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開悟證悟之前,不要去評說、判斷別人

2020-12-14 阿彌陀佛念我

1.沒有開悟證悟之前,不要去評說、判斷別人

達真堪布講述

我也經常給大家講:不能輕易地評說他人,這樣容易造業。不要認為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就什麼都懂了。其實,精通佛法非常困難,精通詞句與精通含義是不同的。

以前,那諾巴依止帝洛巴上師的時候,已經是一位精通三藏十二部的大班智達了。「班」是五,「智達」是精通,「班智達」就是精通五明的意思。那時的印度,是佛法最興盛的時候,那諾巴已經成為了班智達,也可以說是一位大德高僧或者說是一位學者。但是後來智慧空行母對他說:「你精通的是詞句,不是真正的含義。」真要精通佛法,光靠聽聞是不行的。

我們講勝義菩提心的時候也說過:要生起勝義菩提心,必須要通過修行。不通過修行,只通過聞思,很難精通、證悟真理。你們現在明白的這些都非常膚淺,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即使明白了,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

有的人經常犯這種毛病,特別願意不懂裝懂,喜歡評說別人,以盲引盲。僅僅通過幾張光碟、幾本書等簡單的資料,能明白什麼,精通什麼呢?看看那些大德高僧、歷代祖師的傳記,他們是怎樣求法、怎樣修行的?所以不要輕易地判斷別人、評說別人,當別人的引導者,這樣很容易傷害眾生。這不是一般的傷害,這種傷害遠遠超過了殺害他的生命!

你把他殺掉了,看起來是一種非常大的傷害,但這只是斷送了他一世的生命。而你去胡亂引導他,就等於斷送、毀壞了他的慧命。生命本來就是無常的、短暫的,而慧命就不一樣了。我們的學問、智慧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認為自己都明白了。明白了一些詞句和表面上的東西很容易自以為是。真正開悟證悟,明白真理的時候,不是這樣的。

沒有開悟證悟之前,不要去評說、判斷別人,我們沒有這個資格。因為你無法能夠解讀他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以前給大家講過,修行人有四種類型。前兩種類型:一種是外熟內也熟,另一種是外不熟內也不熟,這兩種類型容易判斷。還有兩種類型:外熟內不熟和內熟外不熟。在表面上很有修為,很有成就,但在內心深處就不一樣了,這叫外熟內不熟。另一種是內熟外不熟,心裡是清淨的,在表面上、行為上卻有很多的不清淨。這兩種人不容易判斷。所以,不要輕易去分辨他人的對錯,容易造業。

沒有開悟證悟之前,只能管好自己,修好自己。

2.定弘法師:沒有經過磨鍊,你就不曉得你的功夫能不能成就

問:下面一個問題。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我的想法是,在把家庭照顧好的前提下,不跑寺院,不參加共修活動,不與佛友接觸。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這樣也是做個形式,對於初學的人來講,會有一定的效果,因為你的心很容易受境界影響,那你就不得不把這外緣切斷,靜修。但是你要知道,這樣的靜修只對初學,而且這個功夫不一定能夠成就的。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經過磨鍊,你就不曉得你的功夫能不能成就,如果境界現前,你還會生煩惱,那就沒有用。我自己的想法,原來也是這樣想,找個非常清淨的環境,自己好好修,修成了再出來。弘法利生都要先放下,等修成了再出來,佛講「不能自度,焉能度人?」我把這個想法跟師父老人家匯報,師父總是批評我,說我這是小乘思想。

有一次,我提的問題也比較尖銳,我說,師父老人家您常講,不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那我們先自度,然後再度人,行不行?師父講,你要是自度了之後再出來度人,這個世界恐怕都毀滅了,你還未必能自度。我這一聽,這個話好像也是。但是我又問了一句,就更尖銳了,我說:師父,佛經上就告訴我們,自他不二。我能自度,不就等於度他嗎?何必自度以外還要去度他?師父又回了我一句,他說:是,那你度他不也是自度嗎?證明你還有二,你不是不二,你還執著一個自、一個他。我這一聽,是,還是自己解得不圓融,所以這個境界就很低。

真正要修行,就是在你平常待人處事接物上修,不必離開你現前的這個境界,別求什麼清淨的境界。你去攀緣,求來一個很清淨的境界,你的心也未必清淨,你也未必是真修。為什麼?你煩惱還是沒有斷。煩惱往往是在什麼境界上斷?給你考驗的時候,你就能斷了。順境你不起貪愛,好比說人家對你的恭維、讚嘆。像我們要出來弘法,那是難免的,名聞利養你必須面對,人家對你的頂禮供養,現在都有了,然後讚嘆你,你就得忍著,你不能生起一絲毫的貪念,更不能生起傲慢,這就要細密的關照自己的念頭。這就是修行,順境上修。

逆境呢?逆境,別人來侮辱你、來嫉妒你、來障礙你,這也有,弘法是必須要面對的。順境就是名聞利養,逆境就是嫉妒障礙。師父老人家也提醒我們,你走這條路不好走,你講經講得不好就無所謂,你要講得好了,可能你就走投無路,人家看到你得到這麼多名聞利養,心裡就不舒服。你就得忍,必須要在境界上忍住,不生貪瞋痴,這就是修行。這個緣也不是自己找來的,這是佛菩薩安排,我們也不是說非得想要出來弘法利生,就是現在這個因緣把你推出來,那你就需要承擔。你不承擔,你躲開來,你也是攀緣,也沒有隨緣。

我覺得怎麼修?這是必須要面對的,就是要境界上修。當然,你要是在這個境界上修你沒有信心,這初學的人都是這樣,我以前都是這樣,沒有信心,不敢去面對考驗。名聞利養我不行,我遇到名聞利養會起心動念、會墮落的,人家嫉妒障礙我也受不了。怎麼辦?你可以先退下來,找個清淨環境先靜修,找找感覺,找找那個清淨心的感覺是什麼樣的,然後爭取把這個感覺還得帶回到你原來的境界上。因為你已經找到那個感覺之後,你在境界上會出現那個衝擊,這個感覺沒有了,看到名聞利養真的念念就生貪念、生傲慢,這感覺沒有了。沒有,這時候就幫助你警醒,或者是逆境上你生瞋恚心,這也是提醒你,這個時候就得懺悔。

所以天天都要修懺悔法。尤其是在待人方面,如果一個人跟自己周圍的人還不能夠和諧相處,還常常會跟人起對立、起矛盾、起衝突,不管是誰的錯,或者都是你對、別的人錯,但是你跟人起對立、起矛盾,那你就不是真修行人。為什麼?這是強烈的我執。對立是怎麼來的?因為你有我執,所以有我、有人,人我對立,不符合自己的意思,你就跟他鬧矛盾、鬧意見,這是要化解的地方。修行就從這些地方修,離開你的當處,你在哪裡能夠再找到清淨的環境?你有了清淨心,那環境自然就清淨,即使是天天被人罵、被人羞辱,你心還是清淨。

你看我們師父老人家天天給我們做表演。老人家現在也是都有順逆境界,出來順境,名聞利養,大家對他的崇拜,大家有目共睹,把他當佛一樣的崇拜。他是如如不動,根本沒放在心上,自己還是那麼謙卑,「我自己是凡夫,沒有修沒有證」,你看他就是這麼謙卑。遇到逆境,人家來障礙你、毀謗你,甚至很多地方把他的經教,這些光碟、書都給燒掉,大陸來的同修可能知道,有。老人家還是如如不動,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這就是真修行人。就像劉素雲老師,她的成就也是這樣的,她沒有跑到深山老林裡面去證得念佛三昧,她就在家裡,忍受著她那位精神不太正常的先生的折磨,這十年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她就在這個境界裡面,把煩惱習氣給磨掉。那些磨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菩薩,沒有他們,我們豈能成就?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二五集)  2011/11/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125

3.若在意快樂的感受並想獲得,在意痛苦的感受並想擺脫,有這樣的分別取捨,內心就不會快樂

達真堪布講述快樂的感受和痛苦的感受,都不是實有,都是虛妄的。若為了獲得快樂或擺脫痛苦而辛苦勞累,筋疲力盡,何必呢?放下吧!放下就是快樂,放下就有真正的快樂

我們執著痛苦,想擺脫痛苦,這個執著本身就是痛苦。一旦你不執著痛苦,不去逃避痛苦的時候,痛苦就煙消雲散了,就解脫痛苦了。這叫放下

我們執著快樂,追求快樂,就不會有快樂。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本身就是一種苦——求不得苦。有一天我們不執著快樂,不去追求快樂的時候,放下了,這個時候快樂自然顯現,當下就是快樂。

所以,大家別太在意這些感受。若在意這些快樂的感受並想獲得,在意這些痛苦的感受並想擺脫,有這樣的分別取捨,內心就不會平靜,不會快樂。

無論是樂受還是苦受,都是無自性的,都是剎那變化的。觀待痛苦的這個快樂是不會永恆的,很快就會變。暫時感到痛苦了,遇到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了,也不要太執著。它也是無常法,很快就會變。人要做到在一切境當中穩重、淡定。所謂的快樂也不會永久,所謂的痛苦也不會永久,都是暫時的,都會過去的。內心平靜下來,沒有這些分別,大樂就顯現了,那才是永恆的、真正的快樂。

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即使暫時不太順利,內心也應當保持愉悅;當比較順利如意的時候,也不能得意忘形。這都是暫時的。

所以,人要穩重,要淡定,不能總是飄忽不定。像被風颳的草一樣,往東面刮就往東面搖,往西面刮就往西面搖。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自己的做人標準。飄忽不定的心態是成就最大的障礙,也是一切災禍的根源。

相關焦點

  • 證悟之後,就要弘法普渡,不是什麼都沒有
    為什麼說證悟之後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釋為已經證悟菩提道的修行者。什麼是大乘法?菩薩以普渡眾生為己任,即是大乘法。弗者:應解釋為沒有,非是不,非是無。言無所言,無言而言,是謂弗言。知真道的人,無言而言,言無所言。
  • 開悟覺醒之後我首先悟到了自性本空
    在我精神世界覺醒的過程中也是我不斷向內求的一個過程,以前的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和感知到的世界所以我把佛法,宗教,道法都是當成神話或者迷信來看待的,也沒有去思考過這些問題。我覺醒悟到的第一個就是:自性本空;自性本空這個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佛法本質上研究的就是我們和我們的心之間的關係,佛法認為外在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顯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或者事物,本身都是沒有自性的,完全是我們附加了一個什麼樣的意識,賦予了事物本身的意義,我們可以認為它是好事,也可以認為它是壞事,也可以認為它沒有任何意義;附予上我們的心識之後,會反饋給我們的思維
  • 如果有看不慣的事,說明你沒有智慧;如果有看不起的人,說明你沒有慈悲
    要觀察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與機緣,不能勉強地做這些。我也經常給大家講:不能輕易地評說他人,這樣容易造業。不要認為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就什麼都懂了。其實,精通佛法非常困難,精通詞句與精通含義是不同的。以前,那諾巴依止帝洛巴上師的時候,已經是一位精通三藏十二部的大班智達了。可以說是一位大德高僧或者說是一位學者。但是後來智慧空行母對他說:「你精通的是詞句,不是真正的含義。」
  • 較快的證到究竟開悟
    怎樣才能比較快的證到究竟開悟呢?
  • 佛教:「開悟」後容貌會變化?不要再愚痴了!
    那就是「開悟」後,人的容貌會發生變化,畢竟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開悟後的人,必然也會與常人有些不同。第一,何為開悟?種種猜測,實際上在「開悟」與成佛之間劃上了等號,但二者之間相去甚遠。究竟何為開悟,禪宗有一本《宗鏡錄》,書中列出了十個標準,如果都能滿足,就算開悟了。
  • 揭密禪定開悟的感覺,看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開悟是否真的存在?語言無法描述那個已徹底消融的境地。他體悟到解脫之路就是要破除無明,深入實相之中去直接體驗親證。悉達多過去曾儘量尋求擺脫恐懼、嗔怒和貪慾的辦法。但那些辦法都只是試圖壓抑感受和情緒,而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因而沒有真實的效果。現在悉達多明白了,它們的起因都是由於無明,因此一旦從無明中解脫出來,所有的精神障礙便會自動消散,一如影子在太陽初升之前的不翼而飛。
  • 開悟之人,會有什麼特徵?
    光從外表上看,無法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證悟者。比如有些修行人,外面行為也特別莊重,似乎內心非常成熟,人人對他讚不絕口,但他內在的貪心、嗔心、噁心非常可怕,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來。而一些內心與佛法完全融為一體的大修行人,從表面上看完全沒有成熟,甚至瘋瘋癲癲,就像濟公和尚一樣。其實包括慧能大師,直至開悟時也不認識字,仍是個在家人,外面好像沒有成熟,但內在的證悟已臻究竟。
  • 《問禪》:若無明師印證,如何自知開悟?
    禪客問:然而古代的那些開悟的祖師大德,都是祖祖之間相互傳承,有老師給予印證,所以才能確證自己已經開悟。像當今時代,屬於末法時期,法道澆漓,很少能夠遇到真正開悟的明師。如果自己偶然悟明心地的話,又有誰能夠給予印證,以便不至於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呢?答曰。譬如有人久忘故物。
  • 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怎樣判斷是否開悟?判斷一名修行者有沒有開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打坐參禪時定住了真疑,把前念和後念斷開了,這個時候慧眼可以見到真如自性的空相。寒山大士的見道詩:「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這首詩前四句就是講慧眼見自性。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的開悟?
    很多的人,在學佛久了以後,也不太清楚自己是不是已經開悟了?還有很多人,他們想判斷其他人是否有所成就,但沒有辦法。那麼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容易解決,因為用一個方法,就可以判斷得出來的了。這裡我們所說的開悟,並不是說真正的覺悟。
  • 悟了的人跟不悟的人,氣象不一樣(淨空老法師)
    禪定,諸位不要被這個名詞迷惑了,以為禪定大概要盤腿面壁;很多人不能真正了解名相的含義。所以學禪,《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最高的指導原則。《壇經》裡面說:不取相叫「禪」,不動心叫「定」。無論在什麼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不著相就叫做「禪」;不起心、不動念叫做「定」。由此可知,要不要打坐沒什麼大關係,真正高明的定沒有跡相,行住坐臥都是禪定,嬉笑怒罵也是禪定,哪有那麼呆呆板板的!佛法是活活潑潑的。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要想成佛,就必須通過修行,把這些紗一層層剝掉,還原之前的光明本性,心性自然重新光芒四射,穿透時空,直達彼岸!佛光四射普通人的心性或許只是被遮住幾許,並沒有達到魔的程度,但要還原到最初的光明本性,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人說,開悟得有先天的好基因及後天的機緣巧合,開悟不論年齡,有幾歲就開悟的,有十幾二十歲開悟的,而有人直至生命終了也不知開悟為何物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這個必須是過來人才有資格說的,否則就是誤人子弟一個人開悟以後,他就會領悟出一套理論,並且他做到了以下三點:人生沒有疑惑生命主動進化指導別人開悟>第三條,有能力指導別人開悟,這說明一個人達到了悟道的至高境界
  • 明心見性與悟後起修
    現在的修行,明心見性的說法很流行,誰開悟了沒有,開悟了怎麼怎麼的,沒開悟怎麼怎麼的。大家心裡總是有這麼一個叫明心見性的東西,有這麼一個叫開悟的東西,卻又不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然而又到處去找這個東西,好像是找不到這個東西就不能修行了似的,功課做起來一點也不得力,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今天就把這個東西給大家講講。
  • 禪宗的「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開悟就是得道嗎?
    上面我們說到,金剛經全篇,主要講的就是兩點,一個是離相,一個是布施,慧能大師開悟之後宣講佛法,強調在心性上了悟自性,但是在修行上,很少著重去講。也就是說,禪宗南派,也就是慧能這一派,主要提倡的就是破執離相,一旦破除我執,去除分別心,就可以明心見性,也就算開悟了。
  • 佛教:開悟是一種感覺嗎?這個誤區,不可不知,也許你走錯路了!
    心的本性、佛性不是無常的,我們所提煉出來的智慧是無常的,無常的東西去感受不是無常的、超越無常的東西很難,所以還沒有達到一地菩薩之前的所有證悟都叫作感受。意思就是說,這個時候我們雖然是在用智慧,雖然它比我們平時的情緒和意識強多了,可以看到深層次的東西,但是這個智慧它自己就是無常的,所以它沒有辦法直接感受到佛性。
  • 現代人能理解「明心見性、開悟證果」嗎?
    如何明心就是自己能明白思維從產生到形成判斷的全部過程,明心對於人的意義是:必要能了知自己的缺點是什麼,即明白自己的欠缺與不足在哪裡。在明心的基礎架構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明白,自己做到每一個決定,都是受習慣秉性、學習經歷和當前環境,綜合形成當下的作為,來進入於一個行為和思維迭代的作用中,行為、思想、情緒、判斷是一個串連的整體。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 元音老人:開悟之人報終命盡向何處去
    「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假如我們能悟到這覺性就是法身,明白我們的覺性就是一切事事物物的根本,它本來沒有生過、沒有滅過,為什麼還要有依託的地方呢?你真正開悟了,就不要有依託,不要有去處。我記得有個溫州人講得很好笑,他自說開悟了,有個人問他:「我們不是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是修禪宗的,我們圓寂之後到什麼地方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