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五上分結斷,應證應轉——證四果

2022-01-14 菩提樹下

 

第一篇 聲聞涅槃

第四章 聲聞涅槃之證轉

第五節 五上分結斷,應證應轉——證四果

 

在聲聞解脫道中真正的聖者,是三果、四果人,這是因為已經超越欲界五欲而行於梵行中,永遠不再還來欲界中而繼續走向無餘涅槃了,由此故說初果與二果都只是方便稱為聖者;所以得要斷了五下分結或斷了五上分結,才是解脫道中的真正聖者。

 

五上分結者,第一為色界愛,第二為無色愛,第三為掉舉,第四為我慢(於覺知心與意根心中仍有極微細的喜樂自我繼續存在),第五為無明。若是還沒有斷除這五個結,就不能超越色界、無色界等上界境界,因此名為五上分結。對於色界的初禪天乃至四禪天的境界愛是否已經斷除?也就是說,對於初禪境界乃至四禪境界的愛著是否已經斷除?得要從實證初禪乃至第二禪以後(至少要能證得具足圓滿的初禪),然後觀察自己對色界這四種境界的愛著,觀察自己對這四種色界境界的掉舉情況;觀察自己對於這四種境界中的自我有沒有出現極微細的喜樂心?也就是觀察若在此四種境界中有自我的存在,有沒有心生喜樂?也要觀察這四種境界中的自我與定境法塵都是生滅性的虛妄法,斷除對色界這四種境界性的無明。對色界四種境界相應的心態應該如是觀察,對於無色界的四種境界相,也應比照如是正理,一一加以觀察。

 

必須如此深入一一觀察無誤,再也沒有色界我、無色界我的自我存在的喜樂了,思惑無明具足斷盡了,這五個上分結已經斷盡無餘了,心中想的只是舍壽後永遠不再領受後有了,此時應有二禪相應的定力,至少要有具足圓滿的初禪定力相應,舍壽時即不會再出生中陰身,更不會再去色界或無色界中受生,永遠不受後有而成為無餘涅槃,真正「我生已盡」才是真的慧解脫阿羅漢。此後在舍壽前永遠都住於清淨行中,心中的作意只是想要滅除自己成為無餘涅槃,對於色界、無色界等上二界的境界,以及對於未來世將會有上二界自我的事,都沒有愛樂,一心要取無餘涅槃。必須如此運轉其解脫智慧與作意,顯示自己的解脫作意恆時存在而無動轉,這樣才算是解脫果的涅槃作意確實有證轉。若無如是滅儘自己成為涅槃之作意證轉,即不能稱之為實證四果的聖者。

 

 

亦因如是,平實於佛菩提果亦主張必須完成對相見道位應修證的針對無生法之種種別相忍,並已修集入地所必須具備之廣大福德,兼有不退轉之初禪具足發起,並且不退轉於初禪之離欲功德──已如實斷除欲界愛;再憑相見道位圓滿之智慧功德成就如實斷除三界愛之功德——斷盡思惑成慧解脫,確定自己舍壽後能取無餘涅槃(或者至少要有頂級三果之解脫果實證),然後留惑潤生,再於佛像前發起十無盡願,對此十大無盡願生起了增上意樂方能入地。如是而說解脫道之證果與佛菩提道之證果,謂於所證必須有其各個果位及不同位階應當相應之定力作為支持,方能於實證之後運轉其所證之智慧而真得佛菩提果或解脫果,方名如實證轉者。已如實證轉者,方名真實證果者;若已證而不能如實運轉者,即非真實證轉者,徒有其慧即名幹慧,不能發起實證者都有的證轉功德,即不得自稱為真實證果者,否則死後不免大妄語業果報。所以,是否真的有證轉,而證轉的內涵(智慧及果位相應之定力)是否符合各該果位所應有之內涵,乃判斷是否真正證果的標準;這個是否證轉的檢驗標準,通於大小乘一切聖者。

 

 

得初禪以後,斷除對三界五陰的執著可得聲聞涅槃,《雜阿含經》卷31 明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觀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舍離;餘愛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語譯如下: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假使比丘或者在身行上面、或是在身相上面、或是在心相上面,觀察到自己已經遠離五欲、惡劣的不善法,有覺有觀,遠離欲界生而獲得喜樂,初禪具足安住而證得猗覺支。他不再憶念像這樣的身行、像這樣的身形、像這樣的心相,然而他於那色、受、想、行、識等五個法,作出了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的正思惟;便於五蘊等法生厭而想要捨棄、怖畏再度受生而有五蘊、防護心意不再對五蘊執著,像這樣子生厭、怖畏、防護以後,以甘露法門而自己得到饒益,像這樣子寂靜,像這樣子勝妙,是我所說的舍離;其餘內我所、外我所的貪愛已經滅盡,無有欲心、滅盡上二界五蘊、證得涅槃。」

 

這已經很明確地開示給大眾:至少要有不退轉而具足的初禪定力,斷除五下分結或五上分結時,才能與解脫道的斷結智慧相應,才能有三果、四果的智慧證轉,才是真正的三果、四果聖者。若沒有證四果時應有的定力支持,則不能證轉四果的解脫功德,只是幹慧而形同世人所說的知識,並非實證第四果的聖人。

 

(本章已完,敬請關注下一期連載,點擊左下角「閱讀全文」按鈕在線閱讀本書)

往期精彩連結(點擊閱讀): 

 

相關焦點

  • 在當今,還有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嗎?
    據佛典中講,修行至此,已「見法、得法、知法、入法」,斷「身見、戒禁取、疑」三結,預參於聖者之流,所以叫做預流果。證得預流果,再不墮惡道。修行至此,欲界的煩惱都斷盡了,不再回到欲界來受生,而上生色界或無色界,在那邊入涅槃,所以叫做不還果。證得此果位,即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會絕男女之欲。(四)阿羅漢果:即四果,意譯為「應供」、「殺賊」等。
  • 修行人先滅三縛結,進而證得涅槃
    此即是對於法門、對於老師、對於自己再也不懷疑了,這就是斷除了疑結。只要在這三樣事件中有任何的懷疑,是有疑的煩惱,就不能朝向解脫。根據經典說,一個人要解脫生死,要證悟到滅,先要放下戒禁取見、我見和疑這三種煩惱,此即是證悟初果。我們眾生的無量無邊的業在推動我們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一個人完成初果,他的煩惱心的推動力就只剩下七生的生死,七生以後,他就不來生死了。
  • 未到地定不是證初果的必要條件
    「能盡諸漏」、「永斷諸漏」、「盡漏」就是把所有的煩惱全部滅掉。也就是把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全部斷掉。所以,這裡其實是在講證得阿羅漢,不是在講證初果。把這段話作為證初果的經教依據,顯然是引用不當。定境分為三種:有尋有伺,又名有覺有觀。無尋唯伺,又名無覺有觀。無尋無伺,就是無覺無觀。尋比較粗糙,伺比較細膩。修禪定是先降伏比較粗糙的尋,然後再去降伏比較細膩的伺。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98):佛教所應知處相(107)五種(6)二種下分諸結差別
    約此二種下分,說五下分結。「約此二種下分,說五下分結」,約前面見道是修道下分,欲界是色無色界下分,約這兩種下分來說明這五種煩惱,這五種煩惱都是屬於下分的。 依初下分,說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依第二下分,說貪慾、瞋恚。
  • 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
    五下分結    五下分結——是隨順欲界生死的煩惱裡主要的五種:一、欲貪,二、瞋恚,三、身見,四、戒禁取見,五、疑。這五種裡欲貪是對於事物貪求的欲望;瞋恚是對於所追求的事物達不到目的而發生的忿怒;身見是於自身執著為我的見;戒禁取見是聽聞異端邪說之後,不假思索,就把它所規定的種種「戒」和「禁」以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認為最勝而能得無上清淨的妙法;疑是被欲望所迷惑,對於正法及生疑惑不信的心理。這五種系縛欲界眾生的「結使」,因為它具備「四下」的意思,所以叫「五下分結」。
  • 《傷寒論》證候分類綱目-太陽變證-裡證-熱結膀胱
    「血自下」:108條的所謂「血自下,下者愈」,從理論分析,熱結膀胱的下血應指尿血,而不是大便下血,亦非陰道下血。這樣理解,才能說明「血自下,下者愈」的原因是緣於瘀熱隨血尿而外洩,血熱瘀結便得以清除,繼而尿血漸止其病自愈。2.「必便血」:85條與292條的所謂「便血」,亦是指尿血。這樣解釋的理由亦與上一條「血自下」相似。
  • 崇祥法師 | 【介紹三轉法輪•交代皈命佛七】
    最後的「不垢不淨」,遠離病苦,這也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正如唐代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裡所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所以我們不要執著,外在的一切景象,自動化就會超越。
  • 應修一切種智(上)
    因此,二乘無學聖人雖然斷了分段生死,但卻仍然不離變易生死;他們因為害怕分段生死的痛苦,所以在舍報時就取無餘涅槃。而菩薩阿羅漢或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雖然斷了分段生死卻不畏分段生死,以廣大之慈悲願行而受後有;雖然示現有分段生死,然而實際上卻唯有變易生死。由於他們的真實心中還有能引生死異熟果報的種子存在,所以稱為異熟識。
  • 臨證妙語:李翰卿臨證心得錄!
    熱性病過程中,若突然肢冷、脈伏,即應考慮戰汗之顯蛔,做好救治準備。17.溼,有寒溼、溼熱,有在表、在裡,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須以溼為主,寒熱只屬兼證,居從屬地位。如若熱勝於溼,寒勝於溼,則不在溼證範圍。必須明辨其主次,這是診斷中的一個關鍵之處。18.痰證,要辨別寒熱虛實。熱痰黃而口渴,溺赤,用竹瀝、膽星有效。若病垂危之喉間痰鳴者,忌之。
  • 夢參老和尚:證須陀洹果有多難?
    入流,入了聖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聖人,雖然沒有全部了生死,已經把見惑斷了,斷了,入流無所入。為什麼說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啊,對六塵境界相他不起分別了,他不為六塵境界相所轉,這就證了初果的聖人。 那麼一般的沒有證這個果位的人,見色就起分別,聞聲也起愛憎,香味觸法都執著貪享,有是非觀念。
  • 廚師證要怎麼考?考廚師證需要多少錢?
    廚師證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也是一個廚師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廚師證共分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雖然廚師的技術過硬是最好的招牌但是廚師證是一個廚師必不可少的廚師證是用人單位對廚師考查的首要依據廚師證的等級越高薪資也會隨之提高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99):佛教所應知處相(108)五種(7)二種上分諸結差別
    「二種上分諸結差別」,前面是有二種下分,就是五下分結。現在又說到有二種的上分結,這二種上分是什麼呢?「謂色界及無色界」,就是在欲界以上。 依此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前面是解釋什麼叫做上分?這底下說五種煩惱。「依此」色界、無色界這「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的不同,說這五種煩惱。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其實就是證得實相般若,證得真心本體的方法,凡夫執著境界無所住;二乘執著於涅槃的境界也無所住;權位菩薩、權教菩薩執著於六度萬行之相也無所住
  • 桃核承氣湯證.
    桃核承氣湯證其一羅夫人(七月二十三日) 腹滿脹,轉矢氣則稍平,夜不安寐。大便行,則血隨之而下。
  • 電教館園長證/幼師證在哪個機構覆審
    電教館園長證/幼師證在哪個機構覆審 ,「khqoyqo」   電教館園長證/幼師證在哪個機構覆審    溫升當電氣和電子產品長時間工作時,它們會由於自身的電損耗而產生熱量,導致一定的溫升。
  • 《傷寒懸解》外寒裡溼證——五苓散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方在太陽一百十七(方【53】)。白散亦可服。1 病在陽,應以汗解者,此是本有內溼,五苓散證,溼盛格陽,經陽外洩,而生外熱。外熱則竅開而汗出不止,應以汗解之,使裡水化汗而外洩,病可立愈。反以冷水灌之,此是用涼水物理降溫除熱之義。
  • 中醫人不能不知的「腹證十綱」(上)
    另外,有似積聚證發作時,其痛徹背難忍,但按之卻濡,是大黃黃連瀉心湯的腹證;雖按之濡,而裡結實,有堅硬之物,應進服半夏瀉心湯。因此,濡是言肌表濡,但裡也可結實,也可濡軟無物,故濡是兼證,若單獨出現即無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