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可是喝了這麼多年,我們對酸奶的了解真的有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酸奶對腸道的保健作用,那麼酸奶到底是如何保護腸道的,不同的酸奶製品間是否存在差別,如何才能喝到對自己健康最有益的酸奶?讓我們一探簡單一杯酸奶中的大學問。
酸奶為何需冷藏
我們看到超市中的很多酸奶都是放在冷藏櫃中,酸奶需要冷藏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酸奶中的活乳酸菌是不能在室溫下長期存活的,必須冷藏,而且會隨著冷藏時間的延長,活菌數量逐漸下降。
所以,我們在超市選購酸奶時,要看是否是在冷藏櫃銷售,是否在保質期內。最好買最新鮮出廠的產品,而且回家後要趕緊放冰箱,及時喝掉。不要花大價錢買來,最後在自己家裡放過期,那麼好容易培養出來的保健菌在沒能暢通你的腸道之前,就死得差不多了,豈不可惜。
那些常溫保存的酸奶為何物
那些裝在方盒或六角形利樂包裝中,能夠在室溫下存放好幾個月的酸奶產品,實際上屬於「滅菌」酸奶。生產者把一些質量不錯的乳酸菌加在牛奶中,讓牛奶發酵變成了酸奶。但是,之後他們又把酸奶進行高溫加熱,把所有的乳酸菌都殺光了,然後在無菌條件下灌進了利樂包裝,然後趁熱封裝。這樣,裡面的菌死掉了,外面的菌進不去,所以即便在室溫下放幾個月,這些酸奶既不會變酸(會變酸說明有活乳酸菌),也不會腐敗(產生異味說明有雜菌)。
當然,這類產品還保持了酸奶的味道,酸味濃,甜味也濃,口味很吸引人。同時,它們不用冷藏,攜帶方便。無法指望它們幫你補充乳酸菌,但令人安慰的是,乳酸菌發酵產生的乳酸和大部分B族維生素還留在裡面,鈣和蛋白質也沒有變少。
活乳酸菌真能進腸道嗎
絕大多數酸奶產品中含有活乳酸菌,也就是製作酸奶時必須添加的「保加利亞乳桿菌」(L菌)和「嗜熱鏈球菌」(S菌)。但它們不屬於能進入腸道定植的品種,只能在穿過胃腸道並光榮犧牲的過程中,幫助我們起到一些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健康作用。當然,即便這些菌被胃酸殺死,它們的菌體碎片仍然能產生一些有益的免疫調節作用,發酵產生的乳酸本身也有利於吸收礦物質和改善腸道環境。所以,喝普通酸奶還是比不喝有利於腸道健康。
有少數酸奶產品中添加了「嗜酸乳桿菌」(A菌)或「雙歧桿菌」(B菌)。這兩類菌的確保健作用更強,而且能夠進入到人體大腸中生存,不過在通過胃腸道的時候,絕大多數乳酸菌都「壯烈犧牲」了,在上億甚至幾十億的菌中,只有極少數幸運的菌能被億萬同伴掩護,最終到達大腸當中,並棲息繁衍下去。
酸奶完全保留奶中鈣和蛋白
酸奶製作過程中是完全不加水的,只有奶和乳酸菌發酵劑,加上百分之幾的糖和百分之零點幾的增稠劑,奶中的蛋白質和鈣是原封不動地帶到酸奶中的。所以,不能喝牛奶的人,可以用酸奶來替代。蛋白質被乳酸菌變成凝凍之後,人體更容易消化吸收;鈣因為乳酸的存在,也更容易被人體利用。不管乳酸菌有沒有死亡,酸奶中的蛋白質和鈣都是能夠給人體營養作貢獻的。
有些酸奶沒有標註鈣含量,這對於一些需要選擇鈣含量的消費者就有些犯難了。其實,牛奶中的鈣是和酪蛋白膠體一起存在的,也就是說,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越高,乳鈣就越多。所以,酸奶產品沒有標註鈣含量,不等於其中沒有鈣,或者鈣含量低。由於我國營養標籤法規只要求標註能量(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這幾項,並未強制要求標註鈣含量這個項目,大部分企業都沒有標。一方面可能是嫌麻煩,另一方面產品標籤空間有限,標註多種微量營養素的含量有困難。
越甜的酸奶糖添加越多
酸奶的原料是牛奶,而牛奶中含有4%~5%的天然乳糖成分。乳糖甜度很低,而且其中一部分在酸奶發酵中變成了乳酸,所以發酵之後的酸奶,如果不加點糖來調和,就會酸得很難下咽。因此,至少要加6%~7%的糖,才能讓酸奶比較適口。乳糖和添加的糖都是碳水化合物,所以兩項加起來,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在10%~15%之間。
人們都知道酸奶有健康好處,但糖除了增加熱量、升高血糖之外並沒多大好處。所以,選擇酸奶的時候,可以細看標籤,在保證蛋白質含量夠高的前提下,優先選擇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一些的品種。一般來說,兒童型產品和果味型產品,糖的含量都會偏高一些。
糖尿病人和減肥者可以喝酸奶
多項研究證明,日常酸奶攝入量較多的人,在膳食熱量相同的前提下,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會明顯低一些。同時,即便是含糖的酸奶,餐後血糖反應也比米飯饅頭低,每次喝一小杯(100g)不會帶來血糖的劇烈波動。用它替代無糖餅乾之類當餐間零食,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現在市面上也有完全不加糖的酸奶品種,它們通常配了蜂蜜袋,人們可以自行決定到底要加多少。這樣就讓糖尿病人更加放心,而且也能降低酸奶的熱量。此外,市面上也有低脂酸奶,其風味口感略遜一籌,所以通常都會加入不少糖。所以,減肥者可以考慮,要麼全脂低糖,要麼低脂高糖,熱量相差並不大,但全脂品種飽腹感更強一些,所以不如選擇全脂低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