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巨獻,兩億人的信仰,「媽祖文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傳奇

2020-12-21 福清僑鄉風情

湄洲天后有神宮,祀典閩臺兩岸同,慧眼預知晴雨候,慈心每治病愁容。聞聲救險顯奇蹟,護國庇民樹大功,幾處陽春三月裡,震天鼓樂香花江。---《頌媽祖》

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媽祖文化的發源地是福建莆田的湄洲島,她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的信徒有兩億多人,其中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信奉最廣。

神女救船典故

媽祖是何許人也

媽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她從誕生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故而取名「默」,小名「默娘」。

相傳林默娘從小天資聰慧,過目不忘;10歲隨母親王氏誦經禮佛;13歲得到一位老道指點,授以「玄微秘法」,能識諸般要典;15歲能行醫救人,扶貧濟困。16歲時,她照妝於井,得銅符一雙,本領更加高強。林默娘生於沿海都巡檢之家,熟習水性,能駕船、挽纜,巡遊於島嶼之間,常在風浪中救助遇險船民。

宋雍熙四年( 987 )農曆九月初九的一個暴雨天,林默娘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險船民,因風浪太大,不幸被颱風捲去,終年28歲。人們不願相信林默遇難而死,認為她已升天為仙,因此為感恩林默娘生前與民為善、救苦救難,便立廟供奉祭祀。

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廟

媽祖的傳奇色彩

媽祖不僅在生前與民為善,救民於危難,羽化登仙后更是時常顯靈,危難時刻總會及時的出現。

傳說北宋宣和五年,朝廷派使者駕船出使高麗(今朝鮮),在東海遭遇大風浪,八船七沉,僅剩下使者所乘之船還在風浪中掙扎,忽見船桅頂上閃現一道紅光,一朱衣女神端坐於上,隨即風平浪靜,使船轉危為安。使者驚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媽祖顯靈事跡之一「神女救船」。媽祖顯靈的傳奇故事在《天妃顯聖錄》、《敕封天后志》多有記載。

南宋莆田狀元黃公度曾吟詩讚譽媽祖「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

媽祖聖誕祭典

媽祖祭典儀式天妃宮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日)舉行湄洲祖廟祭典儀式。

祭典在鳴炮、鳴鐘、奏樂中開始,主祭、與祭等各司其職,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接著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最後"焚祝文、焚寶帛",又在煙雲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整個過程大約45分鐘。

整個祭典過程莊嚴肅穆,各地媽祖分廟的進香團隊,以及本地媽祖信眾,好幾萬人聚集在湄洲祖廟之前,虔誠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

湄洲島媽祖像

媽祖文化的信仰價值

發揚愛國情懷,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陸和臺灣,同根共祖,千年文化共同傳承,媽祖文化增強了兩岸人民的凝聚力,是海峽兩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徵。傳播大愛精神,教化芸芸眾生心向善。媽祖信仰促進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認同,這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更是一種觀念的教化。帶動了中國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史的發展。宋代有諸多城市如營口、煙臺、青島等,以媽祖廟的興建為標誌,使荒涼的漁村變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媽祖巡安的登機牌

媽祖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媽祖文化的形成,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以及多達一百多萬字的文獻資料。如今,各地興起「媽祖文化旅遊節」的熱潮,讓媽祖文化得以深入民間,永久傳承。

近年來,湄洲媽祖進行了數次海外金身巡安活動,「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極大地推進了弘揚和踐行「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擴大媽祖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媽祖神像面朝大海,守護人民

結語:2009年9月,「媽祖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承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是我們當代人共同的責任,推動媽祖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促進祖國「一帶一路」的長遠發展。

相關焦點

  • 「媽祖」東南亞華人的精神信仰,你知多少
    在廣東,福建,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華人都非常信仰一個神:「媽祖」,在海外漂泊重回家鄉的人都要到媽祖神廟裡祭奠,有時候人們出海也要先拜一拜媽祖,為什麼要拜媽祖?媽祖究竟是誰?為何沿海居民出海都要祭拜她圖片來自網絡媽祖,本名林默(也有叫林默娘的)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
  • 海南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9周年座談會在海口舉行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近千年來一直與我國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
  •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傳奇之旅彰顯媽祖大愛
    唯美的定檔海報配合精彩的預告片,宣告了影片屆時將會登陸國內各大院線,通過講述關於媽祖回家的傳奇故事,詮釋出媽祖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各位觀眾帶去一場兼具個體視角與歷史視野的「平民史詩之旅」。電影《媽祖回家》先後入選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產新片展映單元,獲得有關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及影迷朋友的熱烈反響。10月31日,「鄉思融情」電影《媽祖回家》定檔發布會在媽祖故裡湄洲島舉行。自媽祖文化正式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來,媽祖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媽祖》由全國政協十屆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會會長張克輝親自作序,可見書的分量與價值。《媽祖》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敘述清晰,結構嚴謹,從社會基礎、文化傳承、親民意識、愛國情懷、崇善觀念、人格魅力、神格威力、社會意義等方面,對媽祖精神,作了系統、充分論述。詮釋了媽祖文化之所以成為古代海洋文化的旗幟,是海洋精神的標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首次唱響...
    不僅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濃墨添彩,還進一步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展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魅力,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當晚8點,《海神媽祖》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劇場濃情上演。
  • 走進澳門,看媽祖閣,了解博愛向善的「媽祖」文化
    媽閣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媽閣廟的大門門楣頂部為飛簷狀屋脊,華麗美觀。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三百年前清人的傑作。在各具特色的建築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四周蒼鬱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巖石,把園林的幽雅和古廟的莊嚴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極富民族特色。
  • 臺民間信仰走可愛風 3米高Q版媽祖模樣逗趣(圖)
    媽祖是民間重要信仰,遶境活動是善男信女年度盛事,媽祖圖騰的周邊商品成為一大商機,媽祖公仔、手機吊飾、T恤等,造成搶購熱潮。  鎮瀾宮商品部的媽祖平安福袋就是招牌商品,工作人員表示,「只要有媽祖Q版圖案,就很好賣」。雲林縣福興宮的太平媽公仔商品,甚至讓媽祖獻聲唱歌,噱頭十足。
  • 電影《媽祖回家》發布「庇佑版」定檔手繪海報
    唯美的定檔海報配合精彩的預告片,宣告了影片屆時將會登陸國內各大院線,通過講述關於媽祖回家的傳奇故事,詮釋出媽祖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各位觀眾帶去一場兼具個體視角與歷史視野的「平民史詩之旅」。電影《媽祖回家》先後入選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產新片展映單元,獲得有關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及影迷朋友的熱烈反響。 10月31日,「鄉思融情」電影《媽祖回家》定檔發布會在媽祖故裡湄洲島舉行。自媽祖文化正式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來,媽祖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梳起「帆船頭」傳承媽祖文化
    今年她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向鄉親和遊客們好好展現一下自己梳媽祖髻的手藝。在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期間舉行的這場演出中,不到一個小時,在湄洲第一中心小學讀六年級的林涵熙,就為同校的一年級小妹妹梳好了一個狀似帆船的媽祖髻,領先於現場很多小夥伴。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兩岸媽祖文化緊密相連,天津天后宮媽祖主像前供奉著臺灣多家媽祖廟分靈而來的媽祖金身 媽祖文化的起源 媽祖是起源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顯著特徵。歷史上,媽祖確有其人,姓林名默,本是福建莆田一漁家女子,因天賦異稟,擅遊泳能乘席渡海;又聰慧善良,勇俠義肯為人治病,屢屢救助海上遇險船隻,被漁民尊為"神女"。
  • 了解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文化茶!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信仰集中體現在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媽祖信仰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於一體的精神象徵和女性代表。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其中司祭、祭品、舞蹈、音樂等是通過師帶徒方式進行傳承,現已確認媽祖信俗代表性傳承人36人。媽祖的信仰和紀念已經深深融入沿海地區中國人以及他們後裔的生活對,成為該信俗團體身份認同感的一個重要文化紐帶。在維護家庭和睦、社會融合以及弘揚大愛精神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媽祖信俗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全球華人文化認同的標誌。
  • 媽祖文化擴大中國「藍色朋友圈」
    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二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1日在「媽祖故裡」福建省湄洲島舉行。因新冠肺炎疫情所隔,不少「老朋友」以視訊方式「現身」,湄洲島也迎來更多「新面孔」。中國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在致辭中指出,媽祖文化倡導友好包容和諧的精神,弘揚媽祖文化,有助於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發展「藍色夥伴關係」。「媽祖文化近年在海外欣欣向榮,是因為中國富強了。」
  • 海上女神石雕媽祖
    石雕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如今,已經成為海內外沿海地區華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和崇拜偶像。
  • 媽祖原名叫什麼呢?而媽祖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媽祖,是海上的和平女神,其信仰是中國第一個信俗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的廟宇分布於世界上46個國家,共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是一種帶有世界性的民間信俗文化,所以說媽祖是屬於中國的,也屬於全世界,那媽祖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下面來了解一下。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媽祖九寶吉祥物
    吉祥九寶是媽祖信仰傳承與發展一千多年來的一個獨特的文化象徵。到目前,分散式的吉祥九寶已深植入於廣大信眾的心靈之中。在媽祖文化的傳播中,夯實其文化的核心內涵,以物化象徵意義來弘揚媽祖信仰的旨義,以形象生動的喻理方式來傳播媽祖文化內涵更有生動性、傳播性。
  • 福建莆田湄洲:梳起"帆船頭"傳承媽祖文化
    今年她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向鄉親和遊客們好好展現一下自己梳媽祖髻的手藝。在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期間舉行的這場演出中,不到一個小時,在湄洲第一中心小學讀六年級的林涵熙,就為同校的一年級小妹妹梳好了一個狀似帆船的媽祖髻,領先於現場很多小夥伴。媽祖髻是媽祖故裡湄洲島當地女性的傳統髮髻,相傳為媽祖所設計,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一島一品看廟島】媽祖文化品牌建設
    建設情況2020年,廟島保護發展服務中心按照「循序漸進,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長效運轉」的思路,立足廟島媽祖文化優勢資源,深入挖掘古今媽祖文化故事,以「媽祖聖地 圓夢廟島」為主題,將媽祖精神與新時代建設相融合
  • 你聽說過媽祖文化嗎?天津的文化起源是歷史悠久的媽祖文化
    天津作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天津城市文化的原點:天后宮(天后是「護航之神」,凡有航運之處一般都建有天后宮)。天津天后宮據統計約有20多座,天津最早的天后宮建於元代,與建於宋代的湄洲島的天后宮和建於明代臺灣澎湖的天后宮有三大媽祖廟之稱。天津最著名的兩個天后官:靈慈宮在大直沽前臺、天后宮在三岔河口。俗稱東西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