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家和萬事興。小區的「興」不僅和每一個小家庭有關,更和業委會、物業公司、街道等多方的管理息息相關。遺憾的是,做得好的小區大多悶不作聲,歲月靜好;而引發關注的,往往是因為「有問題」。
如何做好小區管理?從傳統的物業包幹制,到物業酬金制、小區自管、業委會與物業合作管理、社區自治,長沙小區管理方式一直在不斷探索與創新。「自管」是小區管理方式的一種,截至目前,長沙約有23個小區已實行自管模式,其中包括本報曾多次報導的東成大廈,這裡因為每年給業主「下紅包雨」令很多小區羨慕不已。
專業人士提出,如果小區實行自管模式,最好能確保業委會成員的專職化,這才有充足的精力為小區謀發展;同時,小區的規模也決定了自管的難度,居民越多越難達成,一旦涉及到公共收益的管理,又可能引發新的矛盾。因此,小區自管看上去很美,但目前推廣的難度不小。
小區自治其實是個社會管理的大話題,具體到每個小區,各方都要努力:業主要有主人翁意識,業委會成員要有一顆公益心和奉獻精神,物業公司應將「管理者」的觀念真正地轉變為「服務者」……大家都參與到小區的微治理中來,小區想不幸福都難。
有和才有興。小區的管理模式雖然各有千秋,但只要利益各方能做好自己的角色,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尤其,管理者的奉獻與擔當最為可貴。
■郭輝
[責編:陳舒儀]
[來源:三湘都市報]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