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瓊展示黎錦技藝。
黃桂瓊傳授黎錦技藝。
黃桂瓊將黎錦技藝帶進校園。
黎族的紡織藝術有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
據了解,2009年10月,中國有2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省申報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歲織錦 一織便是47年
不用畫就能織進黎錦裡
「我是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歡迎大家來保亭觀看織錦。」這是黃桂瓊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9歲開始學習織錦的她,講起非遺黎錦來便滔滔不絕。回憶起小時候,看到母親織錦很好看,越看越喜歡,於是她喜歡上了織錦,接著便愛不釋手,沒曾想這一織,便是47年。如今,黃桂瓊已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那時候的黃桂瓊,白天幹著農活,晚上就埋頭在燈下織錦。黃桂瓊想到母親曾經說過的話語,「按照黎族的風俗,如果黎族姑娘不會織黎錦,出嫁那天就沒有筒裙穿。」經過數年的練習,她以日常生活中的動物、植物為模樣,不用畫出來就能將其輪廓織進黎錦裡,從小在黎族村落裡長大的她,生活中處處可見美麗的黎錦,頭巾、腰帶和各類黎族服飾已非常熟悉。
黃桂瓊介紹,她的第一件成品,是黎族姑娘出嫁時系在帽子上的飾物。要追溯起讓她心動的時候,是在2004年的一次織錦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拿到了200元的現金獎勵,令她非常開心。「以前都是織衣服自己穿,壓根都沒有想到自己織的黎錦會拿去展示,還能創造出一定的經濟價值。」打從那時候起,初嘗甜頭的她,開始苦練織錦技藝,並手把手地教當地的婦女學織黎錦。
家中授技、直播推廣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2001年,黃桂瓊開始傳授黎族織錦技藝,至今已有19年了。帶著對黎錦的熱愛和期待,保亭各個鄉村的青年婦女經常會到黃桂瓊家裡學習黎族織錦技藝。
久而久之,黃桂瓊傳授的徒弟居然多達1800多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徒弟僅有8歲,年長的也有50多歲,有的徒弟已然成為保亭黎族織錦技藝傳承人。
2020年6月,黃桂瓊在海南省消費扶貧「春風大行動」保亭專場直播活動中亮相直播間,推介保亭非遺黎錦,將保亭非遺黎錦通過網絡直播分享給全國的觀眾,讓觀眾感受保亭獨特的非遺黎錦文化,上演一場非同凡響的直播「盛宴」,傳統技藝與現代傳播技術相結合,黎錦「走」得更遠了。
黃桂瓊主攻黎錦單面織的傳統技藝,她強調,「我最希望的是將傳統的『單面織』傳承下去,不僅僅是傳授給家裡人,更要傳承給廣大熱愛黎錦的人,培養更多人的興趣,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傳承人,將黎錦技藝傳承下去。」
黃桂瓊還將黎錦技藝教給了自己的女兒和孫女,「不光是女兒,連我的小孫女都學得很不錯。」黃桂瓊的小孫女自5歲開始接觸黎錦,為了培養小孫女的興趣,黃桂瓊專門給她做了一套迷你版的紡織小工具,用於日常的學習,現如今10歲的小孫女已經學會了自己織花和人紋圖案。
「很感謝師傅(黃桂瓊),沒有她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往後我會加倍努力,深入研學、不斷創新,將黎錦技藝繼續傳承下去。」在2013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慶祝「文化遺產日」活動中榮獲《黎錦紡紗工藝》比賽一等獎的胡月梁感恩黃桂瓊,立志傳承與創新黎錦技藝。
帶動貧困戶脫貧
將黎錦技藝推向「遠方」
2006年9月榮獲「中國優秀織錦工藝傳承人」稱號、2008年12月9日被評為「黎族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2010年6月被評定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多項榮譽加身,黃桂瓊仍不忘傳承,一步一個腳印,將黎錦技藝送到家鄉父老鄉親身邊,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8年,黃桂瓊和鄉親們一起組建了保亭加茂黎錦合作社,現在共吸納了30位村民加入,其中有12人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有的貧困戶沒有資金買織錦的材料,黃桂瓊就無償提供織錦工具和原材料,教授村民織錦技術,同時還幫他們尋找銷售渠道。到了2019年,這些貧困戶都已成功脫貧。
黃桂瓊組建的加茂黎錦合作社,每月還會不定期對保亭各鄉鎮的黎錦愛好者傳授黎錦紡織經驗。為了讓孩子們也體驗黎錦的獨特魅力,黃桂瓊還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活動,進行黎錦知識普及和技術指導,在培養黎錦技藝接班人的同時,讓黎錦技藝在文化教育中體現其傳承價值。
今年9月,保亭出臺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代表性傳承人獎勵辦法》,表彰和獎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代表性傳承人,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推傳統工藝振興。
這些年,黎錦技藝不僅帶給黃桂瓊更大的名氣,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是她心裡更在意的是黎錦技藝的傳承。她希望,通過面對面、手把手的教授,一代代保亭黎錦傳承人能夠言傳身教,不僅要讓黎錦技藝代代相傳下去,更要讓黎錦技藝走出保亭,走出海南,走向世界。(南國都市報 記者林師堂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