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3000多年的青銅何尊,器內底部有122字銘文。其中的「宅茲中國」,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彰顯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獨特魅力。圖為2020年8月18日,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上觀看展出的何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7月,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帶領團隊去了一趟上海。此行的目的是與上海博物館方的專家見面,為《如果國寶會說話》第四季甄選出25件主文物。
當時,距離《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成為網紅爆款,已過去2年半的時間。談到第一季中入選的「何尊」,徐歡印象深刻:「(尊上)這些寫給祖先的文字,更像是寫給數千年後14億多中國人的信。放到今天來解讀,依然能讓人感受到文化的認同與共鳴。」
距今3000多年的青銅何尊,器內底部有122字銘文。其中的「宅茲中國」,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呈現何尊精妙的藝術細節,徐歡帶領攝製組用了一年時間研究,最終通過全新的3D掃描技術和全息傳存拓技術,還原了祖先留下的「中國」印記。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地位,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十三五」時期,以傳統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為代表的文化重大工程相繼實施,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激發出華夏兒女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完善,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陸續免費開放,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超過95%,我國成為世界上參觀博物館人數最多的國家;每年推出新書超過40萬種,文化產品規模居世界前列。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詩詞大會》《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持續火爆;《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以小人物故事折射出國家蓬勃發展的歷程;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助力中國文學勇攀世界「高峰」。
五年來,從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到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到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不斷彰顯,充分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並開通服務,標誌著這項於1994年啟動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取得決戰決勝,我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北鬥閃耀,澤沐八方。北鬥三號工程建設,攻剋星間鏈路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推進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參與北鬥系統研製建設的科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徵程上奮勇前進。(本報記者 曹溢)
更多內容,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