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沒有開悟證悟之前,不要去評說、判斷別人
達真堪布講述
我也經常給大家講:不能輕易地評說他人,這樣容易造業。不要認為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就什麼都懂了。其實,精通佛法非常困難,精通詞句與精通含義是不同的。
以前,那諾巴依止帝洛巴上師的時候,已經是一位精通三藏十二部的大班智達了。「班」是五,「智達」是精通,「班智達」就是精通五明的意思。那時的印度,是佛法最興盛的時候,那諾巴已經成為了班智達,也可以說是一位大德高僧或者說是一位學者。但是後來智慧空行母對他說:「你精通的是詞句,不是真正的含義。」真要精通佛法,光靠聽聞是不行的。
我們講勝義菩提心的時候也說過:要生起勝義菩提心,必須要通過修行。不通過修行,只通過聞思,很難精通、證悟真理。你們現在明白的這些都非常膚淺,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即使明白了,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
有的人經常犯這種毛病,特別願意不懂裝懂,喜歡評說別人,以盲引盲。僅僅通過幾張光碟、幾本書等簡單的資料,能明白什麼,精通什麼呢?看看那些大德高僧、歷代祖師的傳記,他們是怎樣求法、怎樣修行的?所以不要輕易地判斷別人、評說別人,當別人的引導者,這樣很容易傷害眾生。這不是一般的傷害,這種傷害遠遠超過了殺害他的生命!
你把他殺掉了,看起來是一種非常大的傷害,但這只是斷送了他一世的生命。而你去胡亂引導他,就等於斷送、毀壞了他的慧命。生命本來就是無常的、短暫的,而慧命就不一樣了。我們的學問、智慧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認為自己都明白了。明白了一些詞句和表面上的東西很容易自以為是。真正開悟證悟,明白真理的時候,不是這樣的。
沒有開悟證悟之前,不要去評說、判斷別人,我們沒有這個資格。因為你無法能夠解讀他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以前給大家講過,修行人有四種類型。前兩種類型:一種是外熟內也熟,另一種是外不熟內也不熟,這兩種類型容易判斷。還有兩種類型:外熟內不熟和內熟外不熟。在表面上很有修為,很有成就,但在內心深處就不一樣了,這叫外熟內不熟。另一種是內熟外不熟,心裡是清淨的,在表面上、行為上卻有很多的不清淨。這兩種人不容易判斷。所以,不要輕易去分辨他人的對錯,容易造業。
沒有開悟證悟之前,只能管好自己,修好自己。
2.定弘法師:沒有經過磨鍊,你就不曉得你的功夫能不能成就
問:下面一個問題。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我的想法是,在把家庭照顧好的前提下,不跑寺院,不參加共修活動,不與佛友接觸。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這樣也是做個形式,對於初學的人來講,會有一定的效果,因為你的心很容易受境界影響,那你就不得不把這外緣切斷,靜修。但是你要知道,這樣的靜修只對初學,而且這個功夫不一定能夠成就的。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經過磨鍊,你就不曉得你的功夫能不能成就,如果境界現前,你還會生煩惱,那就沒有用。我自己的想法,原來也是這樣想,找個非常清淨的環境,自己好好修,修成了再出來。弘法利生都要先放下,等修成了再出來,佛講「不能自度,焉能度人?」我把這個想法跟師父老人家匯報,師父總是批評我,說我這是小乘思想。
有一次,我提的問題也比較尖銳,我說,師父老人家您常講,不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那我們先自度,然後再度人,行不行?師父講,你要是自度了之後再出來度人,這個世界恐怕都毀滅了,你還未必能自度。我這一聽,這個話好像也是。但是我又問了一句,就更尖銳了,我說:師父,佛經上就告訴我們,自他不二。我能自度,不就等於度他嗎?何必自度以外還要去度他?師父又回了我一句,他說:是,那你度他不也是自度嗎?證明你還有二,你不是不二,你還執著一個自、一個他。我這一聽,是,還是自己解得不圓融,所以這個境界就很低。
真正要修行,就是在你平常待人處事接物上修,不必離開你現前的這個境界,別求什麼清淨的境界。你去攀緣,求來一個很清淨的境界,你的心也未必清淨,你也未必是真修。為什麼?你煩惱還是沒有斷。煩惱往往是在什麼境界上斷?給你考驗的時候,你就能斷了。順境你不起貪愛,好比說人家對你的恭維、讚嘆。像我們要出來弘法,那是難免的,名聞利養你必須面對,人家對你的頂禮供養,現在都有了,然後讚嘆你,你就得忍著,你不能生起一絲毫的貪念,更不能生起傲慢,這就要細密的關照自己的念頭。這就是修行,順境上修。
逆境呢?逆境,別人來侮辱你、來嫉妒你、來障礙你,這也有,弘法是必須要面對的。順境就是名聞利養,逆境就是嫉妒障礙。師父老人家也提醒我們,你走這條路不好走,你講經講得不好就無所謂,你要講得好了,可能你就走投無路,人家看到你得到這麼多名聞利養,心裡就不舒服。你就得忍,必須要在境界上忍住,不生貪瞋痴,這就是修行。這個緣也不是自己找來的,這是佛菩薩安排,我們也不是說非得想要出來弘法利生,就是現在這個因緣把你推出來,那你就需要承擔。你不承擔,你躲開來,你也是攀緣,也沒有隨緣。
我覺得怎麼修?這是必須要面對的,就是要境界上修。當然,你要是在這個境界上修你沒有信心,這初學的人都是這樣,我以前都是這樣,沒有信心,不敢去面對考驗。名聞利養我不行,我遇到名聞利養會起心動念、會墮落的,人家嫉妒障礙我也受不了。怎麼辦?你可以先退下來,找個清淨環境先靜修,找找感覺,找找那個清淨心的感覺是什麼樣的,然後爭取把這個感覺還得帶回到你原來的境界上。因為你已經找到那個感覺之後,你在境界上會出現那個衝擊,這個感覺沒有了,看到名聞利養真的念念就生貪念、生傲慢,這感覺沒有了。沒有,這時候就幫助你警醒,或者是逆境上你生瞋恚心,這也是提醒你,這個時候就得懺悔。
所以天天都要修懺悔法。尤其是在待人方面,如果一個人跟自己周圍的人還不能夠和諧相處,還常常會跟人起對立、起矛盾、起衝突,不管是誰的錯,或者都是你對、別的人錯,但是你跟人起對立、起矛盾,那你就不是真修行人。為什麼?這是強烈的我執。對立是怎麼來的?因為你有我執,所以有我、有人,人我對立,不符合自己的意思,你就跟他鬧矛盾、鬧意見,這是要化解的地方。修行就從這些地方修,離開你的當處,你在哪裡能夠再找到清淨的環境?你有了清淨心,那環境自然就清淨,即使是天天被人罵、被人羞辱,你心還是清淨。
你看我們師父老人家天天給我們做表演。老人家現在也是都有順逆境界,出來順境,名聞利養,大家對他的崇拜,大家有目共睹,把他當佛一樣的崇拜。他是如如不動,根本沒放在心上,自己還是那麼謙卑,「我自己是凡夫,沒有修沒有證」,你看他就是這麼謙卑。遇到逆境,人家來障礙你、毀謗你,甚至很多地方把他的經教,這些光碟、書都給燒掉,大陸來的同修可能知道,有。老人家還是如如不動,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這就是真修行人。就像劉素雲老師,她的成就也是這樣的,她沒有跑到深山老林裡面去證得念佛三昧,她就在家裡,忍受著她那位精神不太正常的先生的折磨,這十年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她就在這個境界裡面,把煩惱習氣給磨掉。那些磨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菩薩,沒有他們,我們豈能成就?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二五集) 2011/11/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125
3.若在意快樂的感受並想獲得,在意痛苦的感受並想擺脫,有這樣的分別取捨,內心就不會快樂
達真堪布講述快樂的感受和痛苦的感受,都不是實有,都是虛妄的。若為了獲得快樂或擺脫痛苦而辛苦勞累,筋疲力盡,何必呢?放下吧!放下就是快樂,放下就有真正的快樂。
我們執著痛苦,想擺脫痛苦,這個執著本身就是痛苦。一旦你不執著痛苦,不去逃避痛苦的時候,痛苦就煙消雲散了,就解脫痛苦了。這叫放下。
我們執著快樂,追求快樂,就不會有快樂。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本身就是一種苦——求不得苦。有一天我們不執著快樂,不去追求快樂的時候,放下了,這個時候快樂自然顯現,當下就是快樂。
所以,大家別太在意這些感受。若在意這些快樂的感受並想獲得,在意這些痛苦的感受並想擺脫,有這樣的分別取捨,內心就不會平靜,不會快樂。
無論是樂受還是苦受,都是無自性的,都是剎那變化的。觀待痛苦的這個快樂是不會永恆的,很快就會變。暫時感到痛苦了,遇到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了,也不要太執著。它也是無常法,很快就會變。人要做到在一切境當中穩重、淡定。所謂的快樂也不會永久,所謂的痛苦也不會永久,都是暫時的,都會過去的。內心平靜下來,沒有這些分別,大樂就顯現了,那才是永恆的、真正的快樂。
一切顯現都是如夢如幻的。即使暫時不太順利,內心也應當保持愉悅;當比較順利如意的時候,也不能得意忘形。這都是暫時的。
所以,人要穩重,要淡定,不能總是飄忽不定。像被風颳的草一樣,往東面刮就往東面搖,往西面刮就往西面搖。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自己的做人標準。飄忽不定的心態是成就最大的障礙,也是一切災禍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