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詩書畫皆精,被世人稱作三絕。他一肚子學問,但44歲上才考中進士,49歲才被委任官職,做了個芝麻大的縣令。他為人耿介剛直,所以不為時俗接納,做了12年官,到離職的是時候,還是縣令,而且還是因為得罪了大官才離職的。
鄭板橋一生信奉「糊塗」哲學,他的「難得糊塗」無人不知。但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來也不曾糊塗過。他任職從無積案,且斷案公允。特別是他斷案的時候,既能公正執法,更能體察百姓,同情弱小,而且詼諧有趣,令人捧腹之餘,感受到他對百姓和弱勢群體的一副熱腸。
1、中國版的《威尼斯商人》
鄭板橋在做濰縣縣令的時候,遇到一個財主跟一個農民打官司。升堂之後,財主搶先陳述,他說農民去年三月五日,借了他三兩銀子,立下契約,如若一年後不能歸還銀子,農民家的三畝良田就歸財主家了。財主說著,還拿出了契約,呈給縣太爺。鄭板橋看了一下契約,看那上面寫著:如若不能按期歸還,三畝良田歸債主耕種。契約上還有雙方按的手印。
鄭板橋於是就讓農民陳述。農民說,他並不是故意延期不還。他三月三日,就帶著銀子去財主家還債,但是財主家卻大門緊鎖;他三月四日又去還債,財主家還是沒人;三月五日去還債,財主家只有一個家丁,家丁說財主出門了,明天才能回來,家丁不敢擅自收錢。今天一大早去財主家再還債的時候,財主就把他扭送到縣衙來了。
鄭板橋問財主,晚還一天就不行嗎。財主說一天也不行,一個時辰也不行,他按契約執行。
鄭板橋又問農民,這契約是真的嗎。農民說,是真的。但農民接著說,他寧願拿六兩銀子還給財主。鄭板橋問財主可行,財主斷然拒絕,堅持要按契約辦事,並請求縣太爺秉公斷案。
鄭板橋於是勸財主說,你家有良田千頃,區區三畝地,對你來說無足輕重,而這三畝地卻是農民全家的命根子,勸他網開一面,收下農民給的六兩銀子,鄭板橋並且說,這可比高利貸的利息高多了。
但財主堅決不同意,並且威脅說,假如縣太爺不能秉公斷案,他就要上告濟南府,甚至不惜告到京城裡去。既然調解不成,鄭板橋於是宣判:準予財主耕種農民家的三畝良田。
三畝良田歸財主耕種以後,財主還真下了功夫,他家裡有的是肥料和人手,三畝地被他家種的那真叫一個好。到了開鐮收割的時候,財主卻被縣衙裡派去的差役傳到了大堂。鄭板橋問財主,農民告你要收割他的莊稼,可有此事。財主說,縣太爺真是健忘,那塊地已經判給我了,我當然要收割啦。財主說著把去年鄭板橋蓋過大印的判詞連同契約一併呈上。
鄭板橋接過之後,一拍驚堂木,大膽刁民,這上面明明寫著準予你耕種三畝良田,可沒說準許你收割!財主一看,白紙黑字,真是這麼寫的,他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2、玉成一對偷情的僧尼
還是在濰縣,鄭板橋審理了一樁風流案。涉案的是一對年輕的僧尼,兩人被繩捆索綁帶到縣衙,引來很多人圍觀。更有幾個紳士模樣的人對兩人痛加指責,說他們僧尼通姦,既玷辱佛門,又有傷風化。鄭板橋升堂之後,看到這一對僧尼面目清秀,先自生出幾分愛憐。經詢問,得知這一對年輕人原是青梅竹馬,私定終身,但卻遭到家長的反對。兩人無奈只得出家。但出家後一個在崇仁寺,一個在大悲庵,相去不遠,兩人便時常幽會,時間久了,被好事的人發現,才有了今天的結局。
鄭板橋弄清情況後,當即玉成這一對有情人,他判這一對年輕人無罪,並令其還俗,讓他們在縣衙大堂完婚。在場的紳士們都傻了眼,而百姓卻歡呼雀躍,紛紛稱讚鄭青天。鄭板橋當即賦詩一首:「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規寂,此後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堂鄭板橋。」
3、當堂出題考秀才
一天一個秀才到縣衙喊冤,他是一個塾師,他狀告東家不付「束脩」。鄭板橋懷疑秀才不學無術,因誤人子弟,東家才拒絕付酬,於是就想了個主意,決定考一考秀才的學問。當時正值元宵節,縣衙內外張燈結彩,於是他指著堂上的燈籠出了上聯,讓秀才出對。他的上聯是:「四面燈,一層紙,輝輝煌煌,照遍東西南北;」
秀才也不含糊,稍加思索,就對出了下聯:「一年學,八串錢,辛辛苦苦窮捱春夏秋冬。」
鄭板橋一看秀才的下聯,不僅對仗工穩,而且借對聯說出自己教書的不易,知道秀才有真學問,他斷定,秀才不是誣告,定是東家不講道理,拒絕付酬。於是判東家按數償付秀才的薪酬。
4、誰是糧袋的主人
一次鄭板橋外出,巧遇一胖一瘦兩人爭搶一袋糧食。胖漢看見了縣太爺,馬上跪下告狀,胖漢自稱扛著糧食去趕集售賣,中途去樹林方便,就把糧袋放在了路邊,回來碰上這個瘦子,居然說糧食是他的。但是瘦子也說糧袋是自己的,並且陳述的情況跟胖子說的一模一樣。
鄭板橋看了看兩個人,又看了看那袋糧食,於是對胖漢說:「這袋糧是你的,你就扛走吧。」胖漢聞言高興異常,俯身要去扛糧袋,但是卻怎麼也扛不動。鄭板橋微微一笑,給瘦漢使個眼色說:「你光天化日之下訛人,本該重罰於你。現在你就將功折罪,把糧袋放到他身上吧。」瘦漢抱起糧食要往胖漢肩上放,胖漢嚇得不敢去接。
鄭板橋大喝一聲:「大膽刁民,這糧食是你的嗎?」胖漢只好說了實話。原來這個胖漢是地方上的惡霸,他路過此處,趕巧看見瘦漢去方便,就想強佔糧袋,不想撞上了鄭青天。
5、斷官司創造一道美食
濰縣各地當時螃蟹成災,以至於螃蟹成群進入莊稼地禍害莊稼。那時的百姓還不知道吃螃蟹,他們解決蟹患的辦法就是捉住之後,往外扔,扔的時候,難免扔到別人的田裡。這樣就常常造成糾紛。這不有兩位老農就為這事到鄭板橋的衙門裡打官司來了。鄭板橋先讓原被告每人弄來一簍螃蟹,然後吩咐廚子到大堂來,他口授烹調螃蟹方法。美食烹製好,鄭板橋請原被告和在場的百姓品嘗佳餚。這場官司自然解決。
鄭板橋還當堂賦詩一首:「昔日汝成災,今日當好菜,助我一杯酒,為民除大害。」這事傳出之後,濰縣百姓都把螃蟹弄上了餐桌。從此不僅解決了蟹患,而且再也沒有出現因螃蟹鬧糾紛的事。
鄭板橋為官十二載,勤於政務,情系百姓。在他的治理下,濰縣民風淳樸,連偷竊之類的案件也很少發生。他愛百姓,百姓也愛戴他,以至於「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畫像以祀」,老百姓甚至還給他建生祠,感激他,紀念他。他斷案精準公正,詼諧有趣,充滿智慧,但是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像他那樣清廉、勤政、愛民、才智過人的人不僅得不到提拔重用,反而受到排擠,真是可悲、可恨、又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