要定期複查。
參考文獻:
1.Correa P. 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 Firs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Cancer Res,1992;52: 6735-6740 [PMID: 1458460]
2.Correa P. The biological model of gastric carcinogenesis. IARC Sci Publ 2004; :301.
3.Rugge M, Fassan M, Pizzi M, et al. 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 vs. operative link on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17:4596-661.
4.Feldman M, Lee EL. Gastritis. In: Feldman M, Friedman L, Brant L, editors.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management. 10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16. p 868-872.
作者:胃腸病作品 來源:老杜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