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 社會關係
一、人際關係和人際溝通
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間的心理關係。
自我暴露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訴他人,與他人共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和信息。心理學家認為它是人們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的重要途徑。
人際吸引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納和喜歡。普遍存在於各種人際交往中。
曝光效應又稱單純接觸效應,是指反覆多次出現的事物能提升喜歡程度。
人際溝通是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過程,即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
印象整飾是指一種給人際交往對象留下良好認知的策略,它通過有意識地運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來修飾自己,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形成。
(一)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
奧爾特曼和泰勒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為衡量人際關係深度的參考指標。他們由此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從交往由淺入深的角度來看,一般需要經過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穩定交往四個階段。
1.定向階段
定向階段包括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和初步溝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動。通常情況下,只有那些在價值觀念等方面與我們有共識的人,才可能成為我們進一步交往的對象。我們在選定某一交往對象之後,進行初步溝通,希望對別人有初步的了解,也希望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可能形成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2.情感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的目的,是探討彼此共同的情感領域來進行角色性接觸,而不是僅僅停留於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儘管這一階段人們在雙方關係上已開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捲入,但交往模式仍與定向階段類似,彼此還都注意遵守交往規範,彼此沒有強烈的吸引力,即使關係破裂也無所謂。
3.情感交流階段
人際關係發展到這一階段,雙方關係的性質開始出現實質性變化。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經確立,溝通和交往的內容開始廣泛涉及自我的許多方面,並有中度的情感捲入。
4.穩定交往階段
這一階段,人們在心理.上的共同領域會進一步擴大,並伴有深度的情感捲入,自我暴露更深入廣泛,人們已經可以允許對方進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個人領域。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少友誼關係達到這一情感層次,許多人僅僅是停留在第三階段的同一水平上。
(二)人際關係的理論
1.人際關係的三維理論
舒茨提出了人際關係的三維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與別人建立人際關係的願望和需要,這些需要大致可分為三類: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每個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人際需要,而且每一類需要都可以轉化為動機,產生一定的行為傾向,建立一定的人際關係。
(1)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係的需要。
(2)控制需要:指個體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亦即個體在權力問題上與他人建立並維持滿意關係的需要。
(3)情感需要:指個體愛他人或為他人所愛的需要,即個體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建立並維持親密情緒聯繫的需要。
由於人們對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有主動和被動兩種表現形式,因而形成了六種人際關係的取向。
2.人際關係交換理論
根據霍曼斯提出的社會交換理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這種交換不僅涉及物質的交換,同時還包括非物質的交換。人們如何看待與他人的關係主要取決於人們對關係中回報與成本的評價和體驗。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所知覺到的一段關係積極或消極的程度取決於:
(1)自己在關係中所得到的回報;
(2)自己在關係中所花費的成本;
(3)自己應得到什麼樣的關係和能夠與他人建立更好關係的可能程度。
總之,人們總是希望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回報。
除了判定某種關係是否獲益外,人們還會對關係進行兩兩比較。有兩個重要的標準:第一個是比較水平,指人們對他們在特定關係中可能的收益和成本的預期。第二個標準是備擇關係的比較水平,是人們對可替代舊關係的新關係中收益和成本的預期。
3.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認為,人們並非簡單地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他們還要考慮關係中的公平性,即關係雙方貢獻的成本和得到的回報基本是相同的,公平的關係才是最穩定、最快樂的關係。
在長期的親密關係中,克拉克和米爾斯區分了兩種類型的關係:交換關係和共有關係。在交換關係中,人們受公平原則支配,付出成本的同時期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得到同等的回報。在共有關係中,人們會切實感受到自己對對方的需要負有責任,人們最關注的是對他人的需要做出回應,表明自己對對方的關心,並不期望不久就要得到對方同樣的回報。
每日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