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肖望
出品 | 稜鏡·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出現爆發式增長,募集資金已經達到3萬億元,不僅創下歷史新高,更是超過2019年歷史第二高的1.4萬億近一倍。
新基金髮行火爆,但投資者能賺到錢嗎?12月21日,在深圳舉辦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年會上,博時基金代總裁王德英、東方紅資管總經理任莉、景順長城基金總經理康樂三位公募基金掌門人不約而同提到「基金賺錢但投資者不賺錢」現象。
行業統計顯示,公募基金過去二十多年間年回報率達到16%,2019年、2020年回報率普遍超過30%,但在前二十年,投資者平均年化回報率不到4%。
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大的差距?
任莉指出,投資者回報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其三個明顯的認知偏差:追漲殺跌;持有期短;偏好預期收益型產品(偏好剛兌產品)。
「今年一季度發行的基金到三季度以後,平均贖回達到49%,最多贖回了87%。」任莉介紹,投資者在基金裡進進出出,不能長期持有。
康樂表示,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市場最終也會給長期資金帶來豐厚的回報。因此要求所有經理不追事件驅動、不炒題材概念,在考核上更是看重三年、五年期的中長期業績,業績出現波動時儘量避免基金經理在投資行為上的短期化。
王德英指出,除追漲殺跌、短期行為外,投資者面對7000多支基金不知如何選擇也是一大難題。要提高投資專業度,目前較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基金投顧為投資者提供基金組合管理服務。
2019年10月,證監會啟動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從股票投資到基金投資是風險的一次分散,從基金產品投資到基金組合的投資是風險的二次分散。」王德英表示。
他援引行業統計介紹,個人股票投資近90%的人長期虧損,買單支基金約50%的人有盈利,但通過投顧或FOF(機構篩選基金為投資標的)後,盈利的投資者比例達到90%,轉變明顯。「從試點情況看,基金投顧促進了公募基金從銷售導向轉向了客戶利益導向,通過投顧機構的專業能力,提升了投資者盈利體驗,鼓勵了長期投資。」
投資者通常偏好中短期投資。任莉介紹,東方紅客戶中約93%獲得了投資正收益,其他虧損的7%左右的客戶是在開放式產品中追漲殺跌導致的。為了培育投資者長期持有的習慣使其更有投資獲得感,在東方紅管理的1000多億規模的權益類產品中,50%以上都是封閉三年以上的。「長期封閉產品還是發得出去的。雖然很難,但還是要一直做這個工作。」
任莉表示,大家都知道醫藥行業很專業,生病了不會自己開兵,不會自己開藥,不會自己開刀動手術,但投資者卻自己買股票、自己買基金。「難道資產管理不需要專業嗎?從大學算起要15年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醫生,培養一位可信賴的投資經理要17年。醫藥是專業,投研、投資理財一樣是專業。」
康樂認為, 除了自身堅持長期投資以外,公募基金的資金來源也要是長期的。需要持續開展投資者教育,提高投資者對基金深入了解和投資能力,引導基金投資者長期理性投資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