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學術制度有利於女性哲學家的成長?假設有一個社會,雖然允許女人接受哲學教育,但絕大多數哲學工作者都是男性,並且他們都相信女人普遍不適合搞哲學,寫的哲學論文不值一讀(雖然偶有例外,但那是男性化的女人)。又假設在這個社會裡,哲學期刊都不是匿名評審,編輯和審稿人都知道作者的身份。因此,每次有女性作者投稿,幾乎都會被拒稿(除了那些會「跑關係」的人)。久而久之,女人便失去了進行哲學創作的熱情。在這種制度下,一個女人成為著名哲學家的概率極小極小。要改變這個狀態,必須實行匿名評審制度——編輯和審稿人都不知道論文作者的身份,只根據論文本身的質量去評判。英美哲學界這幾十年出了許多優秀的女哲學家,嚴格的匿名評審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提起哲學,你可能會聯想到古希臘的廣場上,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面對一眾男性成年公民發表演說。或是春秋時期的孔子,與三千弟子坐而論道。哲學史上似乎總是充斥著男性哲學家的名字。
即便在當代,這種情況也並未消失。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2019年的數據,在英國哲學博士生中只有35%是女性,而在英國高校哲學系中獲得終身教職的教員中,這一比例只佔24%。大洋洲和其他英語世界國家的情況大致相似。
然而,哲學界從來不乏女性哲學家的身影。著名的希臘化古埃及新柏拉圖主義學者希帕蒂婭曾在十七歲時一針見血地指出芝諾悖論的錯誤所在。伊莉莎白公主曾與笛卡爾多次通信,討論身心二元論、自由意志等問題。漢娜·阿倫特的「平庸之惡」,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蘇珊·朗格的「符號論美學」……無不至今產生深遠影響。
女性思想家在西方哲學的各個領域內進行了眾多開創性工作。她們的研究領域從形上學到政治哲學,有時則涉及哲學與生物學、經濟學和法學等其他學科的跨學科研究。
本文希望通過介紹目前活躍在英語世界的一些女性哲學家(以姓名字母排序),讓大家對她們曾經在哲學版圖中開疆拓土的工作有更多了解的興趣。同時,我們真誠地希望您能在評論區為我們補充那些不在本文之列,卻是您經常閱讀或喜愛的女性哲學家。(編按:微信沒有給本號開通評論區。)
「如果你因自身擁有理性選擇的能力而視自己擁有價值賦予的地位,那你必須視任何擁有理性選擇能力的人擁有價值賦予的地位。」
研究興趣:道德哲學,以及如何與形上學、心靈哲學、哲學身份和規範性問題發生關聯
代表作:《規範性的來源》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 (Cambridge, 1996)
克裡斯蒂娜·科爾斯戈德(Christine M Korsgaard)是美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師從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1981年於哈佛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她曾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伯克利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1991年起在哈佛大學哲學系任教至今。
她以康德研究和詮釋著稱,關注道德哲學、實踐理性、個體同一性等問題,是當今自律倫理學(ethics of autonomy)的代表人物。目前,她已出版四本著作,其中《規範性的來源》中譯本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
更多:http://www.people.fas.harvard.edu/~korsgaar/(個人主頁)
「愛不是一種狀態,一種感覺,一種性情。愛是一種交換,一種不對等,充斥著歷史、幽靈和渴望。這種渴望對那些試圖以自己錯誤的眼光來看待彼此的人們或多或少是能夠辨認的。」
研究興趣:性別,性,同一性
代表作:《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1990)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辭與比較文學系教授,在女性主義批評、性別研究、當代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等領域成就卓著。在《性別麻煩》一書中,她(註:Judith butler是非二元性別者,在英語世界中,具有非二元性別身份的人的指稱通常使用「They」。「They」也成為韋氏詞典2019年度最佳詞彙。因為中文中並不存在對應的指稱,暫且使用「她」。)提出了「角色扮演」的概念。在她看來,性別是一種表演,它不是一種先天存在,而是在行動中形成的。這一概念對女性主義和「酷兒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有趣的是,她的學術研究受到本文介紹的另一位女性哲學家Martha Nussbaum的強烈批評。目前,她的著作《性別麻煩》《消解性別》《身體之重》《脆弱不安的生命》《戰爭的框架》均已有中譯本。
更多:https://complit.berkeley.edu/people/faculty/judith-butler(學校主頁)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Judith-Butler#ref1135803(大英百科全書)
「要讓基於證據的政策發揮效果,就要在最大範圍內分析證據,這一範圍應該涵蓋那些一旦缺失則無法獲得好的論證的所有事實。」
研究興趣:科學哲學,尤其關注科學實踐
代表作:《物理定律是如何撒謊的》(How the Laws of Physics Lie)
南希·卡特賴特(Nancy Cartwright)是伊利諾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杜倫大學的哲學教授。卡特賴特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科學哲學。她的科學哲學研究方法受「斯坦福學派」的影響,其特點是尤其關注科學實踐,而非科學哲學領域普遍關注的抽象理論。
她在有關自然規律,因果關係和因果推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的科學模型,科學共同體等議題上做出重要貢獻。她目前的研究重點是客觀性和證據,尤其是證據及其在政策決策中的作用。目前,其著作《物理定律是如何撒謊的》《斑雜的世界》已被譯為中文。
更多:https://www.dur.ac.uk/philosophy/staff/?id=10659(學校主頁)
「成為一個好的人就是要有一種對於世界的開放性、一種信任自己難以控制的無常事物的能力……(倫理)生活的根基就在於信任變幻不定的事物,就在於願意被暴露在世界中,就在於更像一株植物(一種極為脆弱但其獨特之美又與其脆弱性不可分離的東西),而不是一顆寶石。「
研究興趣:政治哲學、倫理學、女性主義、自由主義理論
代表作:《善的脆弱》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Cambridge, 2001)
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是一位「新斯多亞派」政治學家和道德哲學家。1975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她曾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和布朗大學,現為芝加哥大學「恩斯特·弗洛因德傑出服務講席」法學和倫理學教授。其《善的脆弱性》《詩性正義》《尋求有尊嚴的生活》等多部專著都已被譯為中文。
她曾與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共同提出「能力方法」(the capability approach)概念。作為一種關於人類福利的規範性方法,「能力方法」強調的是人們實現其福祉的實際能力,而不是其權利或自由。
更多:https://philosophy.uchicago.edu/faculty/nussbaum(學校主頁)
「艱難的選擇遠非痛苦和恐懼的源頭,而是慶祝人類特殊境況的寶貴機會,因為我們有能力為自己成為如此獨特的人創造理由。」
研究興趣:價值的本質,規範性,選擇與決策,實踐理性等
代表作:《不可通約性,不可比性及實踐理性》 Incommensurability, Incomparability, and Practical Reas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張美露(Ruth Chang)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羅格斯大學,現任牛津大學教授。從事哲學研究之前,她曾從事有關死刑案件和產品責任和醫療事故案件的法律工作。
她的研究涉獵廣泛,包括規範性的本質、價值與理性的結構、實踐理性、人口倫理等。她以價值的不可通約性、實踐理性和規範性兩項研究而聞名。她還聞名於對決策的研究,擔任著不同領域眾多機構的決策顧問。
更多:
https://www.ruthchang.net/(個人主頁)
「僅僅致力於改變人們的信念永遠不會達成社會正義,因為身心腦的習慣通常比論證來得有力。但有關社會結構運行及其對身體的佔用的知識仍至關重要。「
研究興趣:形上學,認識論,女性主義與批判種族理論
代表作:《抵制現實:社會建構與社會批判》Resisting Reality: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ritique (Oxford 2012)
薩莉·哈斯蘭格(Sally Haslanger)是知名的女性主義哲學家。1985年從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她先後在加州大學歐文校區、密西根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工作過。1998年開始在麻省理工大學語言與哲學系任教。
她的哲學研究始於分析形上學、認識論和古代哲學。其後,她開始對政治哲學、女性主義哲學和批判種族理論產生興趣。她曾多年致力於釐清社會建構概念的形上學意義。近來,她更多地將研究重心放在社會實踐、社會結構和女性主義認識論等議題上。
更多:
https://sallyhaslanger.weebly.com/(個人主頁)
「身體在許多日常藝術經驗中佔據重要作用:我們總是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體進行美學評估(無論好壞),並且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評估並回應他人的身體外觀。「
研究興趣:美學與藝術哲學,當代藝術,女性主義美學
代表作:《身體美學》 Body Aesthetics (Oxford, 2016)
雪莉·歐文(Sherri Irvin)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她曾任教於加拿大的渥太華大學和卡爾頓大學,後進入俄克拉荷馬大學任教至今。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學與藝術哲學,尤其是當代藝術和日常生活經驗中的美學。此外,她也開始從事女性主義美學的研究。
她的新書《非物質:一種當代藝術哲學》(Immaterial: A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 Art)即將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書中,她為一種對當代藝術作品本質與意義的新的理解辯護。此前,她曾主編了《身體美學》一書,該書將身體美學與社會正義、藝術、進化理論、種族、性別、殘疾、性和運動相關聯。
更多:https://www.ou.edu/cas/philosophy/people/faculty/sherri-irvin(學校主頁)
「在有意識的視知覺中,即我所謂的『視覺經驗』,所有複雜屬性都向我們呈現——不僅是顏色、形狀、亮度和運動,也包括種類屬性(例如樹、自行車和狗的屬性),因果屬性 (例如貓擁有被吊床支撐的屬性,刀擁有切麵包的屬性), 甚至是人格同一性(例如約翰·馬爾科維奇的屬性)。「
研究興趣:心靈哲學,認識論,語言哲學
代表作:《視覺經驗的內容》The Contents of Visual Experience (Oxford, 2010)
蘇珊娜·西格爾(Susanna Siegel)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現任教於哈佛大學哲學系。她關注的領域包括心靈哲學和認識論。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有《認知的合理性》《視覺經驗的內容》。在她看來,與信念一樣,感知可以用理性或非理性來評價,並且能從信念中推斷出來。所謂「無正當理由」的影響或轉變會削弱作為結果的經驗的認知價值。
更多:
https://www.susannasiegel.net/(個人主頁)
「至少在我的世界範圍內,我們的職業目前正被潮流和時尚佔據。因此,我要向哲學家們提一個忠告:不要思考和寫任何時髦的東西。」
研究興趣:科學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形上學、實用主義等
代表作:《證據與探究》(Evidence and Inquiry)
英國哲學家蘇珊·哈克(Susan Haack)於1972年取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邁阿密大學法律教授和哲學教授。涉獵邏輯學、語言哲學、認識論和形上學,她曾著有《異常的邏輯,模糊的邏輯》《邏輯哲學》等多部專著。
其中,她在《證據與探究》中首次提出「基礎融貫論」(foundherentism)。在她看來,一個主體的經驗不僅產生了相應的經驗信念,而且為該信念的確證提供了支持。信念之間的確證結構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一個信念集合內的任何一個信念,其確證都可以來自任何其他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哈克明確反對在科研中使用所謂的「女性主義方法」。她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女性主義方法」的混亂》(The 「Feminist Methodology」 Muddle),開頭便說:「科學家和哲學家應該使用『女性主義方法』嗎?不。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們的任務是尋求真理,而非促進社會正義。」
更多:https://www.law.miami.edu/faculty/susan-haack(學校主頁)
https://mana.net/12309(一次訪談)
王昕桐,馬裡蘭大學哲學系博士生,主要研究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