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天后有神宮,祀典閩臺兩岸同,慧眼預知晴雨候,慈心每治病愁容。聞聲救險顯奇蹟,護國庇民樹大功,幾處陽春三月裡,震天鼓樂香花江。---《頌媽祖》
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媽祖文化的發源地是福建莆田的湄洲島,她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的信徒有兩億多人,其中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信奉最廣。
媽祖是何許人也
媽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她從誕生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故而取名「默」,小名「默娘」。
相傳林默娘從小天資聰慧,過目不忘;10歲隨母親王氏誦經禮佛;13歲得到一位老道指點,授以「玄微秘法」,能識諸般要典;15歲能行醫救人,扶貧濟困。16歲時,她照妝於井,得銅符一雙,本領更加高強。林默娘生於沿海都巡檢之家,熟習水性,能駕船、挽纜,巡遊於島嶼之間,常在風浪中救助遇險船民。
宋雍熙四年( 987 )農曆九月初九的一個暴雨天,林默娘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險船民,因風浪太大,不幸被颱風捲去,終年28歲。人們不願相信林默遇難而死,認為她已升天為仙,因此為感恩林默娘生前與民為善、救苦救難,便立廟供奉祭祀。
媽祖的傳奇色彩
媽祖不僅在生前與民為善,救民於危難,羽化登仙后更是時常顯靈,危難時刻總會及時的出現。
傳說北宋宣和五年,朝廷派使者駕船出使高麗(今朝鮮),在東海遭遇大風浪,八船七沉,僅剩下使者所乘之船還在風浪中掙扎,忽見船桅頂上閃現一道紅光,一朱衣女神端坐於上,隨即風平浪靜,使船轉危為安。使者驚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媽祖顯靈事跡之一「神女救船」。媽祖顯靈的傳奇故事在《天妃顯聖錄》、《敕封天后志》多有記載。
南宋莆田狀元黃公度曾吟詩讚譽媽祖「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
媽祖祭典儀式天妃宮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日)舉行湄洲祖廟祭典儀式。
祭典在鳴炮、鳴鐘、奏樂中開始,主祭、與祭等各司其職,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接著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最後"焚祝文、焚寶帛",又在煙雲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整個過程大約45分鐘。
整個祭典過程莊嚴肅穆,各地媽祖分廟的進香團隊,以及本地媽祖信眾,好幾萬人聚集在湄洲祖廟之前,虔誠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
媽祖文化的信仰價值
發揚愛國情懷,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陸和臺灣,同根共祖,千年文化共同傳承,媽祖文化增強了兩岸人民的凝聚力,是海峽兩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徵。傳播大愛精神,教化芸芸眾生心向善。媽祖信仰促進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認同,這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更是一種觀念的教化。帶動了中國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史的發展。宋代有諸多城市如營口、煙臺、青島等,以媽祖廟的興建為標誌,使荒涼的漁村變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媽祖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媽祖文化的形成,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以及多達一百多萬字的文獻資料。如今,各地興起「媽祖文化旅遊節」的熱潮,讓媽祖文化得以深入民間,永久傳承。
近年來,湄洲媽祖進行了數次海外金身巡安活動,「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極大地推進了弘揚和踐行「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擴大媽祖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結語:2009年9月,「媽祖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承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是我們當代人共同的責任,推動媽祖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促進祖國「一帶一路」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