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這個輩分問題,的確有時候讓人很惱火。比如你三十歲了,看到一個小孩子,你得喊他叫「爺」,或者是喊叔叔。
這就讓很多人不自在了,自己這麼大了,對著個孩子喊叔叔或是爺爺,這也太彆扭了。
其實在農村,這並不奇怪,因為這是按輩分算的,並不是按年齡算的。喊爺爺,自然是因為他雖然小,但他跟爺爺是一個輩上的,喊叔叔也是同樣。
那農村這個輩分是怎麼劃分的?怎麼會有如此奇葩的叫法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農村輩分的劃分
為什麼農村特別講究輩分?是因為農村的人們生存環境,這是個幾乎封閉的圈子,一個村子,同姓的向上追,基本能追到一個祖宗去。
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過來的,當時是一家子,過來後生了兩個孩子,於是我們村有了「東院"和「西院」,然後又向下,有了現在村裡的同姓人,事實上,到了現在,村裡最小的輩分跟當初遷來的那一家才隔了十七代人,假如有個潑婦罵街,罵別人祖宗十八代,那村裡人可不會答應,這等於是把村裡人都給罵進去了。
同理,既然是一個祖宗,那麼就會有輩分。有的人生孩子晚,有的人生孩子早,於是就差開了輩分。
比如說有一家,老大結婚早,結果他們家父母又要了一個孩子,等於是老大有了個弟弟。結婚早就有孩子早,老大的孩子幾乎和父母又要的那個孩子同齡。這樣就差了一代人,那老大的孩子,必須就得喊這個幾乎同齡的孩子叫叔叔。因為老大家這個孩子從上面論的言辭是孫子輩,而老二是兒子輩,他年齡多小都是老大家孩子爺爺的兒子,他不喊叔叔喊什麼?
所以,農村的輩分都是這麼來的,主要是同輩人的出生時間不一樣,以此形成了差輩現象。
二、這合理嗎
這自然是合理的!
這個輩分問題是非常合理的,有人說年齡大的喊年齡小的叫什麼不合適。但是雖然年齡大,可輩分小啊。另外,農村人對於這個輩分小其實並不排斥,因為輩分小說明人旺,輩分大則人不旺。
為啥這樣說呢?比如我們說有弟兄兩個,老大結婚晚,老二結婚早,等到老大有了兒子後,老二已經有了孫子,於是這樣也就差了一代人。
老二家有孫子了,老大家才有兒子,那老大家孩子輩分自然就大,以此類推,一代代的落差下去,導致老大家輩分越來越大,而老二家越來越小,人家輩分小,但是人家家裡的人多,後代多,老大家輩分大,說明他們家人不旺,後代少。
我們可以想想村裡那些輩分大的就會明白,要麼是家裡有孩子晚,要麼就是家裡人少,家大業大,兒孫滿堂的家族,大多輩分小。
注意這裡說的是一個家族,並不是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形不成如此大的輩分差。
最後:所以,當我們交了農村的男朋友或者是女朋友時,如果去了他們家,長輩指著一個小毛孩子說這是你爺爺輩的,你也得喊爺爺,或者說是叔叔輩的,你是喊叔叔,你不必驚訝,這也不是侮辱你,這是一種輩分問題。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有小叔小爺爺,沒有小哥小大伯。因為小叔小爺爺才能形成輩差,哥和大伯必須有年齡上的差距,哥和大伯以年齡為主要標準,所以不會有比自己小很多的小哥小大伯。這個輩分問題在農村還是需要注意的,否則會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