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幽小築之選穴刺法(上)
作者/天古滌鑑
導語:本期我們來看看《標幽賦》中關於選穴刺法的內容。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百會在頭,應天;璇璣在胸,應人;湧泉在足,應地。
「上中下三部謂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絡,一要也;天樞者夾臍旁二寸,謂之關,二要也;地機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總,三要也。」(《玉龍經》)
●陽蹻、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蹻、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陽蹺脈自足跟外側申脈穴,沿外踝後,經下肢外側後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至目內眥。陰蹺脈自足跟內側照海穴,經內踝,沿大腿的內側上行進入前陰,沿腹部、胸部上行,入缺盆,於人迎穴之前上行,達鼻旁,連屬目內眥。在目內眥,陰、陽蹺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而上行。
陰、陽蹺脈各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能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下肢運動。陰蹺脈行經胸腹,又主胸腹之疾;陽蹺脈沿途交居髎、臑俞、肩髃、巨骨等處,經絡所至,主治所及,又能治療肩周炎、腰背筋膜炎、腰痛症等腰、背、肩疾患。在下肢,或見拘攣,或見痿躄,若陽蹺脈遲緩,陰蹺脈拘攣則足內翻,反之則足外翻。
陰蹺脈循行圖
陽維、陰維分別聯絡各陽、陰經歸於督任二脈,當二維脈經氣出現異常,陰陽失調則病。「陽維為病,苦寒熱」(《脈經》)。陰維脈與足少陰交會於築賓,與足太陰交會於府舍、大橫、腹哀,與足厥陰交會於期門,此外,尚交會任脈於天突、廉泉,經胸腹兩脅。
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帶脈「總束諸脈」,「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難經·二十九難》)。帶脈所圍,有諸多重要臟器,其中有水火之宅,也有生殖系統,帶脈失約,可致帶下、二陰失約、脫垂、虛弱等生殖泌尿系統疾患和虛損病證,帶脈不強則腰腿不健,且人體的肌肉筋膜骨骼體系是一個整體,腰部病變所致力線改變亦可影響肩、頸。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衝任走行於胸腹,「公孫衝脈胃心胸」,兩條奇經均可治療胸腹部疾患,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主疏洩,衝任蓄溢氣血,氣機不通時,或經亂,或乳房脹痛,乳汁稀少,或少腹積聚。「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說明衝脈可向陽經滲灌經氣。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將此段看作互文,某種意義上也是合適的,「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尤其是帶脈、衝脈,在表裡病都很常見,所以不必拘泥於陽經治表病,陰經治裡病。
●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二陵即陰陵泉、陽陵泉,均為膝關節周圍的穴位。
二蹻可理解為照海、申脈。「陰蹻穴在足內踝下,是謂照海」(《素問·氣穴論》王冰注);申脈為八脈交會穴,通陽蹺脈。
二交即陰交、陽交。陰交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屬任脈,為衝、任、足少陰之會。陽交為足少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
兩間、兩商、兩井分別指二間、三間、少商、商陽、天井(肘)、肩井(肩)。
這樣理解起來很奇怪,二陵、二蹻、二交分布於下,兩間、兩商、兩井分布於上,何來前者交五大?
但是,當我們從互文上來看,就解釋得通了。從申脈、照海起,以軀幹部的陰交穴為樞紐,連接了雙肩、臂、手、指,十二穴似連續而交於五體,左右各有一套,這樣就好理解了。
這說明,運動系統各個部分或直接,或間接,或交叉都有聯繫,這對我們之後要講的交經繆刺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現代的肌筋膜理論注重對骨骼肌運動系統的認識而不是單一運動單位的分析,與此異曲同功。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楊註:「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紋兩角為一寸,各隨長短大小取之,此乃同身之寸。」我們取穴比量,有依據人體體表標誌定位,或活動定位(如閉口取下關,張口取耳前三穴等),此為最精確的定位,其次有骨度分寸,按照常人自身各骨節分段的尺寸定位,再有一夫法,還有拇指同身寸,最後兩種是最粗略的比量方法。
「必有分寸」告訴我們,要重視每個個體的差異性,不可拿自己的手作為給別人點穴的一夫法。
取穴之前,先詳何病,病機是什麼,再確立選穴思路。單純的頭痛扎頭,腳痛紮腳不是不可取,但是如果病機提示原因出在患部的遠處,還這麼操作,就算效果不會大打折扣,也很可能會起效緩慢。
「伸屈者,如取環跳之穴,必須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臥而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正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漿在唇下宛宛中之類也。」伸屈取穴法我們可以更廣泛地理解為活動取穴,伸屈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陰一陽,相互拮抗,相輔相成的表現,人體的每個可活動的關節的基本活動都有這種共同的特點。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古人很早就觀察到,骨骼在皮膚、筋膜肌肉下偏向於肢體的外側,軀幹部脊椎也是偏向於背部,這種骨骼在陽部分布多的現象,正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演變而來的骨骼對重要內臟、大血管、神經保護的表現。我們可以舉出很多個例子,合谷、足三裡、陽陵泉等等,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勞宮、太溪、尺澤等穴,就在郄膕動脈應指處。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假如這個病比較複雜,或者可選用的穴位較多,就需要好好地考慮選擇的穴位。古人的針尖製作得沒有我們現在的針尖這麼細膩,針身也較為粗糙,如果像我們現在這樣在治療時扎那麼多針,那肯定痛感很明顯,所以也特別重視選穴的精簡。這個病可取五穴來治療,我能不能一個穴位就切中病機,針到病除?這個病因自三條經,我能不能找到最關鍵的那一條,刺至效顯?現在的臨床操作中因為各種因素要求我們辦到這一點可能很難,但我們如果要有更高的專業追求,這些需要我們長期探索的經驗。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頭部與肩部,則穴繁多,但醫者以自意詳審,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脈,直行背腹中,而有分寸(尤其是椎體棘突間隙),則易定也。」
頭部、肩部、督脈、任脈都在頭及軀幹部,有重要的內臟器官(相比四肢而言),我們初學針刺常在四肢下針,而對頭、軀幹的穴位忌憚三分,為什麼?要注意避免刺傷內臟。所以我們對待頭及軀幹部的選穴要更加定位明了。
《標幽賦》的選穴刺法對我們現在的針灸臨床指導意義還是挺大的,更多關於選穴和針刺注意事項的內容,筆者將在下期與讀者們一塊分享。
版權聲明
投稿郵箱 wangyu@iqingj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