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
廣東煲湯。圖源——視覺中國
上面這句話正是對廣東煲湯文化最好的寫照。廣東人愛喝湯的具體表現就在於只要不是無毒的動植物,他們都可以用來煲湯。常見的蔬菜、畜類、禽類以及蛋類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們了。精於發明創造的廣東人開始將目光望向更廣袤的大自然。
當歸、海龍、杜仲、參須、枸杞等中藥,木耳、白玉菇、蟹味菇等菌類,桑葉、荷葉、杏葉等植物樹葉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煲湯大神做不到的湯。
可惜本文主打歷史文化人文類,不然我得好好嘮嘮這廣東有名的大補湯。
廣東如此盛行煲湯文化,這在全國都是屬於罕見的。這就讓人不禁納悶起來,廣東人咋這麼熱衷於煲湯呢?
其實主要就是兩點:環境和歷史。
01環境
廣東地處中國大陸的東南角,有著四千多公裡的海岸線,是全國第一大臨海省份。除卻有著悠長的海岸線之外,廣東在氣候上還屬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又因為身在南方特有的雨季潮溼之下,所以廣東的環境整體就顯得悶熱且潮溼。
廣東古民居。圖源—視覺中國
這種環境顯然是不太適合居住的,因為如果長期居住,人的身體內可能就會溼氣鬱結,從而引起各種皮膚包括內部器官的不適。
但是廣東人民有自己的辦法,環境因素改變不了那就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既然溼氣重,那就用中藥祛溼,用湯滋補。
夜晚的廣東。圖源—視覺中國
在長期使用藥罐老火熬製的情況下,廣東先輩靈機一動,老火砂罐熬出來的中藥藥性揮發最好,但是苦口,是不是能在飲用的湯中加入中藥,一起用老火燉煮呢?這樣的話,不僅能飽腹還能祛溼!
說幹就幹是廣東先輩們的良好品質,在這種情況下,煲湯藥膳應運而生。
所以廣東人的煲湯藥膳,煲的不是食慾,而是強身健體。
02歷史
既然廣東煲湯是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廣東到底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流行這種煲湯文化呢?
其實要了解廣東的煲湯文化史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湯是什麼?
廣東煲湯。 圖源—視覺中國
古代的「湯」和我們現在了解的「湯」不是一個意思。古代典籍上記載的「湯水」其實就是熱開水,成語「赴湯蹈火」中的「湯」也是指熱水,並不是肉湯。
唯一能和現代意義上的「湯」沾邊的最早記錄也只有唐朝時期記載的「不乃羹」了,它是由多種肉類加蔥姜燉煮而成。是有記載最早意義上的「湯」。
到了這裡,細心地人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唐朝的「不乃羹」是湯,那麼最早出現的「羹」也並不是在唐朝時期啊!
沒錯,有史記載的「羹」最早記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書》、《孟子》以及《左傳》當中,但是「羹」的真正面貌是一種濃汁,可以理解為勾芡過的食物,亦或者多汁的肉類,是一種以食材為主要食用方向的加工手段,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湯」。
雞蛋羹。圖源—視覺中國
話說回來,在唐朝出現的「不乃羹」開創了燉湯的先河,但是這裡還有兩點需要注意,「不乃羹」主要出現地方是在交趾郡,也就是現在的越南,而且食用對象也不是平民,而是大貴族!
因為古代燃料的相對缺乏,普通人家連熱水都用不起,畢竟古代的木柴都可以當做交易貨幣來使用,你試過自己燒錢嗎?
所以,湯的歷史文化出現雖早,但是礙於燃料缺乏的原因一直沒有普及,這種情況直到一千多年後才得到改善,原因就是便宜的燃料煤出現了。
煤炭。圖源—視覺中國
在民國時期,由於煤炭的出現使得部分家庭開始用上了熱水,而此時沉寂已久的「煲湯」文化開始覺醒。
雖然民國煤炭的出現和普及取代了柴薪,但是仍舊有很多家庭承擔不起大量的消耗,因此節省煤炭就成了當時生活的一大重點,而相較於燒炭快速加熱的炒菜而言,老火餘溫燉湯則更加節省煤炭,民國時期的廣東有一道最出名的菜叫做「六十元大群翅」就是由雞鴨豬肉火腿慢燉而成的高湯。
廣東煲湯。圖源—視覺中國
但是這只是廣東「湯」文化的大發展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煲湯藥膳」歷史記錄則要追溯到五十年前左右。
1974年,美國的一批人類學專家來到廣東進行調查,這群人當中有一位專家的主攻方向就是飲食的影響,他在一戶吳姓漁民的家中先後記錄了152頓主餐,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吳家人生病時在食用的湯中加入了治療用的中藥材,是為「煲湯藥膳」,這就是廣東現今意義上的「煲湯」早期記錄歷史。
煲湯藥膳。圖源—視覺中國
另外,本文還遺漏了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不去從湯的角度來追溯,而是用中藥的角度來研究起源的話,那麼東漢時期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就有一味中藥,是用當歸、生薑和羊肉一起煮開治療氣虛的,是為湯方藥劑,其本身就是一味中藥而不是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