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真相是?
首先,慢性胃炎的症狀與胃病的嚴重性不成正比。症狀嚴重不一定胃病嚴重,有可能是功能性疾病,有症狀當然要治療;沒有症狀不代表胃病輕,是否治療要看胃鏡檢查和病理結果。
萎縮腸化是胃黏膜長期炎症的結果,胃黏膜炎症不控制萎縮腸化必定逐步加重,因此,萎縮腸化患者不論有無症狀無論輕重,都必須控制胃黏膜炎症,使之成為輕度慢炎非活動性炎症,以最大程度穩定病情。
要控制胃黏膜炎症,必須儘量去除使胃炎症加重的原因,不論患者有無症狀,也不管萎縮腸化的嚴重程度,萎縮腸化患者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根除幽門螺桿菌
大量研究證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後100%會引起胃黏膜活動性炎症。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
因此,萎縮腸化者首先必須根除幽門螺桿菌。
2
控制膽汁反流
膽汁反流性胃炎就是十二指腸液中的膽汁、胰酶反流到胃內。
膽汁中的膽汁酸,胰液中的磷脂和胰消化酶,能溶解胃壁的黏液層;在胃內酸性環境下膽汁酸對胃黏膜的侵襲力增強,其與消化酶等共同作用可導致胃黏膜細胞和組織結構的改變,同時削弱胃黏膜的多種保護機制,並促進其他損傷因子如胃酸和幽門螺桿菌的作用。
膽汁反流是另一個重要的慢性胃炎的致病因子,必須控制。
3
儘量避免損傷胃黏膜的藥物
4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如濃茶、咖啡、飲酒、吸菸,過冷、過熱、過於粗糙、刺激性、過鹹的食物都會損傷胃黏膜,必須戒除。其次,飲食要規律、清淡。
5
保持心情愉快
長期處於精神緊張、抑鬱、焦慮、恐懼狀態,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導致胃黏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胃黏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黏膜屏障作用;還容易造成胃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膽汁反流入胃。這會使胃炎加重,因此保持心情愉快也很重要!
以上幾條每個萎縮腸化患者都要做到,其實每個慢性胃炎患者都應做到。
無症狀沒有症狀的萎縮性胃炎、腸化生要不要治療?
萎縮腸化患者是否需要其它治療,要結合患者胃鏡檢查、活檢病理、年齡來決定。
1
胃鏡檢查示萎縮伴糜爛,必須治療。
糜爛,顯示胃黏膜有損傷,表面黏膜層破壞缺失,損害因素超過胃黏膜自我保護因素,必須予以抑酸護胃,使之修復。
2
病理顯示活動性炎症或中重度慢性炎症,必須治療。
萎縮是胃黏膜長期慢性炎症所致,要控制萎縮必須控制住胃黏膜炎症。
活動性炎症,顯示胃黏膜炎症正在急性發作,必須控制;胃黏膜中重度慢性炎症,必須經過治療使之。
變為輕度慢性炎症,沒有活動性,否則炎症不控制萎縮只會逐步加重。
3
萎縮腸化的範圍和嚴重程度
萎縮性胃炎的癌變機率一般不超過3%,但萎縮越嚴重、範圍越廣更易癌變。一項日本研究發現,胃黏膜廣泛萎縮的患者,胃癌5年累積發病率達到1.9%~10%。
萎縮範圍在胃鏡下用O、C分型,O型是從胃底向胃竇萎縮,C型是從胃竇向胃體胃底萎縮,O型較C型容易癌變;萎縮範圍分為O1~O3,C1~C3,13萎縮範圍越來越廣泛,萎縮範圍越廣越容易癌變。
輕度腸化是往往慢性炎症反應,而中重度腸化往往是在萎縮基礎機體自我代償的結果,大多是不完全型腸化、大腸型化生,容易癌變。
因此,萎縮腸化重、範圍廣的需要治療。
4
年齡
萎縮腸化其實質是胃黏膜老化,與機體衰老有關,因此老年人出現輕中度萎縮腸化很可能是老化關係,無妨!而輕中年人出中重度萎縮腸化,意味著胃黏膜過早衰老,就容易癌變了,需要高度重視,適當治療了。
總之,不管你有沒有症狀,出現中重度萎縮腸化者,有糜爛、膽汁反流者,病理示活動性炎症、中重度慢性炎症者,在以上一般治療的基礎上我認為需要適當藥物治療。
目前研究認為萎縮腸化經過治療是能夠逆轉的,當然有一個難以逆轉點,如重度萎縮重度腸化就比較難逆轉了,但經過治療還是能夠穩定病情的。腸化生的逆轉比較慢,需要3~5年以上的時間。
治療上,除了上述講的萎縮腸化人人必須做到的幾條以外,目前最新指南推薦的藥物,胃黏膜保護劑、葉酸對改善萎縮、腸化有一定效果。
本文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本文作者:王伯軍
責任編輯:Mary
版權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