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有料有趣又專業」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識》
減重可以少吃多動,那面對便秘問題該怎麼辦呢?這次我們就來跟大家聊聊,面對不同情況下的便秘,我們應該如何調理。
接下來你將看到:
1.便秘到底是如何定義的?
2.不同情況下,出現便秘症狀該如何解決?
很多人認為某次大便排不出來,或者幾天才排一次,就算是便秘了。
便秘確實有很多危害,也因此,很多人都會把每天能否正常順利的排便看得很重。如果時間不對,或者一天都沒有便意,往往會出現焦慮的情緒。但,其實醫學上對於便秘的症狀定義是得有以下這些症狀:
雖然說正常理想的排便應該是一天1~2次,或者兩天1次,但不能單純以次數來給便秘下定義,排便時或之後無任何不適也是關鍵。
會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只要造成腸蠕動減慢、腸黏膜黏液分泌減少,都可能引起便秘的發生。面對不同情況下發生的便秘症狀,大家還是需要知道其原因,然後針對原因去調理以及改善症狀。
情形一:生活環境的改變
很多人出去旅遊,或者出遠門,都很容易發生便秘症狀。早起不會及時有便意,甚至幾天不想排便。其實,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環境的改變,生活節奏的變化,導致飲食睡眠和身體節奏被打亂。如此,一些身體敏感的人群會有個短時間的應激反應,對於飲食和生活節奏的調整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
就像有些人睡覺認床一樣,只要適應一段時間,或者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後,症狀就會消失。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很多人沒有出遠門,但是休息日與工作日的生活節奏不同,同樣也會導致便秘。對於這類情況,只要後期恢復,並且排便沒有任何不適,大家都不需要過分關注和擔心。
情形二:情緒緊張
除了生活上的改變會影響身體外,其實情緒的變化同樣也會影響身體。
大家可以仔細想想,是不是每次到考試或者面試等關鍵時刻,情緒會變得緊張,而往往這個時候讓人一天都很難有便意。
而最近因為疫情,很多人都變得焦慮,想要緩解如此情況下的便秘,大家應該試著調整情緒,放鬆心態,注意休息。
除了心情緊張,熬夜加班、過度疲勞等諸多因素也同樣會影響排便。這種情況下,應在特殊期過後適當調整,身體自然會恢復。
情形三:節食導致便秘
突然的飽食或者飢餓,或者改變了食物內容,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以及腸道的菌群在短期內無法適應,同樣會發生便秘。
相對於飽食的人,節食減肥的人其實更容易發生便秘。因為節食,導致食量小,營養不良。
腸道裡的微生物,是利用人體未充分消化完的食物殘渣來發酵生存。如果節食的話,食物殘渣就會大大減少,飢餓是一方面,也同樣讓微生物沒有足夠營養,從而導致腸道蠕動變慢。便秘自然也就發生了。
另外,如果長期節食的話,進一步的營養不良,像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都缺乏的話,腸道運動力量也會相應減弱,很容易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後期想要恢復是有一定難度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恢復飲食,每餐吃個八分飽,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可以的話,再補充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情形四:飲食結構不對
日常經常吃白米白面,導致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其實是大多數人便秘的主要原因。大腸的益生菌是靠纖維來作為發酵底物的,如果抗性澱粉和膳食纖維攝入太少,直接影響的就是大腸的運動。長期以往的後果,不僅是排便速度慢,腸道菌群紊亂,而且還會增加腸癌的風險。日常應試著把一半白米換成五穀雜糧,薯類、豆粥等。多吃點水果和蔬菜,增加日常中的膳食纖維的攝入量。生活環境過於乾燥,其實也會導致身體缺乏而便秘。像夏天、冬天,大家都喜歡呆在空調暖氣房中,這樣身體水分失去的多,如果不能及時補充的話,就會容易缺水導致大便乾燥。對於特別愛動,喜歡出汗的小朋友來說更是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這裡補水不建議喝白水,可以吃些銀耳羹、皂角米、海帶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另外,酸奶中因為會添加增稠劑,所以喝點也是有利於軟化大便的。油炸、燒烤、炒貨這些食物雖然美味,但醬料、鹽分添加的比較多,而且經過高溫後,水分少。這樣的食物攝入體內後,會爭奪腸道內的水分,從而造成便秘。想要緩解這類便秘,就是要少吃上述那些重口味的食物,多吃些燉煮的食物。另外注意補充些水分。對於現在很多在辦公室久坐的上班族而言,便秘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長期缺乏運動,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差,還會使腸道、盆地肌肉沒力氣。大家可以自我檢查下,如果有身體比較軟、肌肉很少,而且消化吸收能力弱等這些症狀的親們,就要考慮日常得多運動了。特別是多做收縮腹肌和盆底肌肉的運動。另外,做一些跳躍性的運動也對促進腸道運動有幫助。日常還要注意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良好的營養可以提高內臟功能,幫助身體提高到一個好的狀態。當然,以上針對的不是病變性便秘。如果大家發現自己有長期便秘的情況(3個月或更長),就要去醫院檢查,之後再考慮以上說的這些條例方法,改善腸道排便問題。此外,也不建議大家亂用瀉藥,這樣很可能會進一步破壞腸道的健康,而且還可能會帶來相當大的副作用。維他狗營養家
團隊由國家二級營養師,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碩士等組成,文章入圍2017食品藥品科普評選,獲得人民衛生出版社舉辦的闢謠科普大賽二等獎,被人民日報、科普中國網等200+個平臺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