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China 真的是源自秦國嗎

2021-01-08 愛生活的晨晨

英語中的 China 以及眾多其它外語中用以稱呼中國的類似 China 的詞彙,實際上很可能來源於晉國的「晉」而非秦國的「秦」。在歐洲、西亞、南亞和東南亞的不少語言中,對「中國」的稱呼都是類似的,如英語的 China,法語的 Chine,波斯語的 (Chīn),印地語的 (Cīn),匈牙利語的 Kína,阿拉伯語的 (a-īn),希伯來語的 (Sin)等。這些名稱在讀音和音節結構上都十分相似。上面這些語言,雖然分別屬於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亞非語系,給中國取的名字卻都同樣採用了 S/C(h)/K+i+n(+a)的結構。而據傳播得最普遍並幾乎被完全接受的說法,這類形式的中國名稱都來源於古印度梵語對中國古代諸侯國名「秦」的音譯 (Cīna)。這個梵語名稱後來逐漸向西傳播,影響了中古波斯語、阿拉伯語、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等語言,這些語言再進一步影響其他語言,導致世界上許多語言中「中國」的名字都類似英語 China 的形式。

繪製於 15 世紀的「託勒密世界地圖」局部,根據公元二世紀古希臘學者託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描述繪製,其中就有中國的拉丁文名稱 Sin不過問題在於,無論在哪種語言中,類似 China 這樣的名稱,都是以清輔音(如 /t/、//、/s/、/k/ 等)而非濁輔音開頭,作為這類詞彙總源頭的梵語中,(Cīna)同樣也是以清輔音 [c] 開頭。然而中外語言學者對「秦」在同時期上古漢語中發音的構擬卻都是以濁輔音 /z/ 或 /dz/ 開頭,讀作 /*zin/(後期變成 /*dzin/,鄭張尚芳構擬)或 /*dzin/(沙加爾-白一平構擬)。哪怕是到了一千多年後的隋唐時期,「秦」字的發音也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在中古漢語中依舊是以濁輔音開頭的 /dzin/(鄭張尚芳構擬),直到元朝以後的近代漢語中,濁輔音聲母 /dz/ 才變成了送氣清輔音 /ts/,進而變成現代漢語中的 /t/ (即漢語拼音的 q)。而梵語和中古波斯語等語言中都存在清輔音與濁輔音的對立情況。特別是梵語,更存在送氣清輔音、不送氣清輔音、送氣濁輔音、不送氣濁輔音四種不同的塞音輔音,比古漢語還多一種。這些語言及其後代語言的使用者一直以來都能明白無誤地區分清濁輔音,並沒有搞混的可能。

梵語中可以按照清、濁、送氣、不送氣區分的塞音輔音因此,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梵語等語言中就已經出現了的、一律以清輔音開頭的 China/Cīna 類名字,很可能並不是對上古漢語中以濁輔音開頭的「秦」字的音譯。據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研究,類似英語 China 和梵語 Cīna 這樣的對中國的稱呼,更可能是來源於與「秦」字發音類似同時還是以清輔音開頭的「晉」。在上古漢語中,「晉」字的發音為 /*sins/(後期變成 /*tsins/,鄭張尚芳構擬)或 /*tsins/(沙加爾-白一平構擬)。「晉」的發音不但以清輔音開頭,在音值上也能夠較好地同梵語和中古波斯語等語言中「中國」一詞的發音相對應。此外,據中外交通史研究,印度人和西亞歐洲等地區的居民,最早是從中亞和北亞的草原遊牧民族那裡獲取到有關東亞地區的知識的。這些信息交流的發生時間,最早能夠追溯到中國的商周時期。同時,用來代指中原地區的 Cīna 類詞彙,在各種古代印度文獻中就已經屢次出現,其中最早的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9 世紀。

根據《摩訶婆羅多》中地名繪製的古印度及其周邊地區地圖,可見到標註於右上角青藏高原地區的 (Cīna)字樣。據推測,《摩訶婆羅多》文本最早的成形時間約在公元前 9 世紀至公元前 8 世紀之間。|圖片來自 World Digital Library這些時間點,都比秦國作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正式建立的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8 世紀)和秦始皇消滅六國的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3 世紀)要早。反倒是同樣地處中原西北的晉國,在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紀)就已建立。作為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的後代,晉國與周王朝關係緊密、地位崇高,一直是雄踞中原西北方的大國。古代戎、胡、狄等遊牧民族生活在今天山西、陝西、河套等地,因此與之接觸最早的便是臨近的晉國。晉國在歷史上也和這些民族有著非常頻繁的互動,甚至還會與其中的一些方國部落通婚。

春秋時期地處西北的晉國與多個遊牧民族活動區域接壤|圖片來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版《中國歷史地圖》春秋時期,晉國更是長期稱霸中原,其影響力也遠大於秦國。遊牧民族在與晉國接觸的過程中,逐漸把它當成了中原的代表,用它的名字 /tsin/ 來指代整個中原地區,並向西傳播至印度、波斯、西亞、乃至歐洲等地。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北方和西域民族稱呼中原為「秦」的情況,則可能是這些民族在後來接觸到秦國以及秦統一中原後,將「晉」「秦」兩個地方相近、發音又大體相似的名稱混淆,並在回譯成漢語時進一步混淆的結果。而更巧合的是,遊牧民族與中原政權的另一次大規模深入接觸,也正是中原王朝以「晉」為國號的五胡十六國時代。這些民族對中原地區名字叫 /tsin/ 的印象,可能在這個時期得以進一步加深。

十六國後期諸國(以及北魏)與東晉對峙形勢圖|圖片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由於梵語等語言裡多數不存在 /ts/ 這樣的輔音,於是 /ts/ 就被 /c/、/t/、/s/ 等發音相似的清輔音代替,這些音後來更是在一些語言中變成了 //、/k/、// 或 /h/ 等發音。因此,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包括英語在內的東西方諸語言用來稱呼「中國」的 China、Cina、Sina、Kina 甚至「支那」等詞彙,都很可能與秦國關係不大,而是源於梵語對「晉」的音譯。

相關焦點

  • 韓國總被秦國欺負,但大戰卻總是站在秦國這邊,這是什麼怪操作?
    在這之中最為明顯的就是韓國,因為韓國是戰國七雄裡面最弱的一個,因此離他最近的秦國一直在毆打它,奇怪的是,韓國天天被秦國欺負,但每次到大決戰的時候,它卻站在了秦古這邊,這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韓國是有受虐症嗎?
  • 源自軍事的口語縮略語 - Chinadaily.com.cn
    源自前裝炮時代,當時的大炮是從前端裝火藥,,然後在炮身的小孔裡面灌傳火藥或者藥引,再用明火點燃。點炮時,火就從炮身的小孔經過,所以叫fire in the hole,提醒大家要開炮了。後來,工兵在引爆炸彈的時候也這麼喊,現在泛指所有的爆炸。玩CF的同學們肯定不陌生。 5. Mayday! Mayday! 指飛機無線電緊急呼救信號。來自法語M'aidez!
  • 瓷器的英文——china,是怎麼來的
    一口不太標準的「昌南」硬是說成了「china」。說到這裡應該很清楚了,china的原意其實是景德鎮瓷器。那麼景德鎮瓷器在宋人眼中又是怎樣呢?傳世的宋代瓷器大多是無款的,有些人要問了,景德鎮瓷器落款不應該是「景德鎮制」嗎?當然不是,前面提到了「景德」原來是宋代的年號,所以宋代景德鎮瓷器要落也應該是年款「景德年制」。
  • 魏劍峰:China Daily適合用來學英語嗎?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提過可以用China Daily(中國日報)來提升四六級翻譯能力,但有讀者提出了不同意見:China Daily這種塑料英語推薦給大家看真的好嗎?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China Daily適合用來學英語嗎?
  • 秦國丞相李斯之所以能發跡,真的是從兩隻老鼠身上得到的啟示嗎?
    談秦說漢(330)秦國丞相李斯之所以能發跡,真的是從兩隻老鼠身上得到的啟示嗎? 長子李由被封為三川郡郡守,所有兒子都是娶了秦國的公主為妻,所有女兒都嫁給了秦國的皇族子弟。三川郡郡守李由休假回鹹陽時,李斯在家中設宴招待,文武百官前去祝賀的車馬數以千計。 秦始皇掃滅六國後,李斯在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讓華夏民族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融合。
  • 秦國四大名將——白起
    秦朝作為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可是秦朝的建立其實困難重重,經歷了無數的腥風血雨和爾虞我詐,今天開始我們就來介紹秦朝以前的秦國四大名將,先來介紹第一位,白起。白起出生時秦國就已經很強大了,秦國是按照軍功封賞的,白起的軍事才能自小就逐漸顯現,所以憑藉軍功慢慢的做到了左庶長。他後來和穰侯魏冉關係不錯,魏冉做了丞相以後推薦白起攻打韓國和魏國。
  • 秦國實力強大,最終統一六國,諸侯為何仍舊看不起秦國
    公元前221年,秦國經過歷代國君的奮鬥,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很多人提到秦國就覺得秦國實力強大,認為秦國在當時非常厲害。確實,秦國實力確實很強大,不過在當時並不是很受歡迎,可以說當時諸侯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好感。我們看一下大致原因。
  • 呂不韋對秦國法家的反抗
    秦國國君是秦昭襄王,已在位50年,是「奮六世之餘烈」的第四位國君,商鞅變法已實施整整100年。秦昭襄王打遍六國無敵手,統一六國成為秦國很現實的目標。 整個秦國,就成為了軍事機器。 當然,商鞅變法的這些措施,都不是秦國的創新,而是抄襲的六國變法,至於為什麼獨獨在秦國成功,實際上跟秦國的特殊國情息息相關。在此不再贅述,詳見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商鞅變法,是創舉,不是創新》
  • 秦國的一位武將,一生只打了一次勝仗,卻奠定了秦國的霸業!
    在崤之戰中,不僅秦國大軍損失慘重,百裡視和西乞術、白乙丙兩名副將也做了俘虜。二由此,對於百裡視這位秦國武將,第一次出徵就吃到了敗仗,還導致自己成為了晉國的俘獲。當然,晉國因為暫時不願意和秦國徹底,所以放回了百裡視等人。百裡視等人回到秦國後,秦穆公不僅沒有懲罰他們,反而自己攬下了責任。
  • 秦有銳士,誰與爭鋒:這四位出身老秦人的秦國名將,你都認識嗎?
    拋開劇情不談,從「四代亂政」以來,秦國或者說古老的秦人部族,何嘗又不是在「共赴國難」?到了秦獻公結束「四代亂政」,開始初步改革,秦孝公與商鞅在亂世中攜手,掀起了「商鞅變法」,這個古老的秦人部族正在裂變當中,正在用老秦人的熱血,重新鑄就一個「如日方升」的新秦國,一個「誰與爭鋒」的秦國。
  • 37代秦國君王的努力,換來了15年的大一統,秦始皇對得起先祖嗎?
    秦始皇是秦國王室裡的第37代傳人,在他這裡秦國歷經60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正是因為如此,秦始皇才把自己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他覺得他的功績,歷史上的任何人都比不了。所以,他才應該叫皇帝。若是秦國想要拿下這一塊土地,就必須要通過戰爭的手段把西戎給趕走。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國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了,有了官方的認可,秦襄公就可以甩開膀子幹了。這是合法合規的!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構思了幾天後,終於決定下筆寫篇關於戰國名將的文章,不過,因為秦國的名將屬實太多了,就把這篇關於戰國名將的文章一分為二,這篇是專門描述秦國名將的,隨後會再發布一篇關於六國名將的文章。不久,秦國爆發了季君之亂,魏冉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了內亂,誅殺了季君公子壯及其黨羽。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魏冉一面輔佐秦昭襄王,權傾朝野,一面又率軍南徵北戰,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 迪麗熱巴發表全英文獲獎感言,一味地推崇英語,真的好嗎
    因為我本篇立場很明確:不抨擊迪麗熱巴,只是對迪麗熱巴發表英文感言後的某種影響進行思考分析。不喜勿噴,謝謝。我上文所說的某種影響,就是說如今人們一味地推崇英語,狂熱英語,這樣好嗎?這種現象早就存在,並且引起上至專家學者,下至黎民百姓的廣泛討論。我只是說,這個現象啃會因為迪麗熱巴發表全英文獲獎感言而加劇。
  •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商鞅劇照)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因為各國都有各國的國情,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一場深刻,全面,成功的變法,它對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都進行變革,商鞅在支持他變法的秦孝公去世後,更是被秦國貴族所謀害,最終遭「車裂」而死,因為商鞅的改革實在得罪和侵犯太多人的利益了。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他的時代是牛氣沖天,明君、賢臣、猛將、戰略(範雎的「遠交近攻」很給力)、天時、地利、人和,秦國悉數佔盡!統一六國是必然趨勢。秦始皇的統一之路,先從三晉的韓趙魏開始。一、秦始皇先滅的韓國本來韓國可以再延續下國命的。
  • 商鞅在秦國變法後,落得車裂下場,為何仍有很多人前去秦國做官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之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國進行了第二次的變法。通過這兩次變法,秦國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國力大大提升。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商鞅的功勞,按理說商鞅在秦國應該名垂千古。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 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
    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時間:2019-02-12 14:02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 《皓鑭傳》中,李皓鑭在第41集回到秦國,從她嫁給嬴異人的那一刻起,便註定要和嬴異人一起過危機重重的生活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爭秦國東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爭霸天下時在位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國力最強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毫不為過。
  • 秦國丞相李斯能夠發跡,真的是從兩隻老鼠身上得到的啟示嗎?
    失去的東西要想挽回只有靠自己努力,秦國著名丞相李斯當年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二十多歲的時候都還只是一個糧食管理員,生活的地方是楚國,楚國是一個戰爭大國,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像今天唯楚有材,於斯為盛說的就是人才傲於天下的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