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裡的鹽和糖是我們日常烹飪中很重要的兩個調味劑。從古至今一直,鹽一直被稱為「百味之首」,因為在日常烹飪中,你可以只放點鹽,但是卻不能不放鹽。不僅鹽可以調味,而且食鹽能給我們身體的酸鹼平衡提供所需要的鈉離子和氯離子。食鹽對於我們來說,在保持肌肉和神經的反應、調節生理功能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過量的食用鹽,也就是每天超過10克以上,就會大大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和腎臟病的風險。
糖,大家也不陌生,它是提鮮的調味劑之一。而對於糖,它比鹽還要容易引起高血壓,過量食用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體內糖分過多會加速你的衰老、傷害你的眼睛,甚至會影響你的智力。
但朋友們知道嗎?還有一種調味劑,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就是味精。
味精從化學角度上來講,它是由穀氨酸鈉組成的,起到調味提鮮的作用。味精本身沒有危害, 但味精裡含有大量的鹽成分,鹽成分裡則含有高鈉,而食用過量的高鈉就會增加「三高」的風險,不僅如此,過量的食用味精還會引起體內水鈉滯留,經常過量食用就會引發心衰或者加重高血壓的風險。但是對於嬰兒,是禁止食用味精的。據研究表明,一位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食用味精的量不能超過7克,最好不要超過2克。
味精既然不能多吃,那雞精應該沒事吧?
很多朋友認為,最近幾年市場上出現的雞精是從雞身上提煉出來的調味品,不僅沒有危害,還有大補的作用。其實不是這樣的,雞精和味精的主要成分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味精裡的穀氨酸鈉含量比雞精多而已,雞精在味精原有成分的基礎上,還添加了雞骨粉、肌苷酸、鳥苷酸和澱粉等一些物質,只是口感上比味精更好一些。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健康的食用味精或雞精呢?
1、出鍋前再放
味精中含有的穀氨酸鈉在70℃到90℃之間溶解性是最好的,味道最鮮,而在常溫狀態下不容易溶解。所以,我們在日常烹飪時,必須要等到菜要出鍋的時候再放。
2、嚴格控制量
人體對穀氨酸鈉的安全食用量是每天不超過50毫克。對於一個正常體重的成年人,每天食用的味精量不能超過7克。也就是三個奶勺的量。
3、用熱水把味精先融化
這種方法一般用於製作涼菜上,餐館和家庭中,不少下酒菜會選擇涼菜,不僅製作簡單,而且味道鮮美。也離不開會用味精會這雞精攪拌,如果用味精攪拌,建議先用少量熱水將味精溶解,再倒入涼菜中。
味精固然美味,但任何食物,只要超過了它原有的承受量,美好都是會消失的,不要再讓味精在你的廚房潛伏下去,只有知己知彼,知道如何正確、健康的食用它,才能避免「三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