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聲:他的潑墨潑彩山水作品筆墨秀潤,超越大千

2020-12-21 久藏文化SJZ

方增,原名方現增,自幼對水墨丹青情有獨鍾,擅長寫意潑墨潑彩山水畫創作。師承張大千嫡傳弟子先生,後轉益多師受教於何延喆、劉坤巖、孫洪林、王玉東等藝術界名家。方增是中國著名潑墨潑彩山水畫藝術家,為第二代大千四絕傳承人,繼張大千之後中國潑墨潑彩山水畫國畫界的又一領軍人物。

11月18日,方增作為特邀嘉賓,蒞臨久藏美術館參加「文風畫脈,時代氣象」當代傑出藝術家創新與探索學術研討會。會展期間,方增的《桃花源幽境》等作品在久藏美術館內展覽並受到了蔡國聲老師的高度評價。

蔡國聲點評方增《桃花源幽境》

這是方增老師近期新作《桃花源幽境》,這也是方增老師心中的桃花源。這幅作品的技法吸收了張大千潑墨潑彩技法,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技法是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才開始使用成熟的。那麼這種技法在我們的國畫的基礎上納入了西畫的元素,所以他這個彩隱隱約約,沒有把山水畫的其他皴法體現出來,但是沒有體現出來就是體現出來,就是將繪畫的意境根深於他自己。我認為方增老師寫的字也有點學大千先生的字,比較方正。那麼這裡的桃花源山水很秀潤,比大千先生的筆墨似乎還秀潤了一點,而這樣的作品在市場上很受藏家的歡迎。

作品欣賞

《桃花源幽境》(參展作品)

《丹崖醉金秋》(參展作品)

相關焦點

  • 萬裡鵬程萬裡風——賀萬裡和他的潑墨潑彩山水
    他是南京藝術學院博導周積寅先生的得意高足。我一直以為他是專做理論研究的。他畢業時,廣東福建多所著名大學爭著要他,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文化藝術氛圍更濃、底蘊更深的揚州大學,一待至今,幹到院長。《高郵湖的休漁季》近十多年來,我們的交往轉為書畫創作,亦曾多次到國外寫生採風創作。賀萬裡的作品,讓同行大吃一驚的是他近十年來的潑墨潑彩山水。
  • 他的潑墨潑彩山水——變幻中凸顯真趣,恬淡中蘊含磅礴
    方增中國著名潑墨潑彩山水畫藝術家,為第二代大千四絕傳承人,是繼張大千之後中國潑墨潑彩山水畫國畫界的又一領軍人物。擅潑墨潑彩山水,多以山川、煙雲、流水為主題。其畫風飄逸秀美、虛淡恬靜,好似世外桃源。方增師承國畫大師張大千嫡傳弟子梁樹年,後轉益多師的受教於何延喆、劉坤巖、孫洪林、王玉東等藝術界名家親傳指點,並潛心研習張大千等名家作品,求變圖新。所作山水,潑墨潑彩的結合運用,並以「流彩法」來表現大自然的奇幻變化,追求古樸厚重,格調高雅的藝術境界。方增作品《大千四絕》方增的潑墨潑彩山水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場面宏大、氣勢磅礴,然後就是壯偉河嶽、正大氣象。
  • 萬鼎以潑墨潑彩呈現出一種山水畫新體
    萬鼎1955年生於西安,師承著名山水畫家何海霞先生。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八屆理事,第十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商會議陝西省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安美術學院山水畫專業教授,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從當代山水畫的語言程式上來講,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是對筆墨與色彩關係的處理。
  • 萬鼎潑墨潑彩山水彰顯大真大美的大氣魄
    作為一名學者型的畫家,萬鼎老師擅長於青綠,潑墨潑彩,其作品深厚華滋,氣勢磅礴,彰顯大真大美的大氣魄。 所以,在萬鼎的山水作品中,他把秦嶺豐沛的樹木體貌與高山流水的山水氣象有機轉化為自己的筆墨氣韻,可以說是秦嶺高原哺育了萬鼎繪畫的藝術風貌。
  • 以現實主義為基礎,融入浪漫主義色,他的潑墨潑彩山水太震撼了!
    以現實主義為基礎,融入浪漫主義色,他的潑墨潑彩山水太震撼了!文/錢毛毛施雲翔生於1956年,是四川成都人。作為張大千大風堂的傳人,施雲翔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最擅長的是山水,水墨,潑彩,把張大千所創的潑墨潑彩發揮到了極致,他的畫作有一種大氣豪放的畫風。施雲翔從小就很擅長觀察,因為對作畫有著深厚的興趣,所以不管是朝陽還是晚霞,不管是流淌的煙雲還是清澈的山泉。
  • 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的辯證美學研究
    據此,較之於大千晚期風格轉進之前的山水名作,情況同是如此。大千本人一生中所進行的世界範圍的 「飽覽沃遊」的主題實踐,正是他「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明證。沒有如此超邁了俗世紅塵功利的純粹之心境,就絕無大千畫作中對所體悟的「道」之顯身。但是,在這樣的情況陳述中,我們時常稱謂大千晚期潑墨潑彩風格達至其藝術發展之巔峰狀態的說法,自何而來?這種說法其合法性又當如何確立?
  • 張大千50幅經典潑彩山水,如夢如幻!
    導讀:潑彩山水畫法是張大千在海外總結中國傳統筆墨後,對中國青綠山水錶現技法上的一大創新。 先有東晉書法家王洽在前的「以頭髻取墨,抵於絹素」、「凡欲畫圖障,先飲醺酣之後,卻以墨潑」;繼有米芾「米氏雲山」的「信筆作之」,即以潑墨法信筆寫去,「意似便已」;再有石恪、青藤、白陽的水墨大寫意,尤其是宋代稟性疏野的梁楷的潑墨畫,與大千先生的潑墨簡直可以說是「血緣」關係。
  • 從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看中國藝術家的根,其實就是在中國
    中國的藝術家,包括好多去過國,到過美國,歐洲,甚至到過全世界各國的中國畫畫家,最後,還是2個字「回歸」;當然,除了實在不能回來的,如最具傳奇色彩的張大千先生,後半生旅居海外;其實張大千即使身子不能回歸,其精神,其心早已回歸;可以說是他開創的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簡直就是他夢縈魂繞的故國山川;直到1983年4月2日逝世,他的最後一幅巨作《廬山圖》尚未完全完成
  • 張大千:潑墨潑彩不但融匯他創作的成果,也匯通東西方差異的特質
    潑墨潑彩畫風不但融匯他個人一生創作脈絡的成果,將傳統山水之精髓與現代藝術特質作了適切的結合,也高度地匯通東方與西方有所差異的美感特質,成為可相互溝通的國際性藝術語言。張大千的潑墨潑彩風格使用了豐富的東方性色彩顏料,將其潑灑渲染於墨色打底的山水之上,層次豐厚卻仍顯清麗雅妍,不但表達出山水自然之遠近晴雨的物理空間,也表現了色彩質感本身的層次空間。
  • 新時代潑墨山水領軍人物
    方增老師,是中國著名潑墨潑彩山水畫藝術家,師承梁樹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再傳弟子。他自幼喜愛繪畫,對水墨丹青情有獨鍾。擅長寫意潑墨潑彩山水,是繼張大千之後中國潑墨潑彩山水畫國畫界的又一領軍人物。眾人所知張大千的潑墨畫氣勢憾人,頗具一格,知名度很高,就連西方人都頗為欣賞,而作為張大千再傳弟子的他也絲毫不遜色。初次見方增老師的作品,無不被他的強大藝術表現力所震撼。畫中氣勢萬丈的奇峰,磅礴於天地間,霞飛雲湧、吞吐大荒,讓人情不自禁地在大自然面前頂禮,即使它們只是存在於宣紙上。
  • 「藝惠藏」高寬的潑墨山水畫煙雲氤氳意存高古,清奇詭美大氣磅礴
    ---曹樹甲《東風何時至》四尺136x68cm齊魯高寬曾就讀於清華美院,多年來致力於研習大千居士的潑彩技法,心追手摩筆耕不輟。無論是潑彩山水還是荷花都可見大千風貌。其實每一幅潑墨山水,都是場意外的相逢。
  • 劉海粟作品賞析,獨創潑墨潑彩畫法,兼有中國山水底蘊
    劉海粟十分喜歡去黃山寫生,黃山的雲海、山峰和松樹給了劉海粟無盡的靈感,使得他完成了從1918年到1988年的70年間十上黃山的壯舉。他曾經寫下「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我是黃山友」的著名詩句,並且刻成印章保存。劉海粟的黃山圖吸收了黃山畫派的畫法,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畫法,推陳出新,注重寫實寫生,尤其喜愛用潑墨潑彩來進行繪畫創作。畫風豪放、勁拔、樸茂、多姿。
  • 潑墨潑彩不失真意,楊善深的山水,意境把握得恰到好處
    潑墨潑彩不失真意,楊善深的山水,意境把握得恰到好處文/文涓潑墨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有著獨特的震撼力,而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往往考驗畫家對於常規意向的理解,是建立在現實和想像的基礎之上進行聯合創作的一種風格如果能夠將兩者進行完美的結合,創造出的畫作則有著較強的表現力,好作品尤為難得。楊善深的潑墨潑彩山水畫不失真意,在意境把握也恰到好處。
  • 張大千:色彩運用到極致的國畫大師,其潑墨潑彩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張大千的藝術成就極大,畫作數量也很多,而且內容豐富,人物、山水、花鳥,無所不精,但他最擅長、成就最突出的還是潑墨潑彩。這是張大千在總結中國傳統筆墨後,對青綠山水錶現技法上的一大創新。潑墨潑彩對於普通人來說,應該更容易欣賞,不說其它,光是這水色氤氳中的朦朧山水,以及鮮豔濃烈的色彩變化,就十分引人注目了,我認為這種以中國基本繪畫技法為基礎的作品,還是相當符合中國人的口味的。張大千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他自身的文化修養、人生經歷都離不開。根據本人的回憶,張大千最小從九歲開始畫畫,十二歲就能買畫賺錢了!
  • 潑墨大寫意,必看這六大家
    他是名滿中日的大書畫家,曾於南宋寧宗擔任畫院待詔。他是一個行逕相當特異的畫家,善畫山水、佛道、鬼神,師法賈師古,而且青出於藍。他喜好飲酒,酒後的行為不拘禮法,人稱是「梁風(瘋)子」。
  • 論潑墨潑彩技術手法在張大千作品中的表現力!
    2.追求美的極致藝術家對美的追求都懷有非常深沉的情懷,求在作品當中將美進行體現張大千也是如此,不過其對美的理解有其獨到之處,如此才使得其屬於本人的風格各種藝術理論在對藝術進行探討時都認為,藝術作品必須將表現美為最重要的創作原則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畫創作都是在追求美,爭取讓觀賞者能夠在美的意境當中體會到欣賞的樂趣在對其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其能夠具備的各種創作元素都是對美的體現
  • 張大千潑彩雙璧《瑞士山景》與《宮亭湖》
    自20世紀50年代末張大千創作第一幅潑墨作品《山園驟雨》,到1963年首次嘗試潑彩,至60年代末,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作品終發展至真正成熟時期。他曾在1968年對謝家孝表示:「我最近已能把石青當作水墨那樣運用自如,而且得心應手,這是我近來唯一自覺的進步,很高興,也很得意。」
  • 張大千集大成之潑墨潑彩繪畫,驚豔十足,美到可以設置成聊天背景
    潑墨上面,特別是在山水畫方面,他和張善子一起創立了「大千畫派」,創造出了許多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先看幅十分優秀的沒骨山水精品《巫峽清秋》,此畫描繪的是巫峽秋天的景色,這是他隱居青城山之後創作的金碧山水。
  • 張大千潑彩山水原來是這麼畫出來的……
    張大千潑墨山水視頻 1956年,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 試以潑墨法作山水畫後, 又在潑墨的基礎上潑以大青大綠,
  • 老頑童張大千,晚年獨目玩起「潑墨風」
    張大千潑墨山水,42cmx67cm,安思遠舊藏 大千書畫,蜚聲中外。眾所周知的是,其晚年由於目疾而變法,創造了「潑墨潑彩」的藝術表現方式,驚豔全球。但是具體而論,其目疾發作之確切年齡與病情發展程度卻需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