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味道|追糖:話梅糖、桉葉糖、夾心糖

2020-12-14 澎湃新聞

老上海味道|追糖:話梅糖、桉葉糖、夾心糖

2020-07-23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上海人做硬糖的花樣還是蠻多的,話梅糖就是大家喜愛的一例硬糖。

第一次吃到話梅糖是在四十多年前。當話梅糖擺在眼前,叫人眼睛一亮。那一說起一想起就嘴生饞吐水的話梅也做了糖?!

圖說:望梅止渴到此止步。

它的全名是「奶油話梅糖」。包裝樸素,深咖啡和本白;圖案亦然,幾筆勾出一隻帶兩片葉子的話梅。那時的糖紙,還不是被我們叫作的「玻璃紙」;現在換了包裝材質,還把漢語拼音「NAIYOU HUA MEI TANG 」換成英格利西「PLUM CANDY」。出品者也從原上海天山回民食品廠變身冠生園。

圖說:話梅糖,新模樣。

把話梅和糖果這兩樣人們歡喜的零食強強聯手,這一製作就如它在那時糖紙上所寫的四個字:「首創特色」。乘1972年天山廠話梅糖一炮打響之東風,上海益民食品六廠推出陳皮梅糖和拷扁橄欖糖;由此形成一個糖果新族——蜜餞型糖。其中,最具影響的還是話梅糖,巴爾扎克早已說過,「第一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是天才」。

圖說:糖紙標明:「首創特色」。

話梅糖的走紅在味道,酸甜合一是討了大家的歡喜。之前有一款「奶油鹹味糖」的硬糖,是天明糖果廠的產品;它早已體現了把鹹甜融於一爐的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

圖說:與話梅糖異曲同工的奶油鹹味糖。

這不禁使我想起小時侯弄堂裡傳唱的童謠:「從前有個聰明的戇大,買了一把飛快的鈍刀,殺了一個年輕的老頭。」童謠裡集矛盾於一體的事不會發生,但糖卻能做到。

圖說:話梅糖是上海人「螺螄殼裡做道場」一例。

含著話梅糖生發的另一番感受是:這樣的創造只有上海人才做得出來。上海人長期生活在資源缺乏環境中,善於螺螄殼裡做道場,善於把資源用到極致。如蕭伯納所言:「經濟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藝術」,話梅糖正是上海人把這門人生藝術利用得爐火純青的一個生動寫照。

上海生產糖果歷史悠久,接觸糖果在上海開埠後。有案可查的華商糖果開山鼻祖是1920年創辦的開利糖果食品廠,國產糖的生產路線是先硬糖後軟糖。在使用機器生產後,糖果品種除硬、軟糖外,還有巧克力和膠基糖(口香糖)等。

開利廠生產的硬糖,主要是五色絲光糖和被叫做「什錦硬糖」的各種果汁味、顏色不同的水果糖。絲光糖是赤膊無包裝,水果糖用蠟紙包。就是在淪陷後的上海,硬糖也出新品,如棒頭糖和卷頭糖;畢竟甜是人們的一個嚮往。

城市的糖品牌眾多,陣容強大。有天明糖果食品廠(1942年)的天明牌和RCA牌,有天山回民廠(1951年)的天山牌和牡丹牌,前身天星糖果餅乾廠的兒童食品廠(1931年)鵝牌、天星牌、上兒牌和光明牌。益民一廠(1913年)的光明牌和幸福牌,益民食品四廠(1921年)的光明牌、快樂牌、幸福牌。

圖說:桉葉糖是夏天清涼糖。

在話梅糖前生產了奶油鹹味糖的天明糖果廠,它的另一名牌也是人們熟悉的,那就是桉葉糖。糖是小三角形,正反兩面三條邊凸出。約10公分長、1公分高寬的長紙盒,22克一盒,裡面一長條桉葉糖一顆顆疊著。吃起來,一顆一顆從上往下扳下來吃,有點像從彈夾裡取子彈一樣。

圖說:吃起來有點像從彈夾裡取子彈一樣的桉葉糖。

天明桉葉糖用的是桉葉油、妥路酊、麝香草和薄荷腦等,它問世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含在口裡,涼意十足;還有把它當潤喉止咳的特效糖。這與後來吃到的荷氏薄荷糖如出一轍,菏氏是英國吉百利的產品,十多年前去過他家在伯明罕的工廠。

圖說:吉百利的巧克力也是有名氣的。

袁念琪攝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有又一款硬糖橫空出世,風靡上海,風行全國,它就是VC夾心糖。糖是全紅色玻璃紙包裝,兩端打結的邊上,印有一排VC。糖中夾著維生素C,味道比話梅糖要酸。每粒糖含有維生素C約10毫克,好吃又有營養。VC夾心糖在原中蘇友好大廈舉行的展覽會一露頭,就供不應求。

圖說:熟悉的糖紙,難忘的味道。

VC夾心糖的研發得到工業製藥部門的支持,其實在1976年就試製成功;但批量上市則在二十來年後。當時投放的是果汁粉夾心糖,規模生產是1984年引進義大利和法國高級夾心糖生產線後。

圖說:水果夾心糖是一花引來百花開。

繼維生素C後,又推出仙桃汁、鮮荔汁和哈密瓜等夾心糖,也形成一系列。這些糖果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果香味濃鬱撲鼻。這裡有一朋友公公的貢獻,老人家是上海調香精的第一塊牌子。

圖說:一口水果味,全在夾心裡。

在領風氣之先的上海,糖果生產不斷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ABC引進英國貝克公司澆注型硬糖生產線生產司考奇硬糖系列,採用真空噴鋁複合薄膜單粒包裝。天山廠引進國外口香糖設備生產球形、角形棒糖和球形夾心泡泡糖。冠生園引進英國貝克公司澆注型夾心硬糖生產線和花色樹脂糖生產線及英、德、意國的糖果包裝機。與此同時,則是上海糖果的大批出口。

袁念琪。1978年從農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臺,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等,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和《中國新聞年鑑》。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上海姻緣》、《上海B面》和《零食當飯吃》等。

原標題:《追糖8:話梅糖·桉葉糖·夾心糖》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老上海味道|追糖6:形象軟糖
    老上海味道|追糖6:形象軟糖 2020-07-09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老上海味道|追糖:大白兔、花生牛軋、太妃糖
    那麼,米老鼠糖又怎麼變成大白兔的呢?說來,上海把卡通片形象用於商業不會晚於迪斯尼;問題是該形象的版權不屬你。當迪士尼公司要求每年支付使用形象獲利的8%未成後,米老鼠奶糖就此停產。米老鼠走了,而奶糖還在。上海食品工業公司科技科美工姜愛周和廠裡一位學生設計了另一動物形象「大白兔」,進入市場獲得成功。
  • 老上海味道|追糖4:彈子糖,跳跳糖
    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不愛糖果的孩子,尤其更愛為他們度身定做的糖。我們小時侯的上世紀60年代,屬於孩子們的糖有彈子糖、象形軟糖、棒頭糖和水果卷頭糖。圖說:彈眼落睛的彈子糖。孩子們最常吃是的彈子糖,它以五彩繽紛、彈眼落睛勾人。
  • 糖多太膩糖少太澀 滬上專家研討老品牌傳承與創新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上海傳統品牌復甦新模式」研討會前天在上海市創意產業展示與服務平臺召開,來自老品牌企業代表、行業專家、傳媒資深人士就老品牌如何傳承與創新積極建言獻策。據IDEO設計諮詢機構的調研顯示,目前僅10%的傳統品牌活得比較滋潤,90%處於半死不活或消失邊緣。
  • 老味道新吃法!「牛軋糖奶茶」來了 網友:回憶殺
    還記得去年5月,號稱排隊之王的「大白兔奶茶」嗎;今天,接棒的「牛軋糖奶茶」又來勢洶洶。冠生園旗下的懷舊經典:百花牌花生牛軋糖,與快樂檸檬聯手,推出了花生牛軋糖風味奶茶店,讓你解鎖牛軋糖的新吃法。如今這些經典元素都融合進了新品:"牛軋糖奶茶"中。這杯可以喝的牛軋糖,不僅以顏值俘獲年輕人的心,更是阿姨媽媽們的一波回憶殺。不少粉絲都為"走心"的設計點讚。花生牛軋糖風味奶茶快閃店,共推出5種不同口味的奶茶,每種口感都各具特色。比如鹹口的芝士、濃厚的花生醬、獨創的花生晶球,都讓人一口難忘、欲罷不能。
  • 老食堂裡的上海味道
    上海的老食堂裡那些美味佳餚至今讓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1958年,許多蝸居在家裡的婦女走出家門,加入了裡弄生產組的行列,為了解決大家吃飯的後顧之憂,居委會辦起了居民食堂。居民食堂:家裡的味道對於很多上了年紀的上海人來說,從小時候上幼兒園一直到退休,人生至少有一半的飯是在食堂裡吃的。說到當年食堂裡的味道,很多人還津津樂道。
  • 網評男生吃一口就愛上的5種糖,話梅糖上榜,最後一種哄女友專屬
    平時在家裡時候就比較喜歡吃糖,很多糖果顏色和口味都是有一定的差距,對於好吃的糖女生就有不同態度,對於好吃的糖女生的喜歡也是很多,能讓女生都感受到不一樣,很多人都表示女生特別喜歡吃糖,其實男生也是比較喜歡吃糖,就是因為糖的口感和吸引人,所以男生對糖也是沒有抵抗,而網評男生吃一口就愛上的5種糖,話梅糖上榜,最後一種哄女友專屬,一起來看看。
  • ...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上海老味道續集|上海|豫園|春風...
    8月4日下午,《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式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發布會上,滬上知名作家、美食家、本書作者沈嘉祿先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們介紹道自己創作的初心:「這是一次尋根,一次致敬,一次匯報。」沿襲前作的風格,《上海老味道續集》中選取了知名老上海風味小吃、平民菜餚、時令美食和本幫菜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其中也包括了豫園的多家餐飲名店。
  • 追糖記憶:上海國內最早生產巧克力的地方
    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巧克力是一味高檔糖果,在上世紀80年代前屬奢侈品。兒時,就是條件再好的人家,也不會過年單拿巧克力待客;只不過糖果盆裡,放上幾顆巧克力糖。圖說:巧克力的味道,好極了。
  • 即將消失的50種老上海零食!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其實,樂口福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了,直到50年代上海咖啡廠接手後,才逐漸出名~「調一調,調一調」,麥乳精是大多數老上海的童年記憶!那時麥乳精的地位,可是很高的!逢年過節,親戚來串門時帶上一罐,那就是小囡最開心的時候了!
  • 追糖3:梨膏糖·粽子糖
    二是把它當作加了中藥的糖,沒把它當作糖來吃。就如過去走街串巷賣梨膏糖所唱:「嗚呀嗚哩哐呀。梨呀梨膏糖呀——老爹爹吃了吾的梨膏糖呀,一覺困到大天光呀。老奶奶吃了吾的梨膏糖呀,耳不聾來眼不花呀……」圖說:賣梨膏糖的「小熱昏」。
  • 正在消失的老上海零食!看到第1個就哭了
    其實,樂口福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了,直到50年代上海咖啡廠接手後,才逐漸出名~「調一調,調一調」,麥乳精是大多數老上海的童年記憶!那時麥乳精的地位,可是很高的!逢年過節,親戚來串門時帶上一罐,那就是小囡最開心的時候了!
  • 老上海味道+植物涼茶+青草香氣!「上海人自己的飲料」走向全國
    它在2019年10月被評選為「上海特色伴手禮」,被稱為「上海人自己的飲料」,一經推出就受到好評無數。記者最新從豫園股份了解到,這款老字號潮品再次開拓新渠道:老城隍廟飲料與中國首個旅遊+購物社群電商平臺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消費者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購買到,梨膏露也將出現在全國29個省的數千家線下門店裡。
  • 新店老味道,上海老飯店新店入駐南翔印象城
    因此,每每提起上海老飯店,許多人的腦海裡就會不禁浮現出許許多多的本幫味道:用超過8種食材製成的金牌八寶鴨,每年只有秋冬才能品嘗的「中國鵝肝」青魚禿肺,享有「天下第一參」美譽的蝦籽大烏參,脆到連殼都可以吃下去的油爆蝦,以及被《舌尖上的中國2》拍攝的「刀功巔峰」扣三絲……這些本幫菜餚不只是上海老飯店店裡的招牌,更是上海人餐桌上的「常客」。如今,這些本幫味道跨越20多公裡,從百年豫園來到了千年南翔。
  • 男生公認「最酸」的4種食物,話梅糖上榜,圖四大多數女生的最愛
    有些食物吃在嘴裡就是很酸,男生是不太喜歡吃酸酸的食物,而男生公認「最酸」的4種食物,話梅糖上榜,圖四大多數女生的最愛,一起來看看。圖一:雲南酸角在很多城市中,很多人都會去尋找好吃的食物,雲南有一種食物,味道很酸,但是配上其他的食物搭配,吃起來味道就很好,它就是雲南的酸角,顏值不算是很搞,但是它本身是含有營養價值,而且很多雲南的人都很喜歡吃這樣的食物,很多男生是不太喜歡吃雲南酸角,認為它的味道很酸,也太能接受這樣的味道,而男生公認「最酸」的食物就有雲南酸角,但是也有男生是喜歡吃,畢竟每一個喜歡吃食物一樣
  • G追糖9:巧克力
    兒時,就是條件再好的人家,也不會過年單拿巧克力待客;只不過糖果盆裡,放上幾顆巧克力糖。圖說:巧克力的味道,好極了。記憶裡的巧克力不僅昂貴,也是一種營養品。客居杭州時,鄰居餘叔叔是省文化局軍代表。說浙江歌舞團排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演員體力消耗很大,就發巧克力吃。
  • 上海老味道,說不完的故事 | 沈嘉祿
    文/沈嘉祿江南水色的中秋佳味老味道之所以令人懷想,一半源於彼時體內脂肪薄瘠,一半憑藉時間慢慢沉澱。一位英國作家說過:過去的時光都是美好的。美好的想像和落空的小確幸,不經意為往事罩上一層金色光芒,於是,外婆紅燒肉就佔據了餐桌C位。
  • 這些上海老味道你還記得嘛?
    挖一勺入口,口腔裡的味道都是奶的柔軟。招牌:蟹黃殼上海傳統小吃的老字號店面,自1936年開辦以來已有80個年頭了,一個「吳」字足矣點明一切,做的是地道的江南風味,頗受上海市民青睞。一心齋最出名的點心為「牛肉煎包」,深受食客追捧,一天至少要做70鍋,每鍋50個,每天從早到晚都要排隊購買。
  • 這15碗上海老味道澆頭面,飄香十裡!
    鱔絲面的澆頭主要是以新鮮黃鱔為主料,再配上切得細細的茭白絲爆炒,加上鹽、糖、醬油調味,讓你在濃油赤醬的風格下也能嘗到鱔魚本身的味道。上海人對於「爛糊面」最深的記憶,是在三年自然災害的日子裡,主要是為了解飢溫寒,一鍋煮到軟爛的麵條加上一些碧綠的雞毛菜,看似簡單卻下足了功夫,藏著老上海最深的記憶。
  • ...春風松月樓|南翔饅頭店|綠波廊|上海老味道續集|上海|豫園
    8月4日下午,《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式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發布會上,滬上知名作家、美食家、本書作者沈嘉祿先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們介紹道自己創作的初心:「這是一次尋根,一次致敬,一次匯報。」沿襲前作的風格,《上海老味道續集》中選取了知名老上海風味小吃、平民菜餚、時令美食和本幫菜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其中也包括了豫園的多家餐飲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