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文化潮州」
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
關注
一度活躍在城鄉基層的文化館,對群眾文化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在新時代文化潮州建設新徵程中的文化館及其所代表的群眾文化活動,又該承擔怎樣的角色使命?專家學者們對文化館、對地方文化建設,又有哪些期待和寄語?
近日,潮籍學者陳平原回鄉開講。在市饒宗頤學術館舉辦的「憶舊與追新——陳平原和文化館的故事」主題文化沙龍吸引了潮州文化界專家學者、潮州文史愛好者的高度關注。陳平原從他的文章《文化館憶舊》聊起,與潮州文化名人李英群、曾楚楠等,一起回顧他們與文化館之間的往事,探討文化館的時代擔當及群眾文化發展路徑,共建文化潮州。
潮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文森用「一期一會」來表達他對這場文化沙龍的感受。他說,文化來源於生活、植根於群眾當中,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依靠大眾,文化館的門要面向大眾越開越大,引領、凝聚起民間湧動的文化力量,在基層打造我們堅強的文化陣地。
緣起
吟詩的真正意義在生活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文化館憶舊》這篇文章,當然是個人的懷舊。當年在潮州開元寺那裡,是潮安縣文化館的工作站,我經常到那邊去。後來,陳賢武(潮州市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幫我找到了一些我父親的資料,比如1958年、1959年父親發表在《工農兵》上面的詩歌、小演唱,還有他創作的一系列文章等等。父親晚年的時候,我買了很多詩箋,請他書寫他自己寫的詩歌,於是他寫下了《北園詩稿》,都是用方言寫的民歌體的詩歌。父親去世以後,母親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潮州古城,開始學寫舊體詩詞,跟曾楚楠老師參加潮州瀛園詩社的活動。
20世紀70年代潮安縣文化館編印的《潮安文藝》。
當初,我對群眾文化活動不太以為然,可是看到母親夜以繼日地在學寫舊體詩,我很感動,終於明白什麼是文學。吟詩真正意義在於生活,生活在吟詩的過程中得以充實,這樣的文學就值得你紀念。因此,我把父親母親所寫的詩文收集起來,編印成了《雙親詩文集》。
從閱讀父親的詩文,到編印《雙親詩文集》,再到撰寫《文化館憶舊》,其實我想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業餘寫作的意義。文學愛好者中,日後成為專業作家的很少,絕大部分人熱愛文學,其實是一種業餘寫作。閱讀以及文學愛好,使人活得健康、充實、幸福,這才是我所理解的真正文學的意義。
每月首周末舉辦的力誠廟會,深受群眾喜愛,日漸成為當地一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我當年在鄉下的生活,除了兩年高中,大部分時間是當民辦老師。對文學的愛好,那些年所寫的東西,在今天看來都是非常膚淺的,但依舊讓我感動。我曾寫過一首詩,「弦絲雅韻又重溫,落雁寒鴉久不聞。猶記巷頭集長幼,樂聲如水漫山村。」這件作品展出的時候,很多人喜歡、感嘆,不是我的字特別好,而是那種久違了的鄉村文化生活讓人家感動。「樂聲如水漫山村」,對於那些曾經有過鄉村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美好的回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