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青草藥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永健去世 享年69歲

2020-12-23 廈門網

  廈門網訊(文/廈門晚報記者 黃文水 圖/何東方)今年是蘇頌誕辰1000周年,陳永健歷時多年創作的《本草圖經品藥膳》成稿,付梓在即;一個月前,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陳永健站上領獎臺,成為廈門青草藥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閩南養生堂》欄目的電波裡,他那詼諧的開場白常常逗樂聽眾:「我是同安草藥仙,閩南鄉間走遍遍……」

  可惜的是,他不能繼續推廣廈門中草藥文化了,也不能親眼見到書稿出版了,聽眾們也聽不到那熟悉的開場白了。7月24日晚上,廈門青草藥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安區中草藥協會會長陳永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69歲。26日,他的家鄉同安大同田洋村舉行紀念活動,追憶這位永遠神採奕奕、笑意盈盈的「草藥仙」。

  情系家園

  編書傳承飲食文化,作品被譽為「舌尖上的同安」

  「太突然了,聽到消息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那麼多的同安歷史名人與小吃的故事,今後由誰來講述呢?」得知陳永健去世的消息,廈門「薄餅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招治十分難過。她說,端午節過後,陳永健來她這邊泡茶,特別聊到如何發掘有故事的同安歷史名人小吃,傳承地方飲食文化。近年來,在陳永健的幫助下,吳招治製作、還原了一批同安歷史名人小吃,引起多方反響。

  陳永健情系家園,深入民間搜集,在2013年編印了《同安歷史名人與民間小吃》(上下集),被譽為「舌尖上的同安」。該書介紹了40多種民間小吃,都與同安歷史名人有關,比如蘇頌和茯苓糕、朱熹和文昌魚煎豆豉、陳化成和蠔仔煎拌大面、吳必達與米粉配溪鰮魚、陳嘉庚和地瓜湯等,每一道名小吃的背後,都有一段趣味盎然的故事。閩南文化學者彭一萬評價,這本書有三大亮點:歷史名人與傳統小吃相結合、中醫藥理與飲食文化相結合、弘揚文化與發展旅遊相結合。

  心有大愛

  不知疲倦地推廣閩南文化,這份認真令人欽佩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劉楊濤與陳永健的微信聊天,靜止在半個月前。「陳先(尊稱,先生)是個很負責任的人。工作中一遇到醫學問題,我都會向他求助,老師都會及時回復,可這次他『失約』了。」她說。

  從2013年到2016年,陳永健作為央廣《閩南養生堂》主講嘉賓,錄製百餘期節目,用地道的閩南方言講解閩臺青草藥文化、節氣養生文化,分享閩臺傳統習俗等。

  坐診、上課、下鄉、做公益……即便再忙,陳永健對於節目的邀約也從不推辭。多數節目都在他的診所裡,借著休息空當錄製,雖然環境簡陋,但話筒一開,他就會娓娓道來,再專業生僻的術語,也能用最接地氣的閩南俗語來解釋。侃侃而談的背後,是他認真準備的結果。「每期節目都是厚厚一沓稿紙,400格作文紙,一筆一划謄寫得清清楚楚,想到這裡,我總會心頭一暖,鼻子一酸……唯心有大愛,才能不知疲倦。」

  陳永健是本報鐵桿通訊員,也是醫師、民俗專家。在本報的「夏蟬」專題中,他講述,在《保生大帝藥籤》中,以蟬殼入藥的處方就有12道,「蟬殼,這是一味看起來很普通的中藥,老百姓唾手可得,其本身雖然輕飄飄的,功能卻很齊全」。他關心同安文物,曾通過本報呼籲「搶救同安古城壕遺址」,該建議引起同安區政協的重視。

  眼裡有光

  指導創辦「百草園」,傳承文化不遺餘力

  陳永健一生懸壺濟世,去年至今在同安雙溪講古場講述同安掌故,並致力於青草藥的傳承。同安區文化館副館長洪松梅說,他常年在老年大學開班介紹青草藥知識,在青草藥的傳承普及發展上做出了很大貢獻。到田間挖草藥,進教室學藥理,下廚房做養生藥膳,陳永健常說:「青草藥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上斷掉。」

  同安祥文社區有個「百草園」,去年至今引種了上百種中草藥。「他非常負責任,來指導草藥種植、養護,給草藥一一編號,列出108種草藥名稱功效,保證園內草藥的使用安全。」祥文社區黨支部書記莊曉婷說,陳永健點子多、善發現,將中草藥精粹融入便民利民活動中,「他身體清瘦,眼裡有光,這份光芒來自他的為人處事,來自他對中草藥的熱愛與專注」。

  一個月前,陳永健回到村裡,找到了田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水讓。「家鄉甘蔗的由來、古厝典故、民間傳說,陳老師如數家珍。村裡正在推進鄉村振興,他建議好好挖掘整理,他願意出力。」陳水讓說,陳永健真誠熱情,為傳承文化不遺餘力。

  【連結】

  編撰《本草圖經品藥膳》

  讀者可按方製作養生菜

本報關於陳永健開設中草藥班的報導。
陳永健曾通過本報呼籲「搶救同安古城壕遺址」。

  今年是「鐘錶鼻祖」蘇頌誕辰1000周年,陳永健在「食補」基礎上,以藥膳視角,從蘇頌藥物學巨著《本草圖經》記載的對養生長壽有益的藥物中,遴選出27味,依據食療同源的中醫藥文化特色,配以相宜食材,組成藥膳方劑菜譜,編撰出《本草圖經品藥膳》一書。

  「這是對《本草圖經》一項具有創新思維的解讀與運用,他的辛勤付出有著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原同安文化局局長張滄海說,陳永健既繼承了家傳醫術,又注意學習現代醫學,每一組菜譜都先引述《本草圖經》原載、蘇頌注釋及歷代醫家集評,再配上實物圖樣。讀者不僅可追根溯源,還能按方操作,做出一道道美味可口,又有療養補功效的藥膳。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懷化市召開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
    非遺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12月17日,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博物館)會議室舉行,此次評審共收到各縣市區推薦的72名傳承人申報材料,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
  • 我省5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被評為優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的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的14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被評為優秀等級。這5個項目分別為代三海(武山旋鼓舞)、希熱布(甘南藏族唐卡)、陳永清(永昌縣卍字燈俗)、馬金山(松鳴巖花兒會)和華爾貢(甘南藏族民歌)。據了解,根據文旅部工作要求,按照甘肅省文旅廳的安排部署,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相關單位連續開展了2015年度、2016年度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並向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提交了結項資料。
  • 全國政協委員王宜:讓中醫藥非遺項目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王宜:就加強中醫藥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宣傳與開發工作,我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加大中醫藥項目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的比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已公布的4批10類別137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傳統醫藥有137項,佔9.99%,與中醫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稱。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國家級非遺十大門類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為了傳承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十多年前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對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此外,這也是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 鞍山仨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月14日,記者從市文旅廣電局獲悉,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46項,鞍山快板書、老六路太極拳、千山彩塑彩繪3項成功列入省級名錄。據介紹,目前我市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92項,其中國家級11項,省級12項、市級69項。認定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19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0人,省級傳承人8人,市級傳承人101人。
  • 柯璀玲入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傳承人(75人) 1 王 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老湯精配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 王 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崑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 王 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布依族服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非遺「全家福」亮相 順德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
    據了解,目前,順德共有59項區級及以上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有4項,分別是龍舟說唱、人龍舞、香雲紗染整技藝以及八音鑼鼓。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分為8大區域,分別是主舞臺區、展覽區、展播區、非遺美食區、靜態展示區、活態展演區、非遺互動體驗區、總服務區。
  • 口口相傳的故事 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發布
    4月12日,我省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正式發布。這套叢書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持編纂,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文化學者、編輯等歷時3年多時間採寫,共10本,以人為單元,一人一卷,生動記錄了崑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甌劇表演藝術家李子敏、姚劇表演藝術家沈守良、海寧皮影戲表演藝術家張坤榮等1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多彩人生和藝術故事。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目前,全市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9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8名。豐富的非遺資源和開拓創新的工作精神,使得廣州成為全國最早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城市之一。
  • 老手藝煥發新光彩 《廈門人的一天》27日將走近龜糕印傳承人
    廈門網訊(記者連芊)在中山路南轎巷內,藏有這樣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不大,只有七八平方米,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
  • 市級非遺傳承人何麗容:守藝四十五載,匠心傳承藤編
    日前,記者走進市級非遺傳承人何麗容的辦公室,入眼可見散落堆放的藤料和整齊擺放的藤編工藝品,何麗容正拿著藤條,專心編織著一個收納筐。這是她用來教學的道具,也是用來傳播裡水藤編的「裡水手信」。從12歲入行做學徒,到企業老闆,再到藤編傳承人,45年間何麗容親歷了藤編行業的風風雨雨,但她從沒想過放棄手上的那條藤。
  • 三五百遺薈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製作技藝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興昌大師作品賞析!
    在雲南省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歲的彝族老人,守著母親留下的百畝古茶園,不藉助任何機器,固執地依照古法做著他的普洱茶,這位老人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貢茶製作技藝傳承人李興昌。
  • 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在近日舉行的「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上,記者見到了首屆「佛山·大城工匠」饒寶蓮,她現場表演佛山剪紙技藝,令各國領事館官員及家屬讚嘆不已。形神兼備的作品背後,是20多年從未間斷的辛勤付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剪紙)省級代表傳承人,剪紙早已成為饒寶蓮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她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精益求精,從一而終」。
  • 進景區、進博物館、進校園、進商場、進社區 廣州非遺 道路越走越寬
    在永慶坊非遺街區工作坊裡,謝導秀的弟子謝東笑考慮的已經是「參與古琴藝術的人這麼多,怎麼才能進一步提升傳習質量和傳播效果」。不只是古琴,許多曾經被媒體廣泛關注的「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近年來都得到了不錯的發展。
  • 剪紙、傳統香道、劉氏柳編...這些非遺項目你了解嗎?
    剪紙、傳統香道、劉氏柳編...這些非遺項目你了解嗎?非遺代表性項目授牌儀式、非遺傳承人頒證儀式,隆重舉行。今年又有4個項目列入本區非遺保護名錄6名傳承人列入本區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剪紙、傳統香道、劉氏柳編、麵塑、葫蘆雕刻這些非遺項目你了解嗎?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廖惠林:非遺文化豐富精神世界
    近日,由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2020年嶺南非遺藝術聯展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教育局美術教研員、教育機構代表、研學旅行機構代表等200多人出席了開幕儀式。 國家級非遺項目新會葵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廖惠林從事葵藝已有40多年。他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下,堅持恢復和發展已失傳的葵藝品,不斷傳承和創新技藝,培養葵藝人才,提升葵藝品的藝術收藏價值。他還多次受邀參加巴黎工藝博覽會、北京全國「非遺」傳承技藝大展、上海世博會等。
  • 長春非遺傳承人為中國結注入中國風受熱捧
    長春非遺傳承人為中國結注入中國風受熱捧 發布時間:2020-12-16 11:57: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孫博妍)「這款中國結的主體是雙錢結
  •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01-06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在此基礎上,我市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與評審工作,積極向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申報非遺項目。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區縣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10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7個。我市現有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7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4名。去年,我市的蒙醫沙療還被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推薦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 因為珍貴,所以懂得傳承:騰衝新增8個市級「非遺」項目!
    近日,保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騰衝市有8個項目獲批,分別是騰衝舞獅 、騰衝龍燈 、騰衝傳統老布鞋製作 、騰衝黑醬製作技藝 、騰衝麥芽糖手工製作技藝 、騰衝土鍋子製作工藝 、騰衝抬閣 、傈僳族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