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餘磊,是一名脫貧攻堅同步小康駐村幹部,2018年初,根據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委組織部脫貧攻堅工作要求和區林業局工作安排,派駐到七星關區野角鄉大水村任村第一書記。 三年來,在我們村幹群團結髮展下,野角鄉大水村98戶468人貧困戶現已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27%下降到0。全村現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村集體經濟累積32.9萬元,全村於2018年脫貧,並被評區先進示範村。
初到大水村時,我除了之前在單位查閱到的部分資料,其他的都是一片空白;經包村領導安排和村委同志們的積極配合,深入群眾摸排核查,一個月的時間裡,我與胡倆國、甘大成、李忠正、吳道雄等村116戶貧困戶和部分非貧困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交談;對全村的發展、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工作,有了基本的思路。 進村入戶工作是鍛鍊人才的「大火爐」,脫貧攻堅既是衝鋒陷陣的戰場,也是學習基層工作的寶貴平臺。2011年我就讀大學時期入黨,2013年參加工作,系統學習了黨的理論知識,學到了機關工作的業務能力。參加這次宏偉的脫貧攻堅戰役,能讓自己將所學所能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對自己的黨性修養、業務水平、人生閱歷等方面是一次全面的提升。
和群眾召開院壩會
從大水村實際出發,我帶領駐村工作組和村支三委通過召開農戶院壩會、村民小組會、村黨員群眾代表會等方式,以大水村如何發展百姓說了算、大水村好不好百姓說了算為工作思路,科學規劃布局水、電、路、訊、房建設。
2018年實施安全飲水提升工程竣工完成,523戶農戶家自流通水;全村通村通組路17.6公裡全部硬化完成,500餘戶入戶路7000餘平方米硬化竣工驗收;2018-2019年大水村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34戶,院壩硬化12000餘平方米,實現應改盡改;通訊和電力建設在市區統籌下逐步實施。
如何能高效高質量脫貧,產業發展是硬動力? 經過入戶走訪核實,我們發現上大水組水資源優良、地形為半盆地型,特別適宜發展種養殖業。在上大水組發展初具成效的產業中就有羊肚菌、石蛙、娃娃魚等;大水村森林資源豐富,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山上腐殖土豐富,林下種植仿野生天麻條件非常良好。
根據大水村的優勢條件和發展現狀,我和村委商議,大水村的發展,需要藉助脫貧攻堅的東風,讓原有的產業再上一個臺階。向局領導匯報後,區林業局多次派技術人員指導大水村尖山組、丁家寨組等地方發展種植林下仿野生天麻;區政協領導更是多次到大水村石蛙養殖、羊肚菌種植調研,並協調多方力量幫助發展。
查看食用菌種植情況
經過努力,大水村2018年大棚蔬菜種植159個,其中村社一體項目大棚22個,用於發展羊肚菌、辣椒,2018年共收益90餘萬元、利潤30餘萬元,覆蓋了上大水組、下大水組、新坡組、團結組貧困戶共42戶;丁家寨組種植林下仿野生天麻500畝,覆蓋貧困戶8戶,根據項目資源對口條件,成功幫助申報區級特色獎補資金15萬元。
2019年種植刺梨1370畝,覆蓋新坡至團結共四個組貧困戶38戶;尖山組種植林下仿野生天麻600畝,覆蓋貧困戶21戶;石蛙養殖擴建至48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化;2020年大力發展村社一體領辦合作社林下養殖跑山雞項目,目前飼養本地雞、鳳翔雞、金陵雞等0.9萬餘羽,預計年收入113.4萬元、利潤50.4萬元,帶動全村貧困戶98戶分紅10萬元。
現大水村所有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村各項產業蓬勃發展,但這不是終點,而是鞏固脫貧成效、開啟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下一步我和村委將積極推動羊肚菌、娃娃魚、石蛙、林下仿野生天麻等產業專業化發展,優化以黨支部為引領、以合作社+農戶等利益連結機制,爭取更多農業產業發展資金投入,讓專業種養殖合作社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戶。 回望三年來的工作歷程,有心酸也有快樂,這是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歷,未來我將繼續在大水村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民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