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麵包琳琅滿目,依材料配方與製作方法的差異,可分別烘焙出各式各樣的麵包,大體可分為四大類。
硬式麵包具有濃鬱的麥香味,其表皮鬆脆芳香,內部柔軟具韌性,是吸引人的最大特色。大多數的西方人尤愛此種咬勁,是所有麵包中油脂含量最少的,全麥麵包與雜糧麵包均屬此類。以吐司烤盤所烘烤出的麵包,均可歸類為軟式麵包。其特色為組織細、樣式美觀,普通的吐司麵包及水果麵包均為此類。軟式麵包較其他種類的麵包更柔軟,且具有甜味,含有較多的糖分和油脂。而由於這兩種成分均會抑制到酵母的發酵,故酵母的用量需高,包括有紅蘿蔔小餐包,葡萄汁麵包及小可頌。甜麵包不僅用糖量高,其他材料如油脂、蛋等,亦含量高。通常甜麵包均含有內餡,製作時須注意發酵的過程,以避免出爐後的成品呈現體積小,顏色淡與皮餡分離等失敗結果。麵團的攪拌除了可以充分混合所有原料外,亦可加速麵粉吸水形成麵筋,使有良好的形狀易於整形,其共分為六大階段。混合所有幹,溼性材料;麵團質地為溼潤、粗糙、硬且不具彈性。麵團乾燥不會沾手,柔軟具有光澤,已具有良好的彈性,但延展性銷差。麵團再度沾粘缸底,質地乾燥,柔軟有光澤,彈性與延展性均良好。
麵團已水化,溼粘,無法再捲起,有透明膠質的絲線,完全不具有彈性。製作麵包時的發酵過程,攸關麵包製作時的成敗,是學習麵包製作的重要環節。其過程為:
秤重—攪拌—基本發酵(約兩小時)—分割整型—最後發酵(40~60分鐘)—烘烤
使用此種發酵法,不但可節省時間,減少損耗,且可使成品具有絕佳的麥香味。
其過程為:
60%~85%麵粉+55%~60%水+酵母=中種麵團—攪拌—基本發酵(兩小時以上)—中種麵團+40%~15%麵粉+水+糖+油+鹽—第二次攪拌—延續發酵(20~40分鐘)—分割整型—最後發酵—烘烤
由於此種發酵法所使用的時間較長,故酵母用量可節省約20%左右;且體積會較直接發酵的麵團為大,而內部則較細膩柔軟。
1.麵團攪拌就是揉面。在整個麵包製作過程中,麵團的攪拌是最基本的步驟,也是決定麵包製作成敗的第二大重點。具體內容參見前帖:麵包麵團怎麼揉。2.發酵是決定麵包成敗的第一大重點,麵團在基礎醒發的過程中,麵筋得到充分的氧化,使麵團的延伸性更好。基礎發酵對口感、柔軟度已經形狀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具體內容參見前帖:麵包發酵那點事。3.發酵的好的麵團,如果有很多大的氣泡,需要輕輕的用手將這些氣泡壓出稱為排氣。也有些麵團發酵的很均勻就可省略這一步。分割是根據配方需要將大麵團分割成小分量的麵團,通常一個小麵包標準大小是60克,也可以分割成50克或40克一個。分割後的麵團不能立即成型,必須要滾圓,也叫搓圓,通過滾圓使麵團外表形成一層光滑表皮,利於保留新的氣體而使麵團再次膨脹。滾圓每個小麵團還有利於在成型時麵團的表面不會被粘連,使麵包成品表皮光滑,內部組織也更加均勻。搓圓時儘可能不用乾麵粉,以免麵包內部出現大空洞,搓圓時用力要均勻並迅速。4.有的配方也稱為中間發酵,其實這個時間很短,大約十分鐘。這個過程並不是要等麵團發酵,而是讓分割滾圓後的麵團恢復柔軟和彈性,便於接下來的整形,所以稱為鬆弛更貼切。注意鬆弛的時可以放在室溫,但要覆蓋溼毛巾防止小麵團變幹表面結皮。5.整形也叫成型,就是把經過中間鬆弛的麵團做成需要的形狀。圓形、橄欖型是比較常見的形狀。更複雜的整形手法也花樣繁多,但是對於初學者還需要多多練習,畢竟整形是否到位跟前幾步驟的操作有密切的聯繫。6.最後發酵,又稱二次餳發(以中間鬆弛不算發酵計算),或三次發酵(以中間鬆弛算做二次發酵計算)。把整型好的麵團排入烤盤,不再移動位置,放入溫暖溼潤處發酵至原體積的1.5-1.8倍。最後發酵的理想溫度為35度左右,溼度為75%。時間大約是30-45分鐘。7.一般小麵包的烘烤溫度是180度左右,放在烤箱的中偏上層烤10-15分鐘。吐司類的大麵包烘烤溫度是170-180度左右,放在烤箱的中層烤約40分鐘。起酥麵包的烘烤溫度為210度左右,放在烤箱的中偏上層,烤15分鐘左右。脆皮麵包烘烤溫度為220度,放在烤箱中層烤20-30分鐘。具體的時間和溫度可參考配方。
你都學會了嗎?
學會了不要忘記走街串巷地曬出來,
並且把這優質的配方分享到朋友圈,
讓你的小夥伴也能GET起來哦~!
要知道!分享是一種美德呢~!
關注我吧——貝殼幫
把你的基友、閨蜜、老爸老媽、
弟弟妹妹、七大姨八大嬸全都喊上
一起抱團看視頻學烘培分享美食!
點擊或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更多烘焙美食相關資訊等你抱走!
點擊或掃描二維碼加入我們,在烘焙江湖群聊讓我們一起切磋廚藝吧!
看完了嗎?
看完了可以在文章底部把你的脫俗想法和完美建議
PO出來給小編看或者和小編交流更多關於烘焙的知識哦~!
小編會根據您的留言不斷改進不斷努力
和你一起共同成長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