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南院恐「人財兩空」(看臺灣)

2021-01-07 環球網

2015年底臺北故宮南院大操大辦進行試運營的場景猶在眼前,如今沒過兩年,就顯露出「退燒」跡象。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南院今年上半年參觀人數較去年減少30%,觀光人潮不如預期,衝擊飯店、零售等周邊產業發展。

「觀光火車頭」拉不動了

民進黨當局對臺北故宮南院的開業抱很大期望,將它視為臺灣西南沿海地區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嘉義市的「觀光火車頭」。嘉義縣政府兩年前曾說,臺北故宮南院開館後將與阿里山連成黃金旅遊路線,遊客在當地住宿可為地方帶來觀光財。

如今迎客不滿兩年,「觀光火車頭」就有點拉不動了。據統計資料顯示,臺北故宮南院今年上半年僅有約59萬人次參觀,比起去年同期的約85萬人次,大減26萬人次,降幅達30%。去年6月有11.35萬人次參觀,今年6月驟減至5.4萬人次,人潮幾近「腰斬」。

據臺北故宮南院工作人員透露,今年暑假與去年同期相比落差太大,尤其是非假日,不僅展場冷清、遊客少,而且大廳、走道甚至出現工作人員比遊客還多的景象,「最近遊客真的比較少。」

對於參觀人數銳減,臺北故宮南院副處長林天人說,去年試營運期間開放免費參觀,加上新館帶來的新鮮感,遊客進館次數被衝高。今年陸客來源減少,也影響了臺北故宮南院的人氣。

開發新客源成為難題

「臺北故宮南院少了新客源,如何開發新客群是展館經營的重要功課。」林天人說,臺灣本土客源已被消費一遍,陸客又因臺當局的兩岸政策大幅減少,他們只好開發國際客源。本月,臺北故宮南院將推出「同安船與王德祿展」,還有東南亞少數民族織品展,下月推出印度文化月,搭配印度玉石等展覽,應該可以吸引更多元的客群。

「臺北故宮南院的營銷能力有待提升。」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指出,臺北故宮南院的展品營銷、曝光度方面都應提升,多和周邊縣市以及其他風景區交流合作。

臺北故宮南院還將嘉義縣、嘉義市居民免費參觀的活動延期至明年底,以期帶來人氣,但本土客源即使能形成人潮,也很難帶動消費,形不成「錢潮」。

飯店降價或延後開張

嘉義市旅館工會理事長李素珍正在籌備的飯店,原定明年9月開張,她擔心市場動蕩,決定延後到後年中才開業,並將目標客戶從陸客改為國際旅客。「現在關鍵不是求快,而是求穩。」

兩年前臺北故宮南院即將開館之時,情形卻是完全相反,飯店紛紛搶進,生怕遺漏商機。彼時嘉義縣市數十家飯店在規劃開館、陸續動工,如今只有一家按時開業,還得降價吸引客源,其他業者則「以拖待變」,在觀望中決定何時續進。

在嘉義經營一家商旅的範佐志坦言,當初旅店規劃主打散客,團客為輔,但營運後發現不但團客減少,散客也不如預期,於是趕緊降價爭取團客住宿。現有客房住房率約六成,90%都是團客。「能爭取的團客差不多都來了,但現在臺北故宮南院遊客變少,周邊商店不營業,晚上更顯冷清。」範佐志擔心觀光人潮不再,商機落空,前期投入變成「燒錢」。

隨著陸客減少,許多同行都受波及,轉型重新找尋客源,像國際旅客、海外『自由行』客群等,以求生存。」李素珍說,看這情形,今年底恐怕會有飯店暫時歇業。

相關焦點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緩解博物院的接待壓力,提升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服務觀眾的能力,有效解決大型珍貴文物展示等問題,臺北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在中國臺灣西南部的嘉義市建成了「
  • 臺北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展廳 展櫃可防彈
    華夏經緯網6月1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書畫展廳,即日起盛大推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為妥善保存珍貴文物,又能讓民眾近距離看文物,南院特製立軸櫃,大幅將畫作與觀眾間的距離從過去70公分以上縮短至20公分,且材質不但可讓櫃內維持一定溼度和溫度,還具防彈功能,號稱全臺唯一。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的書畫展廳。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 韓國瑜盼文化再造城鎮 為臺北故宮南院衝人氣
    華夏經緯網1月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候選人韓國瑜6日至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訪,前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也特別到場,陪同韓國瑜參訪館內文物,包括北宋定窯、北宋汝窯、大雅齋款瓷器、以及館內珍藏的水墨畫等多項文物,韓國瑜忍不住讚嘆,「真的一天都看不完!」。
  • 「臺北故宮」將國寶借給日本 媒體:恐淪為「臺獨」工具
    這件國寶就是顏真卿書寫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顏真卿《祭侄文稿》(視覺中國)1月16日至2月24日,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展出中國臺灣和日本等地收藏的多件顏真卿名作,展覽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 文藝迷看過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尹豔輝】據臺灣《聯合報》「東森新聞雲」等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
  • 「解局」民進黨為何又要對臺北故宮下黑手?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臺灣中時新聞網)一民進黨大概是臺灣最討厭臺北故宮的群體。原因很簡單:故宮的「故」字,國寶的「國」字,都在提醒人們兩岸之間的歷史、文化和血脈聯繫。2000年民進黨首次上臺,大力推行「去中國化」,陳列無數中華文化珍品的臺北故宮,自然成了眼中釘。2001年,陳水扁不顧國民黨抗議,決定在臺灣南部的嘉義縣建造臺北故宮南院。歷經多年波折延宕,2015年蔡英文上臺前夕,「臺北故宮南院」才建成開館。
  • 成龍捐臺北故宮獸首遭潑漆 涉案男女被判刑
    去年12月28日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試營運,成龍捐出「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卻被臺灣某些人士指責「統戰」,12月30日傍晚,一對男女突然在中庭朝龍以及馬獸首倒上紅漆,並寫「文化統戰」,警方獲報後前往現場,二人被帶走調查。據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嘉義地方法院2月1日發布判決書,對潑漆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的仿圓明園12生肖獸首的一對陳姓男女各判處2個月徒刑。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宋代郭熙《寒林圖》、黃庭堅尺牘現身臺北故宮南院
    宋代郭熙《寒林圖》、黃庭堅尺牘現身臺北故宮南院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06-10 12:09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 臺北故宮被迫降級?落民進黨手裡算是毀了
    這次要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主意了,計劃把「行政院」轄下的這個二級單位,降級為文化部門下的三級單位,並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在南臺灣的故宮南院改名為「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有70萬件文物,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總共有2972箱之多。這些文物是5000年中華文明縮影。1933年國立故宮北平博物館成立時,它就隸屬於行政院管轄,受立法院、檢察院監督。
  • 陳其南喊臺北故宮「臺灣化」 王豐:笑死人不償命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7月19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新任院長陳其南16日上任,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未來願景喊出「臺北故宮臺灣化」口號,聲稱要重新賦予臺北故宮文物的意義,讓參觀者可以重新解碼。對此,臺灣作家王豐指出,「臺北故宮臺灣化」,笑死人不償命嗎?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灣報摘精選30 November 2020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不要「故宮之名」,卻要「故宮之寶」,蔡英文的臉還要嗎?
    民進黨當局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民進黨當局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報有強烈的不滿,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故」字在強調臺灣和大陸在歷史、血脈和文化上的聯繫。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主要組成是原北京故宮的文物藏品,在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上臺後,就推動臺灣「去中國化」,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存在一直就感到不滿。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