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民間信仰走可愛風 3米高Q版媽祖模樣逗趣(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30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遊客到宜蘭北方澳進安宮遠遠就可看到廟旁一尊3米高的Q版「海軍媽祖」,模樣可愛逗趣,大家都忍不住發出讚嘆,爭相留影紀念。

  位於蘇澳海軍基地的進安宮,去年在戶外新設一尊大型Q版「海軍媽祖」,成為海軍基地內的新特色。臺鐵郵輪式列車景點也首次進入軍事基地,帶領遊客參觀Q版媽祖,並在南方澳進行宗教之旅。

  媽祖是民間重要信仰,遶境活動是善男信女年度盛事,媽祖圖騰的周邊商品成為一大商機,媽祖公仔、手機吊飾、T恤等,造成搶購熱潮。

  鎮瀾宮商品部的媽祖平安福袋就是招牌商品,工作人員表示,「只要有媽祖Q版圖案,就很好賣」。雲林縣福興宮的太平媽公仔商品,甚至讓媽祖獻聲唱歌,噱頭十足。

  全家超商2007年夏季推出好神公仔,創下410萬隻公仔兌換紀錄,同年底第2代公仔再度引發熱潮,兩者共創760萬隻兌換紀錄;2009年推出第3代好神公仔,同樣引領風騷。好神公仔發燒現象,至今仍是研究文化創意案例的熱門議題。

  收藏600多隻神明公仔的博友Mark認為,神明被Q版化後,對民間信仰沒有太大影響,大家還是會有自己信仰的神明,但如果看到所信仰的神明有Q版公仔,或許會比較願意收集;關公、觀世音、媽祖、土地公、財神、月老、三太子、文昌等都是熱門公仔,其中又以財神公仔最受歡迎,常被當作招財小禮物。

  「當初超商要推出好神公仔時,業界不少人並不看好,結果卻出乎意料」,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系主任羅文坤表示,這個現象顯示愈是高度發展的社會,人們愈是需要藉由傳統文化充實內涵,或是經由宗教力量,讓心靈得到安慰,電音三太子、公仔或Q版商品等,都可視為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結晶。

  除了好神公仔、Q版媽祖蔚為話題,擁有悠久歷史的彰化鹿港玉渠宮重建,彩繪師傅考慮供奉的田都元帥是戲曲之神,心血來潮將「海綿寶寶」、「哆啦A夢」、「米老鼠」等熱門卡通人物,畫在梁柱鬥拱上,吸引小朋友的目光,也引起媒體大幅報導。

  臺灣的民間信仰為何「童心大發」?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曾以日本可愛商品如何徵服世界為題,寫了「可愛力量大」一書,令人見證可愛力量的威力,所謂可愛力量也在臺灣的宗教領域發功嗎?

  嚴肅的宗教圖騰成為親民活動或商品,羅文坤形容這是「寂寞文化創意產業」。他預測,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除現在的佛道神明產品,其它宗教信仰的可愛產品也會陸續出現,畢竟從宗教信仰角度來看,它也兼具「宣教」功能。

  臺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說,臺灣的宗教發展過程中,世俗化程度本來就滿高的;加上近年文化創意產業興起,兩股力量連結,找到新的表達方式,但創意要避免過度重複,「否則賞味期限很快過去」。

  佛光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蔣安國認為,「佛教神祇可以走下神壇,重新包裝,拉近與民眾距離,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發揮」,基督教、天主教等也在重新塑造形象,以便更貼近民眾,電音三太子、Q版媽祖商品、好神公仔等可愛風潮也做如是觀。

  「嚴肅圖騰變親民,是文創產業推銷手法」,他指出,如何使文化價值變成商業價值,需要產業鏈分工合作,進而以商業價值的實現,促成文化價值的傳播。

  可愛力量大,可能帶來正面力量,也可能有負面作用。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說,「可愛也是一種手段」,可愛風潮是全球現象;「可愛」意味「討喜」,其實帶有父權觀念,可愛是要被喜愛、被照顧,未必就是傻傻、笨笨的,可愛也可能具有顛覆效果,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相關焦點

  • 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對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媽祖文化與信仰文化、媽祖文化與愛國主義之間的關係作了深刻的探討與解析。全書對媽祖精神之核心是大愛無疆這一觀點,在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論證與闡述。書中的新聞通訊、遊記、散文、詩詞作品等,則反映了近年媽祖文化發展交流的縮影與軌跡,其中抒發的情懷與感慨,提出的見解與暢想,可謂對媽祖精神的探討與弘揚,殫精竭慮。
  • 非遺巨獻,兩億人的信仰,「媽祖文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傳奇
    ---《頌媽祖》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 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的意義~
    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最常看見的有粉色、紅色、金色、黑色和白色,為什麼一樣都是媽祖,聖像臉部的顏色卻有差別呢?媽祖是民間信仰中極具代表性的女神之一,每當信徒生活不順心、事業不順利,或是健康出了狀況,許多人都會選擇到廟裡找媽祖娘娘傾訴,承接了信眾各種心事的媽祖就像是臺灣的「全民母親」,總用其慈愛、慈悲的心溫暖我們。
  • 海上女神石雕媽祖
    石雕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如今,已經成為海內外沿海地區華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和崇拜偶像。
  • 「媽祖」東南亞華人的精神信仰,你知多少
    在廣東,福建,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華人都非常信仰一個神:「媽祖」,在海外漂泊重回家鄉的人都要到媽祖神廟裡祭奠,有時候人們出海也要先拜一拜媽祖,為什麼要拜媽祖?媽祖究竟是誰?為何沿海居民出海都要祭拜她圖片來自網絡媽祖,本名林默(也有叫林默娘的)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
  • 媽祖原名叫什麼呢?而媽祖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媽祖,是海上的和平女神,其信仰是中國第一個信俗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的廟宇分布於世界上46個國家,共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是一種帶有世界性的民間信俗文化,所以說媽祖是屬於中國的,也屬於全世界,那媽祖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下面來了解一下。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下我們要加快建構中國的海洋文化 體系,應當充分利用媽祖文化的海外影響以更有效地踐行有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 收服嘉應和嘉祐二怪,體現了媽祖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精神
    丫髻山和妙峰山是清代北京郊區著名的碧霞元君信仰中心(參見《北京檔案》2005年第3期中華文史網編輯》)。觀音菩薩來自影響巨大的佛教,在中國影響更深遠、傳播更廣泛、融化更深入。經過民間選擇,觀音菩薩也被改造成為民間信仰的神祇,甚至連性別也被認定為女性。在華北農村,幾乎所有的村莊都有觀音廟。
  •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民俗信仰嗎?帶你探索古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這是萬物有靈信仰的反映。自然神自然神是把自然現象視為神靈並加以崇拜。這也是一種最古老的仰,並且在民間廣為流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神靈,而是與人類有密切關係的自然現象。自然神種類較多,出現早晚也不一。
  • 媽祖、錢四娘、朱熹、陳俊卿……與木蘭溪的淵源
    過了十年(乾道三年1167年),莆田發生大瘟疫,在白湖附近掘井救疫,朝廷再次封賜媽祖為「靈惠昭應崇福夫人」。這算第四次賜封。又過十五年,到了淳熙十一年(1184),因追捕溫(州)臺(州)海寇得勝,朝廷又在白湖廟封媽祖為「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而稱為「善利夫人」。這是第五次。到了宋紹熙三年(1192),莆田大地大旱,媽祖神示天上降雨,朝廷又封媽祖為「靈惠妃」,媽祖從「夫人」升格為「妃」。
  • 媽祖九寶吉祥物
    根據民間廣為流傳的媽祖傳說,天后女神吉祥九寶分別是:如意、金印、筶杯、寶珠、喜燈、玉帆、金錨、銀梭、海螺。媽祖文化的物化,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在媽祖文化的傳播中,夯實其文化的核心內涵,以物化象徵意義來弘揚媽祖信仰的旨義,以形象生動的喻理方式來傳播媽祖文化內涵更有生動性、傳播性。
  • 福建莆田一名漁家女子,如何變成3億人信仰的媽祖?
    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媽祖祖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媽祖祖廟裡遊人如織,盛況空前,他們都是來瞻仰媽祖。 當時,媽祖祖廟非常簡陋,屋頂只有幾根椽木。可是,湄洲島上的漁民在出海之前,都要到媽祖祖廟來祭拜媽祖,祈求她保佑一路順風,平安歸來。 後來,媽祖祖廟在信奉者的資助下,不斷得到擴建修葺。明朝時期,鄭和曾經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船隊途徑福建沿海時,鄭和為感激媽祖的庇護,曾經派遣官員修建湄洲島媽祖祖廟。
  • 蔡英文:跟隨媽祖精神守護臺灣
    【環球網報導】一句「媽祖讓我出來選」,讓剛剛宣布參加
  •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傳奇之旅彰顯媽祖大愛
    當主角來到了海峽彼岸,得到如同鄉、媽祖信眾等諸多幫助。在媽祖庇佑下,他大難不死,並平安地生活了36年。但囿於兩岸壁壘森嚴、咫尺難越,他面對著海洋發出了「我要回家」的吶喊。而此時,天空中的一朵朵祥雲匯聚成了媽祖的神像......《媽祖回家》講述了福建沿海小船主吳天桂(趙亮飾)一家人陰差陽錯,與臺籍老兵林奇偉(關德輝飾)一同踏上了私渡臺灣的危險旅程,遭逢妻離子散、歷經磨難的命運突變。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兩岸媽祖文化緊密相連,天津天后宮媽祖主像前供奉著臺灣多家媽祖廟分靈而來的媽祖金身 媽祖文化的起源 媽祖是起源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顯著特徵。歷史上,媽祖確有其人,姓林名默,本是福建莆田一漁家女子,因天賦異稟,擅遊泳能乘席渡海;又聰慧善良,勇俠義肯為人治病,屢屢救助海上遇險船隻,被漁民尊為"神女"。
  • 《媽祖回家》今日公映 片尾曲MV訴說兩岸同胞鄉思情
    11月20日,一部講述特定年代下兩岸小人物家庭際遇的輕喜劇電影《媽祖回家》於今日正式公映。影片自電影節展映以來,就受到各界好評。「不僅輕鬆幽默,也有很多感動,非常推薦」「一部有笑有淚的電影,值回票價」,對於第一部登陸銀幕的媽祖文化電影來說,影迷們的好口碑也讓影片未映先熱。
  • 中國民間信奉的道教女神們,你知道嗎?
    西王母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靈九光龜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掌管不死藥、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媽祖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 媽祖娘娘: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
    媽祖是在中國民間影響力相當大的一位女神,是中國第一女海神。媽祖除了是船旅漁業傳統的保護神,還有許多其它象徵和功能,是沿海廣大地區民眾和海外華人重要的精神紐帶。而且,媽祖隨著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民間神明。今天,堃哥就聊聊這位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卻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媽祖。
  • 海上女神的殿堂——汕尾媽祖廟
    汕尾市地處南海之濱,有著悠久的媽祖文化傳承。宋元之際,由於戰亂,從福建莆田、湄洲一帶的林氏族姓遷徙到陸豐縣時,把媽祖信仰的習俗也帶到了陸豐,並代代相傳下來。千百年來,媽祖信仰一直是汕尾人的精神寄託,汕尾大大小小的媽祖廟更是汕尾人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全國最高媽祖石像所在地——鳳山媽祖廟
  • 吳亦凡背兩米高玩偶走秀,嚴肅表情格外逗趣,網友:簡直笑噴了
    然而背後背著高達2公尺的氣球玩偶,使得畫面看起來格外衝突又逗趣,立刻引爆網友熱烈討論用一隻手託著吉祥物的腳,十分鎮定地走著伸展臺。當網友看到之後實在是忍不住笑了。大家對於,吳亦凡背兩米高玩偶走秀,嚴肅表情格外逗趣,網友:簡直笑噴了!是怎麼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