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網際網路買菜這門「中人際關係」生意是善是惡?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子宇爸爸 體面主義 收錄於話題#網際網路4#聊深一度43

網際網路買菜或者叫做社區團購,是一種善良還是作惡的商業模式,最近幾天,討論呈現白熱化。

先問大家兩問題?

1. 如果你覺得這個服務好?為什麼?

2. 如果你覺得這個服務不好?又為什麼?

先說我的答案。

1. 好。一定是因為更便宜,質量更好;

2. 不好。因為並不便宜,質量無法保證,達不到我個性化的需求。

那我們先從商業邏輯復盤一下,網際網路買菜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然後再看這門生意,對社會的影響是好是壞?

01

帶有團購性質的網際網路買菜很早就有了。

大概2019年的時候,我和一個公關公司的朋友聊天,這位朋友說,她們公司的老闆已經不太抓具體業務了,在倒騰新生意。就是開展一種業務,以小區為單位來進行買菜團購,載體往往是微信群或小程序。

邏輯很簡單:

一個小區裡,假如有500戶人家,當中有50位子宇爸爸這周都想買蘋果,那麼通過從供應商那裡批發的方式,跳過個體中間商(小商販),直接和大供應鏈對接,正常來說會比一般個體小店要便宜。

需要購入便宜的食物,倒真算是永恆的剛需。

在這個層面,你會覺得這是一種邪惡的買賣嗎?

不會吧。

這個生意真正開始大規模擴張,應該和疫情有關。

疫情期間,全國大部分小區一律封閉,就網際網路買菜來解決問題。

這很像一個「出圈」的過程。

原來只是小部分人在試著做,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感受了一遍。

於是,很多人認為,這可以是一個大生意。

於是巨頭開始飛速下場,直到後面被人日批評,有了今天這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局面。

02

當一個商業模式被認為是一個大生意,意味著可以【體系化】。

搭體系的前提是更大的資金和人才加入進來。

搭體系用來幹什麼?

一是讓網上買菜更便宜,這是對客戶最大的誘惑點。

二是讓網上買菜選擇更多,上門更快,更保鮮質量更好等等。

而且會讓這種生意突破「團購」的概念。

從原來小區裡的50位子宇爸爸想買蘋果,提前湊單,變成現在小區裡任意的子宇爸爸炒回鍋肉發現沒有青蒜了,APP上下單一根青蒜直接送上們。

這種【體系化】搭建-完成-激烈競爭後,會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錢燒完以後,發現收益還是支撐不了龐大的成本,漲價以後用戶都紛紛離開,業務退潮。

共享單車的上半場,即摩拜、ofo的失敗屬於這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ofo的共享單車全部報廢,無人運營,我們又回到步行一公裡或者坐三蹦子到地鐵站的狀態。

類似的失敗案例還有喧囂一時的團購業務。

在這種情況下,受衝擊的各種菜場、小店,正常的話,還會恢復起來。

第二種,錢燒完以後,發現體系化的收益可以覆蓋成本,還有利潤,業務穩定成型。

共享單車的下半場,即美團、哈羅、青桔單車在做的事,屬於這種情況。

在線旅行服務、網際網路外賣、網約車等,也屬於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

即使沒有了摩拜、ofo,我還會選擇其他共享單車。

即使不可能再免費騎車,我會願意每次花錢騎車。

即使外賣不再比出去吃更便宜,我也願意多花幾元讓人送到家等。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是全部,很大一部分菜場或者小店主確實就做不下去了。

少數人可以升級,大部分人要麼改行,要麼轉型成為這種網際網路買菜業務裡的一環。

從自由光榮的個體戶,變成了苦逼社畜的打工人。

聽上去比較sad。

03

但我認為,即使發生第二種情況,被各種自媒體描述的可怕壟斷,不太會出現。

這是因為,這門生意,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做。

因為有一個難點。

就是買菜這件事, 在我看來,是一件【中人際關係生意】。

什麼叫做【中人際關係生意】?

騎共享單車完全不涉及人,這是【零人際關係生意】。

選擇的外賣或快遞,和外賣/快遞小哥雖有接觸,因為外賣的食品/快遞商品相對比較標準化,所以除了快慢這種指標外,其他和人有關的事相對不多,這是【低人際關係生意】。

你家附近有5家咖啡廳/酒吧/日本居酒屋,你選擇他們的原因除了價格和質量外,包括但不限於裝修環境、現場音樂,有沒有美女或帥哥店員等等,這是【高人際關係生意】。

人的因素越低,越容易被規模化,網際網路化,人的因素越高,越難。

因為人類的很多情感屬性,是網際網路標準化不了的。

中國之所以是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大國,恰恰因為這些高人際關係的生意在中國都比較差。我們的小吃店和客人很少交流,東西不衛生、小店騙子多,我們沒有歐洲的咖啡館、酒吧或日本的居酒屋文化、我們的計程車司機服務態度普遍很差,黑車師傅不安全等等。

在日本和歐洲,很多的服務都因為參與者素質高和社會整體發達的原因,變成高人際關係生意,所以網際網路商業在歐洲日本不發達。

但我並不想全部否認中國的網際網路商業中的人情味。舉個例子,現在有很多快遞小哥,常年服務某個小區,慢慢和業主關係很好。

回到買菜這件事。

買菜是一件很複雜的事。

往高了說,大家可以看看紀錄片《壽司之神》或日劇《東京大飯店》裡的買菜,和行為藝術似的。

往低了說,很多社畜死宅,大部分五穀不分,買一隻鴿子,送個鵪鶉來,可能都分不出來。

但是,社畜死宅做飯的概率,又遠遠小於各種子宇阿姨,子宇叔叔、子宇爺爺等。

沒時間沒力氣沒心思等。

所以,網際網路買菜,還是一件對品質,對精細化要求相對比較高的業務。

對供應鏈要求高,對送菜員的要求也會高。

所以,他的成本,很有可能比送快遞和送外賣要高。

那麼,這種商業模式,因為成本和需求過於複雜,很可能最終只能成為一種【標準化買菜的補充形式】,但不可能徹底壟斷人類的買菜行為。

正如咖啡這個行業,有專注做外賣的咖啡,也有星巴克,還有上海街頭隨處可見的小眾精品咖啡館。

感覺是一種良性狀態。

網際網路買菜、超市和普通小店,也許能夠做到互為補充。

也許還可以迫使超市及普通小店提升服務質量?

這是好的前景。

當然,怎麼看待很多自媒體說的,不好的前景?

那就是全社會所有的超市、小店都不存在了,或者都被一家所壟斷。正如滴滴打車包攬了90%以上的網約車業務。

但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比較小。

正如我前面分析,買菜是一項人際關係中,需求精細度相對複雜的商業業務。不太可能做到一家獨大。

這和微信不一樣。老百姓選擇不同網際網路買菜平臺的遷移難度幾乎為0。

你只有對平臺有一點不滿,你就能選擇其他家平臺或者直接到超市買菜了,半點壓力沒有。

即使是那麼成熟的電商,也不是阿里一家獨大。

既然如此,還要不要用行政手段去限制這種商業模式的發展?

04

本來,我是反對過多管制的。

但中國有一個特殊國情,那就是老百姓特別脆弱。

我們的社會,確實應該存在一些機制,來維持最基本的道德穩定。

古代斯巴達人,孩子生下來就用烈酒塗抹身體,誰強誰活下,適者生存。

但人類文明不是這麼發展的,這不符合體面主義。

疫情期間,我讀到一條新聞,說因為日本疫情嚴重,拉麵行業受衝擊嚴重,全國有數十家拉麵店倒閉。

數十家!?

這不是洋蔥新聞。

歐美日的老百姓,在商業變革面前的抗打擊能力比較強,是基於一整套社會福利體系的。

日本和歐洲各國政府,在疫情期間拼命的給這些小商家輸血,經常直接發錢,是對是錯,我不知道,但直接效果是,大部分商家暫時還能存活。

而我國的福利制度,比較薄弱。在博弈機制上,也是屬於……比較特殊。

簡單來說,中國基層民生的脆弱度比較高。

所以, 很遺憾,我支持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但如果我是政策制定者,我無法放任數量龐大的小個體經營者的命運暫時性的劇烈不穩定。

我擔心那是人道主義災難。

也許,體面主義裡,逃不掉一點白左聖母心吧。

05

這篇文章很長,我總結一下。

網際網路買菜不是偽需求,但不屬於類似於最後一公裡出行難,打車難那樣的硬痛點。

正常來說,這項生意應該享有一定自由發展的空間,這種發展空間,其實是有利於用戶的利益和商界提高服務水平的。

是的,連我父親這樣的原教旨主義線下買菜黨,也經常遇到被小店坑的情況。中國的小商品經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純潔美好。

但是,中國式的商業,確實在野蠻生長方面有過種種劣跡,共享單車是好事,但代價是可能是上億噸的廢鐵,P2P、長租公寓等從初心來說沒毛病,結果各種狄更斯式悲劇,短視頻本來沒有錯,但垃圾內容實在驚人,三觀低出天際……

如果完全無視這些,會顯得非常……裝外賓吧。

我們不知道,網際網路買菜這件事,如果再野蠻生產一遍會發生什麼,在目前來說,其被行政力量所阻,要扭轉輿論是很困難的。

最後~

商業發展,並不都是不好。

711、全家等便利店取代了大部分胡同大爺開的小賣部,沒人覺得這不好,相反,有沒有便利店,是一個城市幸福感的重要象徵。

沒有網約車時代,打車始終是痛點。以至於空姐這種大部分居住在機場附近的職業,必須擁有可靠的黑車師傅團隊,才能生存下去。網約車時代,懷念黑車師傅實在有些莫名。

共享單車,已經從鋼鐵垃圾,變成「打工人在黑夜中找到一輛嶄新的青桔,成為多麼有幸福感的事」。

沒有網購的時代,寧夏的灘羊、蘇州的雞頭米、東北的煎餅……都得人肉來背。中國老百姓去一趟日本恨不得買空超市。改變這些的,是網購,是電商。也正是網購和電商,讓在偏遠地方居住,變成一件物質上可以接受的事。

類似的事太多。

他們背後都是商業的力量、技術的力量,乃至資本的力量。

否認這些,同樣是蠢,乃至不道德的。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真正進步,是需要基礎的進步。

老百姓不能太脆弱、職業分布應該平衡與豐富。

正如我始終還是覺得,送外賣,不是一件壞生意,但那麼多年輕人全部在送外賣,總覺得不太好。

對不起,我又白左聖母心了。

總之,政策制定者、商人/資本、媒體輿論、老百姓社畜打工人……大家不是對立關係,而應該是一個互相牽制,合理博弈、合則共利,失則共敗的關係。

原標題:《網際網路買菜這門生意是善是惡?》

相關焦點

  • 供應商斷供社區團購!社區團購這門好生意是怎麼被做砸的
    供應商向網際網路巨頭開炮誰也沒想到,社區團購大戰中率先奮起反擊的是供應商——前幾日,供應商正式向網際網路巨頭開炮:不要太囂張!先是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點燃了戰火。它憤怒地貼出了一則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的通知,將戰鼓擂得震天響。通知顯示,它收到多方投訴,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產品遠低於出廠價。這樣的行為影響嚴重,損害客戶的利益。
  • 一大批網際網路巨頭搶灘,「社區團購」又成了一門好生意?
    繼「直播帶貨」之後,「社區團購」可能是最近消費領域的又一大熱詞。時下,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社區團購業務。社區門麵店的店主、全職媽媽、快遞提貨點的店主等紛紛被網際網路巨頭「看好」,極力拉攏發展成自家的「帶貨員」。
  • 「社區團購」平臺的買菜體驗怎麼樣?
    在家點點手機屏幕,就能買到新鮮的蔬菜,這是很多市民期待中的網際網路便利。近來,網際網路公司正在入局這一市場,只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社區團購」。今年6月,滴滴打造的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上線;7月7日,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進軍社區團購賽道;8月,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小程序「多多買菜」也已上線;9月,阿里宣布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布局社區團購。有消息稱,京東也正在籌劃社區團購項目「京東優選」。在投資方面,阿里參與投資了社區團購平臺十薈團,騰訊參與投資了興盛優選和食享會。
  • 網際網路巨頭先後入局 社區團購大戰「一觸即發」
    日前,有消息稱一直在社區團購方面遲遲未見動作的京東,也計劃通過重金收購的方式入局,讓社區團購在這個冬天火上澆了一把油,而隨著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的先後「落位」,社區團購的「百團大戰」似乎也正「一觸即發」。社區團購劉強東要帶隊親自下場?久未露面的京東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日前因為社區團購又站上新聞頭條。
  • 解碼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惦記的不是那幾捆白菜
    據多家媒體報導,11月3日,滴滴CEO程維在內部會議上表示「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11月底,劉強東在京東高管在會上提出,會親自下場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王興也不止一次在美團中高層會議中傳遞「這場仗一定要打贏」的決心。但是,網際網路巨頭們看中的,真的僅僅是一筆賣菜的生意嗎?
  • 社區團購到底靠不靠譜 攤販表示以前不愁生意現在要等生意
    社區團購不到一塊錢就能買到一斤臍橙 記者 石喻涵 攝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都市年輕人的出門意願和閒暇時間都在不斷壓縮,網際網路的快捷和方便使得消費者越來越「懶」。於是,「社區團購」一時爆火:手機下單、樓下取菜。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爭搶的潘多拉魔盒
    (記者 葉菁)最近一段時間,全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都不約而同地颳起了「社區團購」的旋風,大幹快上:7月份,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8月份,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10月份,蘇寧菜場社區團購平臺在北京上線;阿里緊跟其後投資了十薈團,並布局盒馬參戰;另有媒體報導,在11月30日的京東高管早會上,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提出會親自下場帶隊,將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
  • 社區團購的「生意經」,有錢就能「念」好嗎?
    社區團購平臺所擔任的角色就是負責產品的供給與運輸,提供售後服務技術支持,並且還要負責招募團長,團長的任務是負責運營社群,推廣銷售產品,匯總訂單以及發貨。而網際網路企業之所以看上這門生意,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導致,讓網際網路巨頭們看到了社區團購的盈利能力。
  • 社區團購火爆,買菜買米不出門,2021年超市「倒閉潮」或來臨?
    毫無疑問就是蔬菜生鮮水果類,很多人去超市就是為了買菜買水果,解決生活所需。今年下半年開始社區團購成為了最火爆的風口,各家網際網路巨頭們相繼下場,投資社區團購平臺。很多人擔心火爆的社區團購,來勢兇猛會搶了街邊賣菜阿婆們的生意,但其實社區團購的主要競爭對手根本就不是街邊賣菜的阿婆們!
  • 社區團購,瘋了
    目前能坐上牌桌的主要是這麼兩大勢力:一是網際網路巨頭,以滴滴、美團、拼多多、阿里最為活躍,其中滴滴橙心優選今年6月上線,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7月和8月上線,阿里內部是好幾路人馬同時在做;二是創業公司,興盛優選、食享會、十薈團、同程生活、美家買菜,這五大平臺是目前能跟巨頭扳手腕的項目,且比巨頭入場要早,2018年的時候社區團購短暫火過一陣,這幾大平臺就是從那個時候嶄露頭角的
  • 社區團購只剩下一種模式 網際網路巨頭沒有放慢腳步
    也就是說,攜著資本,用虧損換規模,然後快速決出市場前三名,網際網路這套通用的打法,在社區團購行不通了。但社區團購的發展,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網際網路巨頭的腳步,也沒有調整放緩的跡象。燃財經獲悉,根據一位美團買菜BD的說法,「過段時間,可能就在12月,美團優選將挺進北京,但如何與美團買菜業務相結合,還在等總部通知。」
  • 批評社區團購,並不是批評社區團購業務,而是批評資本吃相太難看
    從市場經營與物價監管來看,網際網路巨頭旗下的社區團購平臺集體違規,違反了商業正常經營規則,涉嫌傾銷及利用資本優勢來壟斷民生消費市場。很顯然,社區團購背後的資本,觸動了普通老百姓最脆弱敏感的神經。這幾年,中國本土網際網路企業高歌猛進,造就了很多富豪。
  • 線上下單次日自提社區團購:居民買菜方式悄然之變
    王女士說,他們一家五口人是在今年7月份開始參與社區團購,平均一個月能省下100塊錢左右。記者了解到,王女士口中的「社區團購」就是在年初疫情風口飛入百姓家的生鮮團購,在黃石,社區團購影響幾何,是否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居民傳統的買菜方式?
  • 網際網路大廠拼搶社區團購
    兩年前曾「火」過一陣的社區團購捲土重來。滴滴、美團、拼多多等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布局,迅速覆蓋全國多個省份,並呈現出繼續向下沉市場發展的趨勢。主打低價方便、基於鄰裡關係的社區團購為何能迎來「第二春」?社區團購正在如何改變居民生活?社區團購好在哪兒?
  • 一文讀懂:社區團購江湖混戰|社區團購|興盛優選|阿里巴巴|美團|...
    目前能坐上牌桌的主要是這麼兩大勢力:一是網際網路巨頭,以滴滴、美團、拼多多、阿里最為活躍,其中滴滴橙心優選今年6月上線,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7月和8月上線,阿里內部是好幾路人馬同時在做;二是創業公司,興盛優選、食享會、十薈團、同程生活、美家買菜,這五大平臺是目前能跟巨頭扳手腕的項目,且比巨頭入場要早,2018年的時候社區團購短暫火過一陣,這幾大平臺就是從那個時候嶄露頭角的
  • 社區團購併不重要,社區賣場才是「生意」!
    近半年來,巨頭暗中布局的商業動作變得越來越明顯,2020年2月,盒馬試水社區團購;5月,滴滴「橙心優選」團隊發力社區電商;7月,美團「優選事業部」殺入社區團購賽道;7月,拼多多「多多買菜」以10億補貼入場社區電商。
  • 反對美團布局社區團購的目的是什麼?難道真的關心小販的生意嗎
    發現社區團購的創業風口,美團和阿里等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總是獨具慧眼社區團購可以說是搭上了2020年網際網路的末班車,我想很多人都沒有猜到社區買菜會是下一個網際網路創業的風口,美團、阿里和拼多多等國內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總是這麼的獨具慧眼。
  • 淘寶上線「淘寶買菜」,劉強東親自下場,社區團購鏖戰正酣
    小夥子指了指旁邊的綠色易拉寶,上面印著美團買菜的logo,「這是資本爸爸,錢多。」的確如此,在各路網際網路巨頭帶資入場後,生鮮電商最近又火了起來。美團買菜仍採用線上下單、送貨到家的模式,而更為人所關注的,是美團優選、興盛優選、多多買菜等平臺聚集的社區團購賽場。
  • 一文讀懂:社區團購江湖混戰
    所以在過去,社區團購是一門慢生意。平臺以小區為單元、以城市為單位來擴張,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去打,於是產生了一些地域性的平臺。 但是今年,巨頭來了,滴滴打過網約車戰爭,美團打過千團大戰和外賣大戰,它們是典型的網際網路燒錢打法,整個行業的節奏被徹底打亂了。
  • 網際網路巨頭盯上了買菜生意,是時候要收斂了?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今年增長最瘋狂的網際網路風口並不是上半年人人討論的直播電商,而是已經存在兩年之久的社區團購。尤其在最近十天,隨著京東、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的一系列大動作,社區團購成為了當下最火熱的網際網路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