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開啟新領域!植物靠遺傳網絡調控「葉圈」微生物

2021-02-14 小柯生命

植物葉片上生存著大量的不同性質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與植物長期共存。植物是如何控制其地上部分的葉、果實、莖這些「葉圈」裡的微生物並且維持自身健康的?相關機制尚不明確。

北京時間2020年4月8日深夜,《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plant genetic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的研究論文,率先開啟了植物科學的新領域——植物菌群失調與植物健康的關係。

論文結論表明,植物就像人類一樣,已經進化出一個遺傳網絡來調控微生物菌群的穩態,以維持植物的健康。

而且該網絡中的某些要素和調控方式與人類極為相似。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桃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後Kinya Nomura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辛秀芳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何勝洋(Shengyang He)是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陳桃和Kinya Nomura 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實驗室做實驗。陳桃供圖

 

2016年,何勝洋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種細菌感染植物的新機制:細菌除了能抑制植物的免疫系統之外,也會在植物體內產生一種潮溼的環境,從而引起疾病。

在此基礎上,最新研究利用擬南芥四突變體mfec(min7 fls2 efr cerk1)在高溼度條件下顯現出黃化和壞死的特點,通過16S rRNA基因擴增子測序,檢測了健康葉片(野生型,Col-0)和不健康葉片(突變體,mfec)的總微生物組和葉內微生物組。

結果表明,健康葉片和不健康葉片的總微生物組多樣性沒有顯著差異,但是葉內微生物組的豐度和多樣性均有顯著的變化:不健康葉片內部微生物多樣性降低,從Firmicute-rich的群體轉化為Proteobacteria-rich的群體(圖 1)。

  

圖1 Col-0和mfec突變體葉片微生物組。a, Col-0和mfec的表型,b,Col-0和mfec葉內和全部葉片細菌的數目。c和d,微生物組測序分析Col-0和mfec葉內和全部葉片的細菌種類的多樣性及相對豐度分析。

 

研究團隊構建了合成菌群體系SynComCol-0 和SynCommfec,並在無菌種植研究體系中研究了合成菌群體系的功能。結果表明,菌群失調的SynCommfec體系的確會導致植物不健康(圖 2)。

 

圖2 SynComCol-0 和 SynCommfec 影響植物健康的功能比較。a和b,野生型擬南芥在平板上生長,接種SynComCol-0或者 SynCommfec菌液,14天後的表型(a)及生物量統計(b);c和d,野生型擬南芥在無菌系統GnotoPots上生長,接種SynComCol-0 或者 SynCommfec 菌液26天後的表型(c)及葉片面積(d);e和f, SynComCol-0 或者SynCommfec 菌液注射到野生型擬南芥葉片內部,濃度為108CFU/ml, 5天後葉片表型(e)及葉片內部細菌的數目(f)。

  

隨後,他們進一步研究mfec突變體喪失維持微生物組多樣性的機制。

通過體內和體外的細菌互作,他們證明細菌拮抗作用存在,並推測在mfec植物體內,因為免疫途徑(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PTI)和MIN7途徑的缺失,導致細菌在突變體內過度增殖,Firmicute和Proteobacteria發生拮抗作用,菌群多樣性減少,菌群失調,最終導致植物葉片顯症。

他們對另一個擬南芥突變體ben3(與mfec表型相似)的研究發現,CAD1可能是控制葉內微生物數目和多樣性的一個關鍵下遊基因。

CAD1、PTI途徑和MIN7途徑共同調控葉內微生物的數目和多樣性,阻止菌群失調,維持植物的健康。

有意思的是,CAD1、PTI途徑基因和MIN7基因廣泛存在於植物界中。

也許不久的將來,可以通過改造這些基因調控微生物組的穩態或優化微生物組,以確保植物「葉圈」的健康,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自然生態系統。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85-0

編輯 | 餘   荷

http://paper.sciencenet.cn/AInews/「小柯」是一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由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北大團隊研發而成。新聞由「小柯」獨立完成,經領域專家和科學編輯雙重人工審校和信息補充。「小柯生命」是「小柯」系列學術公眾號之一,主要介紹生命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最新論文信息。

相關焦點

  • Nature Plants | 植物維管形成層的轉錄調控網絡被揭示!為提高生物量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關於維管形成層的調控機理研究比較滯後,部分原因包括這種分生組織所在的位置比較深以及相關表型很多是量變的需要大量圖像分析和統計分析。之前研究者多利用樹木這種徑向生長佔主導的模式進行研究,但是由於其組織細胞複雜性和周期長的特點,很難進行遺傳研究。
  • 科學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殺蟲真菌通過表觀遺傳KMT2-Cre1-Hyd4通路調控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的發育分化和殺蚊毒力的分子機制。 蚊蟲是瘧疾、革登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蚊蟲控制是阻斷蚊媒傳染病的重要措施。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責編 | 奕梵細胞壁是存在於細胞膜外由複雜的多糖組成的厚壁(初生壁),是植物細胞區別於動物細胞的重要特徵之一。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資訊快遞】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2、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主要研究方向:細胞可塑性調控機制;細胞器和亞細胞結構的動態變化及其功能;細胞跨膜信號轉導與命運決定;幹細胞多能性維持與定向分化的機制;胚胎幹細胞分化的轉錄和表觀遺傳調控網絡。3、配子發生與胚胎發育的調控機理主要研究方向:配子發生和成熟的分子機制;胚胎發育圖式的動態變化及其分子調控網絡;細胞譜系發育的分子機制;配子發生和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
  • PNAS|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孔保衛細胞分裂精細調控機制
    氣孔保衛細胞根據環境條件變化和節律發生「運動」改變氣孔大小,調控植物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水分蒸發,直接影響了光合作用碳同化和水分利用效率。模式植物擬南芥FOUR LIPS (FLP) 是最早被發現的氣孔發育關鍵基因之一。FLP基因突變可導致保衛細胞母細胞的冗餘分裂,如flp-1突變體中可形成四個保衛細胞相鄰的異常氣孔簇。
  • 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在中藥資源領域取得新突破
    浙江理工大學梁宗鎖教授牽頭的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長期從事藥用植物資源和中藥材規範化生產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中藥資源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近期,該團隊在國家標準樣品和中藥材土壤重金屬修複方面取得新突破。
  • 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該研究也是首次從分子水平解析了莖端幹細胞激活因子和增效因子相互依存的作用模式,解決了困擾植物學家多年的關於植物幹細胞調控的諸多疑問,填補了近20年來幹細胞調控領域關鍵因子之間相互關係的空白。北京時間8月25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研究成果。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責編 | 王一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三羧酸循環(TCA)是所有生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通過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調控細胞重要生理活動。作為Crabtree陰性物種的白色念珠菌,TCA循環在適應人體宿主內低氧和高濃度二氧化碳環境中尤為重要。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黃廣華課題組從TCA循環入手,系統地解析了相關基因在白色念珠菌物質和能量代謝、二氧化碳感應及致病性特徵調控等方面的功能。
  • 氫氣效應機制該靠微生物和植物學(氫酶1)
    氫氣生物醫學氫氣生物醫學研究涵蓋範圍非常大,從細菌微生物、真菌到動植物。其中對人和動物效應的研究比較多,主要是希望將氫氣應用於人類疾病治療和健康促進,這是從應用角度考慮的。如果從氫氣的作用地位考慮,氫氣在微生物中的地位最高,因為我們明確知道細菌能製造氫氣,也能利用氫氣。
  • Nature Commun | 質膜ATPase調控花粉管伸長的機制
    開花植物可以通過精子細胞的傳遞完成雙受精過程及種子形成,該過程與花粉管的萌發和伸長密切相關。
  • 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該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長所必需,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影響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
  • 植物還是……|微生物「智」造
    這就要靠那些「小不點」啦! Pierre Potier教授為紫杉醇的半合成途徑做出卓越貢獻(圖片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40291a) 但是,只要利用植物來源作為前體
  • 環境工程|有機廢棄物好氧堆肥:調控手段、微生物及酶活性變化...
    好氧堆肥嚴格來說是在有氧條件下微生物降解有機廢棄物並產生熱量、H2O和CO2的過程,利用微生物進行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最終將不穩定的有機物轉化為不含植物毒性、不含病原體的穩定堆肥產品。這種堆肥產品既可農用,也可以用於半乾旱土地恢復土壤肥力。但是自然堆肥過程緩慢,也會產生NH3、H2S,同時也造成了堆肥的氮損失。因此,工業化的堆肥一般要進行人工調控。
  • 國家基金委八大學部公布「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2)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  主要研究方向:細胞可塑性調控機制;細胞器和亞細胞結構的動態變化及其功能;細胞跨膜信號轉導與命運決定;幹細胞多能性維持與定向分化的機制;胚胎幹細胞分化的轉錄和表觀遺傳調控網絡。
  • Nature genetics|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Coin課題組利用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30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報導了通過遺傳連鎖分析將重疊群分組和排序為假分子的PolyGembler方法。這個方法還提供了一種檢測和修復裝配錯誤的準確方法。使用模擬數據,研究人員證明了該方法具有很高的準確性,並且優於三種現有的最新遺傳作圖工具。
  • Nature 中文摘要|24 September 2015
    Novel competitors shape specie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新的競爭對手影響了物種對氣候變化的反應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5/n7570/full/nature14952
  • 《自然》:腸道微生物調控宿主的感覺
    這除了與我們個體感受性本身存在的差異有關之外,還有可能受腸道微生物的幹擾。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能夠調節宿主對事物的感覺。這也就意味著腸道微生物或可控制宿主的喜好和感知。下面就讓我們看看他們究竟是如何發現普羅維登斯菌調控宿主感覺行為的吧。首先,研究人員通過群體驅化試驗發現線蟲腸道內的普羅維登斯菌JUb39能夠影響線蟲對揮發性物質正辛醇的厭惡感。
  • 14篇Nature系列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最新成果出爐
    連接 RNA 和疾病此前,人們主要依靠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技術來檢測 DNA 調控元件的序列。這一技術可以幫助研究人員識別 DNA 結合蛋白與 DNA 的結合位點,從而確定這些 DNA 序列的功能。然而,這一技術不會檢測參與基因調控的 RNA 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