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叫我來巡山,聽聽三刀侃大山
有時候,你以為成長是放在床頭的那一本本武俠小說。英雄美人,俠客伴侶,一部部的驚心動魄,盪氣迴腸。
而實際上,你的成長頂多是摘抄本上的一首首小詩。或歡快哀怨,或高聲吟唱,或黯然神傷。
四十歲前總以為青春如酒,成長正酣。所有美好的,都將被分享;所有錯誤的,都將被原諒;而所有不夠成熟的,都可以慢慢等待。
四十歲後才發現酒量如青春,你在桌上睡正酣。也就是說,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等待你的溫吞成長,寬容你的錯誤,分享你的美好。
你會發現,我們成長的速度,往往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們經常性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如果父母依舊辛苦,那我們長大還有什麼意義?
於是,你總是一個人要扛下所有。
正所謂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年歲漸長,便多了不少突然理解父母的瞬間。總是在撞了南牆之後,才發現他們是對的。等到父母老了,才反應過來,自己甚至沒有好好陪伴過他們。
到了社會我們才知道,那麼多人對你說過「我是為你好」,但其實只有父母才是真的為你好。大家只管獨善其身,掃盡門前雪,哪管你的瓦上霜。
只有愛你的人,才會一身爛事,還關心你是不是吃好,有沒有睡好,錢夠不夠用。
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事情,是大部分父母希望你過的人生。
其實父母本身,也需要成長。當我們抱怨孩子不知道感恩時,請問自己知道嗎?你給予的是他想要的嗎?你真的知道他要什麼嗎?
其實感恩這種高級的情感,是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上自然就會的事情。不需要你教,也是教不會的。
話說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東西自己承擔,包括自身的情感。這話看上去有些鐵石心腸。
然而反過來說,自古以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從來愛都是向下流淌的,向上供奉,總感覺那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在獻祭。
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年輕的時候不拖累生我的人,老去時不拖累我生的人,努力的意義就於此。
這樣的努力,多少有點悲壯色彩。
正如記者問楊麗萍:你是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嗎?
她回答說: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而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成長的意義,在於體驗真實的生活,認識各色的人,並懂得:
沒有千篇一律的人生。
〜其實我很在意你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