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閆博/艾有為等揭示鐵死亡的生化機理

2020-12-17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xdWang

責編 | 兮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鐵離子催化的壞死性細胞死亡。其特徵是當細胞內還原系統失活後細胞膜或細胞器膜上含不飽和脂肪酸長鏈的磷脂分子被過氧化破壞,造成細胞膜破裂。這種細胞死亡形式被美國科學家Stockwell於2012年命名為鐵死亡。

細胞鐵死亡在細胞內GPX4、FSP1、xCT、GCH1等抗氧化系統被藥物學或者遺傳學手段抑制時發生。GPX4(穀胱甘肽過氧化酶4)以GSH(穀胱甘肽)為還原劑,催化脂質過氧化物還原成對應的醇,從而保護細胞免受脂質過氧化損傷。FSP1(鐵死亡抑制蛋白1)催化CoQ10轉化成ubiquinol,後者是親脂的抗氧化劑,能夠中和脂質過氧化物。xCT是cystine-glumate antiporter(胱氨酸-穀氨酸-逆轉運蛋白)的功能亞基(『珍藏版』綜述 | 甘波誼團隊全面分析SLC7A11/xCT在癌症中的作用——鐵死亡,營養依賴,腫瘤治療),抑制其功能減少cystine轉入,導致細胞中cysteine缺乏,造成GSH和CoQ10的減少從而削弱細胞的抗氧化功能。GCH1(GTP依賴的環水解酶1)通過合成親脂的,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生物蝶呤,增強細胞膜抵抗氧化損傷的能力,也能保護細胞免受鐵死亡。雖然大量的研究對細胞還原系統(抗氧化系統)進行了報導,但是對造成細胞鐵死亡的脂質過氧化過程中的氧化系統知之甚少,甚至爭議不斷。

2020年12月14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東實驗室的博士後艾有為張志遠實驗室的博士後閆博等合作,在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題為Membrane Damage During Ferroptosis is Caused by Oxidation of Phospholipids Catalyzed by the Oxidoreductases POR and CYB5R1的文章,對造成細胞鐵死亡的脂質過氧化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解析。

他們發現促使細胞鐵死亡的酶為位於內質網上的氧化還原酶POR和CYB5R1。這些氧化還原酶正常情況下將來源於NAD(P)H的電子傳遞給下遊CYP450等蛋白。但在這個電子傳遞的過程中,「意外」地將部分電子傳遞給了溶液中的氧氣。氧氣接受電子後轉化成過氧化氫(H2O2),H2O2在鐵離子的存在下發生芬頓反應形成羥基自由基,活躍的羥基自由基剝奪不飽和脂肪酸長鏈雙鍵間的氫原子,造成了脂質過氧化過程。他們用表達純化的POR和CYB5R1酶,催化含不飽和脂肪酸長鏈磷脂的脂質過氧化,造成脂質體膜的氧化破損和洩漏,因此清晰地揭示了鐵死亡過程中細胞膜氧化損傷的生化機理。

該研究起源於一個針對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PDI)小分子抑制劑篩選的課題。在分析過程中發現一個PDI小分子抑制劑PACMA31可以以不依賴PDI的方式誘導細胞鐵死亡,進一步通過靶標鑑定發現PACMA31通過結合GPX4來誘導鐵死亡。然後通過全基因組的CRISPR-Cas9篩選和一個小規模的RNAi篩選,發現當敲除細胞內氧化還原酶POR時,鐵死亡激活劑誘導的細胞死亡被顯著抑制,在敲除POR的基礎上再敲低CYB5R1,細胞死亡被進一步抑制。說明這兩個位於內質網的氧化還原酶對細胞鐵死亡是必需的。然後通過一系列生物化學實驗,闡明了細胞鐵死亡的生化機理。完美解釋了鐵離子在此過程的必要性和細胞需要GPX4等抗氧化系統不斷起作用的原因。

實驗發現鐵死亡過程中的細胞膜破損與已知的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和細胞焦亡(Pyroptosis)不一樣。後者完全依賴於膜穿孔蛋白(MLKL和Gasdermins)在細胞膜上打孔。鐵死亡過程中的膜破損是由氧化還原酶介導的脂質過氧化而造成的。細胞壞死性凋亡和細胞焦亡的分子機理分別在2014年和2016年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東實驗室和邵峰實驗室發現。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有張志遠實驗室閆博博士,王曉東實驗室艾有為博士,論文其他作者包括邵峰實驗室孫琦博士,代謝中心馬燕博士和曹楊,還有蔡濤實驗室王家文博士等。該論文也是王曉東實驗室今年在繼細胞凋亡(Nature Communications, Ai et.al.)(詳見BioArt報導:Nat Comm | 生物鹼小分子誘導細胞凋亡的機制)和凋亡性壞死(Elife, Li and Ai et.al.)後,在鐵死亡領域的一項研究。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11.024

相關焦點

  • Cell子刊:閆博/艾有為等揭示鐵死亡的生化機理
    2020年12月14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東實驗室的博士後艾有為與張志遠實驗室的博士後閆博等合作,在 Molecular Cell 在線發表了題為:Membrane Damage During Ferroptosis is Caused by Oxidation of Phospholipids Catalyzed by the Oxidoreductases POR and
  •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30 16:56:14 廣州醫科大學張玉霞等研究人員利用肝臟免疫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 Cell年度巨獻——2020年閃閃發光的醫學評論和研究|抗生素|研究|...
    3.鐵死亡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在幾乎所有多細胞生物的發育和穩態中,受控的細胞死亡是無處不在的。鐵死亡是一種由鐵依賴性脂質過氧化驅動的調節性細胞死亡形式:鐵死亡可以通過特定的藥理和遺傳擾動誘導或抑制。構成細胞膜的脂質雙層的磷脂的過氧化是鐵死亡的關鍵驅動力。
  • ...團隊合作揭示單羧酸轉運蛋白的質子偶聯轉運機制和候選抗癌藥物...
    由MCT1和其他亞型共同介導的乳酸穿梭能夠連接以糖酵解為主要產能方式(Glycolytic tumor cell)和以線粒體氧化為主要產能方式(Oxidative tumor cell)的癌細胞使其形成協同代謝,從而促進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圖1)。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鐵死亡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而Nrf2及其靶基因(Ho-1,Nqo-1和Trx)的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篇綜述簡要概述了鐵死亡的調節機制,尤其是Nrf2在鐵死亡過程中的調節作用。脂質過氧化鐵死亡選擇性地優先氧化特定的含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的多磷酸化磷脂醯乙醇胺(PE),例如花生四烯酸(AA)和腎上腺素,最終導致脂質過氧化,因此脂質過氧化途徑在調節鐵死亡中起關鍵作用。醯基輔酶A合成酶長鏈家族成員4(ACSL4)是調節脂質組成的關鍵酶。
  • 反向遺傳學揭示新冠病毒呼吸道感染梯度變化
    反向遺傳學揭示新冠病毒呼吸道感染梯度變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0 13:12:24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Ralph S. Baric、Richard C.
  • Mol Cell|肖瑞平課題組報導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總之,這一工作揭示了高糖引起的ROS抑制AMPK的全新信號通路,以及該新通路對於維持骨骼肌細胞能量代謝穩態的重要作用。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0)30900-X參考文獻1. Lin, S. C. & Hardie, D. G. AMPK: Sensing Glucose as well as Cellular Energy Status.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接著,作者通過docking,MD模擬,QM/MM模擬研究了PyrI4與不同的底物狀態結合,發現了關鍵的Q115H117Y85氫鍵三聯體;此外,作者通過反應內稟性計算和MD模擬探究PyrI4的立體選擇性問題;最後作者對PyrI4蛋白N端的α-螺旋結構也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這獨特的「蓋狀」結構對D-A反應過渡態的穩定作用。
  • Cell+8篇Cell Reports|多組學研究揭示太空飛行對人體的影響
    本文的多組學分析還揭示了太空飛行對晝夜節律、嗅覺、肌肉細胞外基質等途徑的深刻影響。組織和細胞水平的分析均揭示太空飛行對了線粒體功能存在深刻影響。此外,線粒體的改變也會對自身免疫、脂代謝和基因表達產生影響。這一研究解釋了太空飛行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能更好地幫助科學家指導太空人進行太空探索的同時並找到緩解太空飛行不利影響的治療手段。
  • 中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聚合酶介導RNA複製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聚合酶介導RNA複製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21:32:50 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Quan Wang、中科院武漢病毒所Peng Gong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新冠病毒(SARS-CoV
  • 生命學院閆創業課題組合作揭示單羧酸轉運複合物的轉運機制和候選...
    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閆創業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員蔣鑫合作發布了關於抗癌藥物靶點MCT1蛋白複合物的轉運與小分子抑制機理的重要成果。該工作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手段闡明MCT1的轉運機理和小分子抗癌候選藥物抑制機制,為進一步靶向MCTs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Cell:施一公團隊揭開阿爾茲海默症重要蛋白γ分泌酶與藥物結合全過程
    研究首次報導了γ-分泌酶(γ-secretase)結合三種小分子抑制劑(Gamma-Secretase Inhibitor, GSI)和一種調節劑(Gamma-Secretase Modulator, GSM)的4個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闡明了γ-分泌酶識別不同種類抑制劑及調節劑的分子機理。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巴西烷型倍半萜生物合成新機制
    最近,有課題組鑑定了一種木黴萜環化酶,該酶能催化產生巴西烷型倍半萜- trichobrasilenol,並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該天然產物形成的機理,然而,在所提出的機理中,高度協同的骨架重排的可行性備受爭議。
  •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5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Booki Min團隊發現,糖皮質激素(GC)的抗炎作用是由Foxp3 +調節性
  • 專家點評Cell|利用基因組圖揭示癌症複雜結構變異特徵
    當前,世界各國高質量的二代甚至是三代測序數據大量湧現,進一步揭示了結構變異在種群差異、驅動物種性狀演化、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最近人群隊列和腫瘤基因組研究揭示了複雜結構變異的存在,學界仍然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發現、表徵複雜類型結構變異,統一複雜結構變異的數學描述。
  • Mol.Cell Bio:揭示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轉錄的分子機制
    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轉錄的一種新機制,表明真核生物細胞內組蛋白末端的同一種共價修飾在基因組不同的位置所發揮的功能是不同的。該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經費資助。
  • Cell: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聯手揭示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
    研究人員揭示出SARS-CoV-2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 RNP)的天然構象及其高階組裝體。總的來說,這些表徵極其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這種病毒如何將它的長達大約30 kb的單分段RNA包裝在直徑為大約80 nm的殼體內。
  • Mol Cell|造血幹細胞中存在多梳蛋白介導的超長程三維基因組互作
    以往的研究揭示了DNA甲基化在胚胎發育和癌症發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DNA甲基化在近來備受關注的三維基因組的結構上有何作用一直並不清楚。這篇文章揭示了DNA甲基化谷(DNA methylation canyon,DMC)在造血幹細胞三維基因組裡形成長程空間互作。眾所周知,哺乳動物基因組內除CpG island的絕大多數CpG位點都被完全甲基化。
  • Cell:世界上首次實時揭示肺泡巨噬細胞與細菌之間的戰鬥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8.020。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卡爾加裡大學的Paul Kubes博士說,「巨噬細胞會移動是有道理的,但我們只能假設是這樣,這是因為我們無法觀察到它們的行動。如今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肺部中的肺泡比巨噬細胞多得多,這些微小的清潔工能非常有效地保護每個肺泡。」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