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困難群眾在申請救助時勢必會經歷這樣一番「糾結」:先是不好意思開口提,等到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去申請,卻發現政策庫實在太過龐雜,完全不知從何下手。
如今,上海的社會救助從以往的「困難群眾找政府問政策」升級為「政府、社會和市場聯手為困難群眾量身定製個性化的政策包、紓困方案,提供相應的資源,幫助困難家庭造血」。
近日,上海市民政局下發的《關於實施「社區救助顧問」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社區救助顧問」制度必須堅持以「政府+專業機構+顧問」為服務主體,以「整合+連結+陪伴」為核心,實現對困難家庭的陪伴式、長效式、全程式救助幫扶,實現由生存型救助向發展型救助轉變。同時,上海鼓勵各區通過「一網統管」民生大數據平臺,主動發現、救助社區中「沉默的極少數困難群眾」。
在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勇看來,兩項新政均圍繞同一個目標——從「人找政策」變「政策找人」,通過線下社區救助顧問、線上精準救助應用場景的「組合拳」,真正將民生底線兜住兜牢,切實做到弱有所扶、難有所幫、困有所助、應助盡助。
作為上海唯一的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區,「長寧經驗」也備受矚目。在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看來,此次試點的亮點之一是救助對象的擴大。「此前民政救助對象僅佔到轄區戶籍人口的1%,現在我們將殘疾人家庭、高齡獨居老人等群體也納入,困難群眾佔比直接提升至3%。」
章維介紹道,試點過程中,長寧區民政局組建了一支由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人員、居民區救助人員和專業社工組成的社區救助顧問專業團隊,並搭建了「線上智能顧問」和「線下站點顧問」兩個平臺。
其中,「線上智能顧問」在整合了「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事指南」和「居務通300問」等政策工具包的基礎上,開發了「社區救助顧問精準評估系統」,實現了困境程度智能識別、困境人群精準鎖定、救助政策人機諮詢、救助資源及時對接。
同時,開展了救助前期、中期、後期「三階段推進」的全程式、陪伴式顧問服務。前期,評估先行,由社區救助顧問實地了解、評估困難群眾的家庭困境和現實需求;中期,則按「一戶一方案」原則設計專業救助計劃;後期,則整合多方資源,解決急難個案,搭建長效機制。
「社區救助顧問」制度試點一年多以來,長寧區已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社區救助顧問隊伍,對140多條救助政策作了梳理,對7000多名救助對象實施了精準評估,860多家社會組織(單位)參與其中,150多戶家庭接受了重點救助幫扶。
李勇表示,「社區救助顧問」制度試點的重要意義在於,社會救助從以往的「困難群眾找政府問政策」升級為「政府、社會和市場聯手為困難群眾量身定製個性化的政策包、紓困方案,提供相應的資源,幫助困難家庭造血」。上海市民政局已經決定,2020年內將在全市推行該制度。
從絕對貧困人群向相對貧困人群轉變,救助對象的「擴圍」傳遞出社會救助工作的積極變化。對此,從事社會救助工作已18年之久的新涇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高韻添深有感觸。她所在的新涇鎮地處長寧區西部,下轄33個居委會、121個居民區。
按照以往標準,她的服務對象僅在630人上下。但在「社區救助顧問」試點中,像她一樣的更多工作人員將視線投向了「平時視域」外的困難群眾,新涇鎮最終梳理出相對貧困群眾近6500人。
針對這些困難群眾,「社區救助顧問」的角色不止於政策信息介紹,而是要完成一次次「陪伴式、長效式、全程式」的救助幫扶。在物質救助之外,他們還要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多項服務,最終實現「複合式救助」。
不僅如此,上海還鼓勵通過「一網統管」民生大數據平臺,主動發現、主動救助「沉默的極少數困難群眾」。
隨著上海「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不斷完善,以及基層社會治理平臺、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推廣。李勇說,「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已讓政府部門進一步探索「政策找人」的主動作為提供了可能。」
近年來,上海以「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建設為統領,作為民生保障的兜底部門和社會基層治理智能化信息平臺的建設部門,上海民政正致力於民政業務「數據海」項目和基層社會治理「社區雲」平臺建設推廣。
在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民情日誌大數據系統「數字駕駛艙」建成後,打通了街道層面的11個應用子系統,拓展了240個特色標籤,推動社區服務理念變革。有居民生大病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大病登記」,「數字駕駛艙」捕捉到信息後,即自動調取大病居民享受各類報銷政策的數據。
經系統分析,如發現居民存在因病致貧風險,則自動向社區居委會「吹哨」推送提示信息,社區居委會幹部隨即主動上門走訪並指導居民申請民政救助政策,把服務做在「群眾開口」之前。
徐匯區藉助「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依託「匯治理」大數據平臺,強化了對社區幹部的業務賦能和技術賦能。通過「匯治理」平臺,社區幹部一手掌握各類政策資源,一手掌握居民的個性化需求,通過釋放大數據算力,使兩者間精準匹配,實現智能識別、精準救助。
徐匯區民政局局長萬小嵐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老百姓『找得到救助政策、享受得到救助政策』,切實做到弱有所扶、難有所幫、困有所助、應助盡助,真正打通為困難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從而把困難群眾的民生底線兜住兜牢,真正做到『應保盡保,不落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