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2020-12-12 我的臥虎灣

前不久,我收到老戰友鄭世雄贈予我的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17萬餘字的《媽祖精神摭談》(以下簡稱《媽祖》)一書,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慢慢品味閱覽。我知道世雄戰友聰穎靈慧,頗有文學修養,亦擅長詩詞創作,但沒想到竟然會研究起了媽祖精神,還能出書。讀後才知,他的家鄉福建莆田原是媽祖出生地,從小就對媽祖的神奇傳說故事感興趣,還常參加媽祖節慶巡境活動,耳濡目染,為媽祖的大愛精神所感動,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從軍多年轉業後饒有興趣地從事起了媽祖精神的探討與研究,且堅持30多年,結下不解之緣,成了這方面的學者專家裡手,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報刊發表了幾十篇見解獨到、具有拓展性、前瞻性的論文,也就水到渠成出版力作了。

《媽祖》由全國政協十屆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會會長張克輝親自作序,可見書的分量與價值。《媽祖》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敘述清晰,結構嚴謹,從社會基礎、文化傳承、親民意識、愛國情懷、崇善觀念、人格魅力、神格威力、社會意義等方面,對媽祖精神,作了系統、充分論述。詮釋了媽祖文化之所以成為古代海洋文化的旗幟,是海洋精神的標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對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媽祖文化與信仰文化、媽祖文化與愛國主義之間的關係作了深刻的探討與解析。全書對媽祖精神之核心是大愛無疆這一觀點,在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論證與闡述。書中的新聞通訊、遊記、散文、詩詞作品等,則反映了近年媽祖文化發展交流的縮影與軌跡,其中抒發的情懷與感慨,提出的見解與暢想,可謂對媽祖精神的探討與弘揚,殫精竭慮。全書38個篇章,闡述精闢,哲理鮮明,史料翔實,引經據典,環環相扣,融會貫通,娓娓道來,很有說服力、滲透力,從全方位對媽祖精神作了詳盡的詮釋與講述,讓不了解媽祖的人,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不知媽祖精神的人,有了心靈的感應;不懂得為何宣揚媽祖的人,有了醍醐灌頂的醒悟。「摭」,是指撿拾現成的事例或語句,但作者在現有史料的基礎上多有提升、拓展與引深,用詞精當貼切,敘談深入淺出,頭頭是道,刻骨銘心,入木三分,令人心悅誠服,從中得到諸多啟迪與教誨。

對於媽祖,我幾乎是一無所知,即使聽說,也就是說說而已,以為那只是一則神話傳說,有著濃厚的迷信色彩,對諸多問題不知其然。讀了《媽祖》,才眼前一亮,心領神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媽祖於宋太祖即位的公元960年出生在福建湄洲灣畔漁村,姓林名默,從小跟隨父兄出海,熟習水性,通曉天文氣象,善駕舟楫,具有善良、勇敢、勤勞、智慧、樂於助人的高貴品質,多次為在大風浪中遇險船隻消災解厄,化險為夷,直至28歲那年為救難而身亡。媽祖這位為人排憂解難、捨己救人的女俠不幸遇難,湄洲灣一帶的鄉親悲痛欲絕,反響強烈,誰都不信他真的沒了,卻更願意相信她是羽化升天,成了海神,於是自發地在她「升天」的地方為她建廟塑像,且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和九月初九媽祖忌辰都舉行祭祀,年復一年,日久天長,世界各地近30個國家和地區,為媽祖建廟達六千多座,信眾近3億。隨著求神庇護,媽祖的神威、神助,驗證神靈、顯聖,這位集立德、行善、大愛、真善美於一身的普通女子成了「天上聖母」的女神,影響之大,是其他民間信仰難以企及的。歷代皇帝曾36次予以褒封,成為一種「庇民」「護國」的神聖支柱、神威顯赫的精神力量,神話傳說演繹成媽祖信仰,廣為流傳,經久不息,以致於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的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級遺產,標誌著媽祖作為和平之神登上了世界巔峰。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把「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作為「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的內容,列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布局,標誌著媽祖文化已經作為頂層設計進入國家發展戰略,在新時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將會大有作為。

媽祖,之所以由一位民間普通女子蛻變成「神」,由莆田走向全國繼而名揚世界?當然主要是反映人們在落後的社會對於神助的企盼與嚮往,另方面是隨著宣揚力度的不斷擴大與加強,自然而然地將其完美的人格、大愛無疆的精神,演繹成了一種極度相信和崇高的信仰,要以她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與榜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信仰的威力是無比的。在過去經濟落後、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遇到困難、艱險就找神靈護佑,用信仰支撐,一旦有了精神寄託,就會開發智力、想出辦法,產生動力與勇氣,敢於搏擊,一些難題亦就迎刃而解,這其中不能排除機遇與巧合,然而也必然會把這些當做神助。其實,這「神」,只是一種幻覺,一廂情願的企望,原動力還是來自自身及當時環境的影響。所謂心誠則靈,心想事成;虔誠篤信,智慧即生;信而仰之,神威將至。

信仰,自古就有,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榜樣,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信仰,它是推動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世界多國以各種各樣的教義作為信仰,例如基督、耶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為求解放爭自由的革命者則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信仰,堅持不懈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如今,我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合作共贏,也應該是作為人類要求進步的信仰,為之而奮鬥,實現美麗夢想;就我國而言,就是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

有英雄而不崇拜、敬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沒有出路的民族,只有信仰崇高,奉獻大愛,才能求得發展與生存。媽祖精神,在漫長的歷史中,主要以信仰文化、民間文化的形態進行交流、弘揚,它大愛無疆的內涵博大精深,必將在精神文明的洪流中永久傳承發揚光大,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堅持信仰,就有力量,就能體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理想。弘揚媽祖精神,為信仰而奮鬥不息!我想,這也許就是作者出版《媽祖》的初衷吧!認真地讀一讀這部不可多得的著作,這對確立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人生目標,必有好處,獲益匪淺!

(2020年12月1日於北京市朝陽區軍休十五所,作者系83周歲休幹)。

相關焦點

  • 「媽祖」東南亞華人的精神信仰,你知多少
    在廣東,福建,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華人都非常信仰一個神:「媽祖」,在海外漂泊重回家鄉的人都要到媽祖神廟裡祭奠,有時候人們出海也要先拜一拜媽祖,為什麼要拜媽祖?媽祖究竟是誰?為何沿海居民出海都要祭拜她圖片來自網絡媽祖,本名林默(也有叫林默娘的)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
  • 收服嘉應和嘉祐二怪,體現了媽祖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精神
    媽祖最初的傳播都是與海事有關的區域,海洋實踐催生了媽祖海神。宋以後的海上活動不僅是民間的漁業和運輸業,也有相當多的官方活動。元代1274年(至元十一年)和1281年(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兩次組織軍隊進攻日本,都因遇到颱風而大敗,使他深刻地體驗到大自然力量的深不可測,自然而然的會產生尋找海神保佑的動機。
  • 臺民間信仰走可愛風 3米高Q版媽祖模樣逗趣(圖)
    媽祖是民間重要信仰,遶境活動是善男信女年度盛事,媽祖圖騰的周邊商品成為一大商機,媽祖公仔、手機吊飾、T恤等,造成搶購熱潮。  鎮瀾宮商品部的媽祖平安福袋就是招牌商品,工作人員表示,「只要有媽祖Q版圖案,就很好賣」。雲林縣福興宮的太平媽公仔商品,甚至讓媽祖獻聲唱歌,噱頭十足。
  • 非遺巨獻,兩億人的信仰,「媽祖文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傳奇
    ---《頌媽祖》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 了解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文化茶!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信仰集中體現在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媽祖信仰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於一體的精神象徵和女性代表。
  • 蔡英文:跟隨媽祖精神守護臺灣
    【環球網報導】一句「媽祖讓我出來選」,讓剛剛宣布參加
  •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傳奇之旅彰顯媽祖大愛
    電影《媽祖回家》先後入選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產新片展映單元,獲得有關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及影迷朋友的熱烈反響。10月31日,「鄉思融情」電影《媽祖回家》定檔發布會在媽祖故裡湄洲島舉行。自媽祖文化正式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來,媽祖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海上女神石雕媽祖
    石雕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如今,已經成為海內外沿海地區華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和崇拜偶像。
  • 電影《媽祖回家》發布「庇佑版」定檔手繪海報
    電影《媽祖回家》先後入選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產新片展映單元,獲得有關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及影迷朋友的熱烈反響。 10月31日,「鄉思融情」電影《媽祖回家》定檔發布會在媽祖故裡湄洲島舉行。自媽祖文化正式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來,媽祖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人正在失去信仰和精神力量
    從瘋狂追星到恣情歡娛,中國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從許可馨到翼裝飛行殞命事件,再到朱之文家驅趕不盡的翻拍客,無不折射出這樣一點,中國的老百姓,不論是草根還是精英,為私利所蒙蔽,正在失去信仰和精神力量。其實國家應該大力倡導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來聊救部分國民業已喪失的民族信仰,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主旋律。對那些靠低俗媚眾的平臺,應嚴格依法取締。並且要在文藝界設置一個弘揚正能量的獎項,讓更多喚醒民眾的文藝作品發聲。猛藥才能治痾,為了我們的民族能夠保持持續振興,那些有良知有遠見有正義感的文藝工作者,要儘可能多地建言獻策。
  • 媽祖九寶吉祥物
    吉祥九寶是媽祖信仰傳承與發展一千多年來的一個獨特的文化象徵。到目前,分散式的吉祥九寶已深植入於廣大信眾的心靈之中。在媽祖文化的傳播中,夯實其文化的核心內涵,以物化象徵意義來弘揚媽祖信仰的旨義,以形象生動的喻理方式來傳播媽祖文化內涵更有生動性、傳播性。
  • 海南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9周年座談會在海口舉行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近千年來一直與我國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下我們要加快建構中國的海洋文化 體系,應當充分利用媽祖文化的海外影響以更有效地踐行有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 海上女神的殿堂——汕尾媽祖廟
    媽祖,又稱天后、天妃、娘媽等,是東南沿海地區歷代漁民、船工、商客、海員共同信奉的神祗,據史料記載,媽祖的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她的一生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媽祖的信眾遍布世界各地
  • 旅遊勝地東山島,島上競供奉著關公神像,媽祖與關公神位哪個大呢
    明末,鄭成功駐軍銅山,關帝成了軍隊的精神支柱,成了收復臺灣的精神力量。關公是武神,他忠、勇、仁、義、信的精神,正是東山漁民需要的「風雨同舟,生死以共」的義氣表現,同時在凡塵世俗之中,難免有許多不平、不順、煩憂之事,皆渴望關帝顯靈相助。由此種種原因,形成了東山島「關帝崇拜」的普遍與狂熱,將關帝奉為神明大加推崇。
  • 媽祖原名叫什麼呢?而媽祖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媽祖,是海上的和平女神,其信仰是中國第一個信俗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的廟宇分布於世界上46個國家,共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是一種帶有世界性的民間信俗文化,所以說媽祖是屬於中國的,也屬於全世界,那媽祖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下面來了解一下。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首次唱響...
    不僅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濃墨添彩,還進一步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展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魅力,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當晚8點,《海神媽祖》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劇場濃情上演。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是指媽祖信仰習俗,又稱神女信俗、靈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媽信俗 、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等等,這是由於歷代民間、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後不同而嬗變 。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 《媽祖回家》今日公映 片尾曲MV訴說兩岸同胞鄉思情
    兩岸同胞數十載堅守 終換來「回家」那天「臺灣信眾帶媽祖回湄洲祖廟祭拜,那種感覺就像多年沒有回家的親人突然回家了」,電影《媽祖回家》借文化的表達,巧妙的將兩岸同胞的鄉情融會貫通,讓不少影迷為之感動。文化是溝通的橋梁與契機,但是心中對於家鄉的思念與信仰的堅守才是根本。就像MV中唱到的那樣「想借一輪明月,把夢中的故鄉細看;想長一雙翅膀,飛越煙水迷濛的海灣」。1989年也成為了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二百餘名信眾首次民間直航連接海峽兩岸。數十年的等待,換來的不僅僅是媽祖像回到湄洲祖廟,更是心懷家鄉的同胞們迫切盼望的一天。民心所向之地,天下太平之時。
  • 媽祖聖誕 臺灣雲林縣北港朝天宮改在線祝壽
    華夏經緯網3月25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今年因疫情取消媽祖聖誕遶境,廟方為方便信眾向媽祖祝壽,推出「媽祖季祝壽祈福」在線祝壽活動,並免費提供1萬個公益名額給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希望藉由媽祖信仰力量安撫人心,共同度過此次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