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骨法與疼痛有關的肌肉

2021-02-12 傳艾路上

十二主骨的形態和部位:

    1.頜骨,此骨在頭骨之前面下端,俗稱下巴,與頭骨銜接,其關節轉動極其靈敏。

 

    2.鎖骨,在胸廓之上端,與胸骨及肩胛骨相銜接,因其細長而彎曲如鎖形,故名鎖骨。

 

    3.肩胛骨,在胸廓後部之上方,左右各一,俗名飯匙骨,其形扁平三面有角,而角度不等,與鎖骨及上臂骨相結合,至前面而成肩胛窩,亦稱肩井。

 

    4.肘骨,此骨居大臂骨與小臂骨之間,即臂間結合之關節處。

 

    5.腕骨,又名手根骨,在臂骨與掌之中間,共有舟狀,半月狀,三角狀,豆狀,大小多稜裝,有頭有鉤狀等八骨組合而成。其形甚短,互相連合,不能單獨運動,一塊動,則其餘七塊必隨之轉動。

 

    6.手骨,此骨包括掌骨與指骨二部分,掌骨位於腕骨與指骨之中間,共五枚。指骨位於掌骨之前端。

 

    7.髀臼,此為骨之凹陷,關節連接處。髖骨之位置,居於骨盤之兩側,而以髀臼,即在髖骨之外側,俗名胯骨,其陷甚深,而成圓臼狀,即大腿骨上端之處。髀臼與大腿骨上端相結合,連綴以軟骨,而成為大腿關節.

 

    8.大腿骨,髖外側之下部,上端銜接於髀臼,下端連接於膝蓋骨及脛骨。

 

    9.膝蓋骨,在大腿骨之正中,即與其靠前面突出之圓形相銜接。膝蓋骨下面,則與脛骨相連屬,故時介於大腿骨及脛骨之中間。

 

    10.腓脛故,與脛骨並行,在上之一端,不直接與大腿骨及膝蓋骨,而靠與脛骨上端與大腿骨相連之外髁下側,而在下之一端,則突出與脛骨之外髁之下。

 

    11.附骨,亦稱足根骨,在脛骨與腓骨之下方,為根骨,舟狀骨,楔骨,骰子骨,等七塊小骨互相連綴接合而成,與大腿骨之下端各部相銜接,下面則接跗骨。

 

    12.足骨,此骨包括蹠骨,趾骨二部,通稱之為足骨。其後端連接與跗骨,前端為趾骨,共五枚。

    卸骨的手法:1,打手 2,攢手 3,拿手 4,捏手 5,揉手 6,彈手 7,擒手 8,推手

    卸法:

 

    1.卸顎法,顎分上下,下顎易卸。右手握雞心拳,從右耳根下,用攢手向上攢打,攢打之際,腕力一彈,下顎關節受攢打之振蕩,必脫臼落下。分左右卸及全卸。

 

    2. 卸肩法,此部有時可以捏法輔之,如卸其左肩,宜用左手,以拇指及中食二指,捏其肩前後之骨縫中,用力捏之,右手託其腋窩,其肩卸矣

 

    3. 卸肘法,肘屈之時,骨即外突;臂直之時,則其處有小陷窩。屈臂之時則用捏卸法,伸臂之時則用攢卸法。如敵與我對立屈臂之時,卸其左肘,用右手三指作捏狀,捏其肘節之兩側,拇指在外,中食二指居內,捏準骨縫用力向下拉之,左手握其小臂,向上一託,左肘卸矣。;敵對於我對立直臂時,卸其右肘,用右手握住其右腕或小臂,向前猛託,用左手之三指作捏狀,捏其肘節,拇指居內側肘彎之中央陷凹,中食二指按於肘節正面之骨縫中,用力捏之,右肘卸矣.

 

    4. 卸腕法,敵與我對立或側之,卸其左腕,右手捏住其腕,拇指在內側,中食二指在外側,捏其骨縫用力捏之,左手握住其小臂向下一壓左腕卸矣。

 

    5. 卸大腿法,如卸左腿,左手張開虎口,捏住左股上部,拇指捏住其內側,中食二指捏住外側,用力捏住,右手用虎爪拳,又名彈子拳,攢其大腿骨骱,使其骨骱脫臼或歪斜。

 

    6. 卸膝法,如卸右腿,左手擒拿其小腿,拽之使直,同時右手握雞心拳或彈子拳,就其膝蓋外側骨縫中,用力攢打,攢打之際暗用彈力

 

    7. 卸跗法,卸左腿則用左手用拿手拿住敵足背,右手捏敵跗骨,須於捏卸時,暗用錯勁,使其跗骨關節脫臼或歪斜

    卸骨之法乃是武林中一大絕技,究其手法,有捏、卸、推、操,等法。捏法即用拇指及中、食二指,捏握欲卸之關節,用手上之巧勁,使其骨骼脫臼,是為捏法。卸法則用掌、指、拳攢打骨縫與銜接之處,使關節骨髖膏脫臼,是為卸法。或由下向上推,或由外向內推,或斜推務使其脫臼之骨關節復位為上法。揉法即俗稱按摩。推拿之法,受傷者骨未斷,儀損傷肌肉、筋皮者,施以手法摩之、按之,使其活血散瘀,舒筋消腫,現將卸骨法中的主要卸法與上法介紹給大家。
 

    一、卸法
  

    (1)卸顎法  

    顎分上下,下顎易卸,被卸則言語、呼吸不便,雖痛不劇烈,然足以在瞬間制敵也。其法用右手握雞形拳,猛擊敵左耳根下向上攢打,腕力一彈,下顎受震而脫臼,亦可左右卸與全卸,左卸則反之,全卸用雙拳。  
 

    (2)卸肩法   、

    肩部為肩胛骨、鎖骨、肱骨銜接處,被卸則全臂失去活動能力,且痛劇烈,唯此關節構造巧妙,吻合密接,但機關愈巧,損壞為易,如對面站立,欲卸其左肩,宜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其肩頭前後之骨縫中,用右手託其腋窩,咯然一聲,其肩脫矣,卸右則反之。 
 

    (3)卸肘法 

    如敵與我對面站立屈肘時,卸其左肘,即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其肘兩側,拇指於外、食、中指在內,捏準骨縫,用力向下猛拉同時左手握其小臂向上一捉,即卸之。卸右側反之。
 

    (4)卸腕法  

    如對面側立,卸其左腕,即-用右手三指拇、食、中以下同,捏其腕,拇指在內,食中指在外,同時左手握其小臂向下一壓,咯然一聲即卻也。卸右則反之。
 

    (5)卸大腿法

    如卻左腿,用左手張虎口捏住其左股上部拇指在內,中食指於外,同時左手用虎爪拳,鑽擊其大礙內忻,使其脫臼。卸右則反之。  
 

    (6)卸膝法

    卸右膝,用左手擒拿其腳踝或小腿,務使其伸直,後用右手虎爪拳、用力於其膝蓋外側骨縫中猛鑽打即脫。卸左則反之。卸左側用左手擒拿其足背,用右乎捏卸其跗骨即脫。
  

    二、上法
 

    (1)上顎法

    上右顎,用左手中食二指伸入口內,撳在下面脫離之內,再用右手於外面相等處推按之,先拉後上,聽有咯然一聲,即復位也.左則相反.
    

    (2)上肩法

    上右肩時用左手捏其肩後,拇指於腋窩,其餘在後肩上,用拇指扣頂脫臼之骨上推,同時以右手握其腕或小臂,向上向內推,然後再抽外上方轉推,聽有咯然一聲,即復位。  
 

    (3)上肘法

    以拇指按於肘內:彎處,餘指置於肘下,用另手捉其腕,先向外拉,然後向上推託,咯然一聲即復原位.
    

    (4)上腕法 

    如上左腕,先用右手捉其腕,再用左手捉其肘,然後牽引,並向下一拉,再順手向上一送則復位。右側反之。
 

    (5)上大腿法

    上左腿,桐右手握住其膝、左手扶住其肩再用左膝抵住其臀,向內一送,即合攏。右側反之。 
 

    (6)上膝法

    上左膝,令傷者仰臥,用左手捏住其足,右手捏住其足踝,用力緩緩牽引,然後左手扶下按,右手端正向一送,但聞有聲,即復位。右側反之。  

    凡被卻骨,皆在關節,經絡上,如果被拿過重,即使復位也必青腫,非用藥洗,不能速愈,如被拿傷及內部者,必用內服藥治之,現介紹三方供參考。
 

    (一)壯筋續骨丹

    當歸、川斷、五加皮,破敵紙,菟絲子、黨參、劉寄奴各二兩,川芎、白芍、杜仲、桂枝、三七、黃芪、虎骨、木瓜各一兩,骨碎補.地鱉蟲各三兩,妙熟地四兩。
 

    以上十八味、曬乾共研細末,砂糖水調和製成細丸,每服四錢,用堆花燒酒送下。
 

    (二)消腫止血膏

    魯香、沒藥、血蠍、五倍子,五靈脂、田七各等份,加冰片少許。
 

    上藥共研細末,蜂蜜或雞蛋清調成糊狀、攤於紗布上,根據患處面積大小,進行包紮,二天換藥一次,本方屬外用範疇,適用於損傷初、中期,包括骨折、脫位,用於骨折後期寸加地鱉蟲,自然銅、骨碎補、川斷等接骨補肝腎藥、效果更佳。
 

    (三)舒筋活絡湯

    荊芥、防風、獨活,桔梗、祁艾、川椒各二錢、逢骨蘋、赤芍、一枝蒿各五錢,羌活一錢,以上十味,煎濃湯趁熱浸洗之,每日三次,專治被卸、被拿與其它跌打損傷,皮破者忌用。

一、頭頸部疼痛有關的肌肉(24塊)
1、頸部三塊特殊的肌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

2、背部和頸部的肌肉:枕下肌群(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頭夾肌——頸夾肌——頭半棘肌——多裂肌——迴旋肌。由淺層到深層排列:斜方肌——夾肌一一頭棘肌——迴旋肌——多裂肌。

3、下頜、面部和頭部肌肉:咬肌——翼狀肌(翼內肌、冀外肌)一一頰肌一一眼輪匝肌——顴肌——提上唇肌——喉肌(頸闊肌、二腹肌、下頜舌骨肌、頸長肌)——顳肌——額肌——枕肌。顳下頜關節(TMJ)由咬肌、翼狀肌、顳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引起的。
二、肩膀、上背部和上臂疼痛有關的肌肉(16塊)

1、斜角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後斜角肌。

2、肩胛骨懸肌:菱形肌——肩胛提肌——斜方肌。

3、肩袖肌群: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

4、上臂肌群:三角肌——大圓肌——背闊肌——喙肱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
三、肘、前臂和手痛有關的肌肉(16塊)

1、肘部肌肉——肱肌

2、手和指的伸肌: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尺側腕伸肌——肘肌——指伸肌——食指伸肌。

3、手和指的屈肌: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掌長肌(前二肌肉間)一旋圓肌——旋方肌——拇長屈肌。

4、手部的肌肉:拇對掌肌——拇內收肌——骨間肌。
四、胸部、腹部和生殖器痛有關的肌肉(13塊)

1、胸大肌——鎖骨下肌——胸小肌——前鋸肌——膈肌——肋間肌(肋間內肌、肋間外肌)——腹直肌——腹斜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一腰肌(髂肌、腰大肌)——骨盆肌肉(坐骨海面體肌、球海面體肌、恥尾肌、髂尾肌、尾骨肌)。
五、中背部、下背部和臀部有關的肌肉(13塊)

1、深層肌肉:半棘肌——多裂肌——迴旋肌——肋骨肌。

2、淺層肌肉:最長肌——髂肋肌——棘肌——後踞肌——腰方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六、臀部、大腿和膝部有關的肌肉(16塊)

1、闊肌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股直肌、股中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2、股內收肌群(恥骨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肉)。3、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膕肌——蹠肌。
七、小腿、踝部和足部痛有關的肌肉(21塊)

1、前側肌肉: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2、外側肌肉:腓骨長肌——腓骨短肌——3號腓骨肌。3、後側肌肉:腓腸肌——比目魚肌——脛骨後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4、足背肌肉:趾短伸肌——拇短伸肌——骨間肌。5、足底肌肉:拇展肌——小趾展肌——趾短屈肌——小趾短屈肌——拇短屈肌——拇收肌——足底方肌。
附:展肌—拇展肌、小趾展肌;短屈肌—拇短屈肌、趾短屈肌、小趾短屈肌;伸肌一趾短伸肌、趾短伸肌、骨間肌。肌肉排列:後——中——外 臀大肌——髂脛束——闊筋膜張肌——股直肌。
常見軟組織損傷傳導途徑1,腕關節尺側疼痛——肱骨內髁軟組織附著處——喙突周圍,肩胛骨背面軟組織附著處——頸胸椎旁軟組織附著處——腰骶後部,臀部軟組織附著處。
2,腕關鍵橈側疼痛——肱骨外髁軟組織附著處——肩胛骨背面岡下三角肌附著處——大腿根部內收肌群附著處——腰骶後部軟組織附著處。
3,足跟內側痛——踝後內側軟組織附著處——膝內側股骨內髁內收肌附著處——大腿根部內收肌群附著處——腰骶後部軟組織附著處。
4,足跟外側痛——踝後外側軟組織附著處——膝外側股骨外側髁軟組 織收肌附著處——臀旁側(髂翼外三肌)附著處——腰骶後部臀內側軟組織附著處。
5,足跟底痛——踝關節內外側及稞後軟組織附著處——腰臀部軟組織附著處——膝關節髕下脂肪墊附著處——腰臀根部軟組織附著處——腰臀大腿根部軟組織附著處。
6,足背,踝前痛,跗骨竇痛———髕下脂肪墊——股骨內外側髁軟組織附著處——臀旁側,大腿根部軟組織附著處——腰骶後部軟組織附著處。
7,——踝前內側軟組織附著處——股骨內側髁軟組織附著處——大腿根部軟組織附著處——腰臀部軟組織附著處 。
8,小足趾及足外側痛——踝前外側,跗骨竇軟組織附著處——膝關節外側股骨外側髁軟組織附著處——臀旁側髂翼外三肌附著處——腰骶後部軟組織附著處。
9,頭面部壓痛——項頸部軟組織附著處——腰臀部軟組織附著處——恥骨結節內收肌附著處,恥骨聯合上緣凌錐肌,恥骨肌——腹直肌附著處。
10,腰骶部軟組織疼痛———頸部軟組織附著處。
11,頸部疼痛——腰骶部軟組織附著處

相關焦點

  • 卸骨法、上骨法
    卸跗法,卸左腿則用左手用拿手拿住敵足背,右手捏敵跗骨,須於捏卸時,暗用錯勁,使其跗骨關節脫臼或歪斜     卸骨之法乃是武林中一大絕技,究其手法,有捏、卸、推、操,等法。捏法即用拇指及中、食二指,捏握欲卸之關節,用手上之巧勁,使其骨骼脫臼,是為捏法。卸法則用掌、指、拳攢打骨縫與銜接之處,使關節骨髖膏脫臼,是為卸法。
  • 卸骨法
    卸骨的手法:1,打手 2,攢手 3,拿手 4,捏手 5,揉手 6,彈手 7,擒手 8,推手    卸法:     1.卸顎法,顎分上下,下顎易卸。右手握雞心拳,從右耳根下,用攢手向上攢打,攢打之際,腕力一彈,下顎關節受攢打之振蕩,必脫臼落下。分左右卸及全卸。      2.
  • 學 武技功夫之絕技卸骨之秘術
    卸骨法歌訣 推揉捏卸法精奇,一捏一卸痛在地,扶臼捏骱出者易,攢打猝彈錯骨迭,左右逢源熟能巧,順手牽拿隨我意,出於左者隨之左,右者來時側身軀,脫臼迭骱骨歪倚,瞬時成擒把敵摧,活手正之斯為貴,方稱全能文武藝
  • 引發肩關節疼痛的肌肉
    肩關節是一個複雜的球窩關節,能做多軸性靈活運動, 其周圍肌肉多而薄弱,這些肌肉的損傷都會導致肩痛
  • 引發肩關節疼痛的肌肉!
    肩關節是一個複雜的球窩關節,能做多軸性靈活運動, 其周圍肌肉多而薄弱,這些肌肉的損傷都會導致肩痛。其周圍的肌肉主要有:岡上肌、三角肌、岡下肌、小圓肌、 肩胛提肌、肩胛下肌、胸大肌、肱三頭肌、背闊肌、大圓肌、 喙肱肌、上後鋸肌、前鋸肌、肱二頭肌、斜方肌等。
  • 骨頭疼痛,肌肉酸痛的穴位調理法
    回來之後感覺腿部的肌肉酸痛的要死。請問艾灸穴位可以緩解肌肉酸痛的問題嗎?,也是我們常見的身體疼痛問題之一,尤其是在劇烈運動之後更容易出現。找法,甚至於全身各種疼痛,無論外傷還是內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
  • 引發肩關節疼痛的肌肉總結
    肩關節是一個複雜的球窩關節,能做多軸性靈活運動, 其周圍肌肉多而薄弱,這些肌肉的損傷都會導致肩痛。
  • 總結:引發肩關節疼痛的肌肉
    肩關節是一個複雜的球窩關節,能做多軸性靈活運動, 其周圍肌肉多而薄弱,這些肌肉的損傷都會導致肩痛。
  • 運動後肌肉酸痛原理及緩解疼痛的方法
    任何骨骼肌在激烈運動後均可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尤其長距離跑後更易出現。長跑者可出現髖部、大腿部和小腿部前側伸肌和後側屈肌的疼痛,在肌肉遠端和肌腱連接處症狀更顯。在炎熱夏天進行極量運動後,除肌肉疼痛外,還可出現脫水、低鈣、低蛋白等症狀。這種肌肉酸痛的確切原因還未完全清楚。
  • 好睡 |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即 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
  • 項背疼痛、僵硬、沉重與受涼有關,6個動作幫您應對~
    秋日的最後一個節氣已經到來,氣溫「蹭蹭蹭」往下降。
  • 小腹肌肉疼痛是什麼原因 右側小腹肌肉疼痛是什麼原因
    小腹肌肉疼痛是什麼原因產後一個月產婦的腰還是酸疼就說明產婦在修養期間身體沒有恢復好,也有可能是產婦幹了重體力活所引起的腰酸,這個時候產婦就需要進行恢復才能讓腰部好起來,平時多按摩按摩腰部,不要再進行體力活,也有可能是產婦一直躺著睡姿不正確引起的腰酸疼,平時要有一個正確的睡姿。
  • 肌肉系列:和脊柱腰曲有關的肌肉
    對腰曲的影響收縮時減小腰椎前曲,由於力臂最大,對腰曲的作用效果最大(最重要的一塊前腹壁肌肉,沒有之一,你懂得),有啤酒肚的人腹直肌鬆弛,腰椎前突加劇,脊柱力量紊亂易導致腰背部疼痛。對腰曲的影響減弱腰椎前曲,由於力臂較腹直肌小,作用效果較弱,有啤酒肚的人肌鬆弛,腰椎前突加劇,脊柱力量紊亂易導致腰背部疼痛。
  • 臂後區疼痛的十塊肌肉
    當臂後區疼痛,要重點排查哪些肌肉呢?1.斜角肌三塊斜角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後斜角肌)夾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前部肌束和頸部側面之間。位於頸部兩側。斜角肌的扳機點會廣泛的引起胸部、上背部、肩部、手臂和手部等疼痛、麻木以及其他不適症狀。疼痛偶爾還會出現在頸後部。
  • 膝關節疼痛的10塊肌肉
    疼痛標識:膝部前側疼痛:股直肌、股內側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膝部前內側疼痛:股內側肌、股薄肌、股直肌、縫匠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膝部外側疼痛:股外側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膝部後側疼痛:腓腸肌、股二頭肌、膕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比目魚肌、蹠肌當病人主訴自己膝關節的疼痛部位時,應先根據疼痛標識初步判斷出受損的肌肉,然後通過對肌肉各種功能的詳細了解,以及詢問病人的生活習慣以及自己的特殊檢查來判斷受損的具體肌肉。
  • 後背肌肉疼痛怎麼回事?
    其實,很多人都曾經被後背疼痛的問題所困擾過,但是一般太嚴重的情況下,稍稍多活動一下又恢復正常了。但是要注意,如果後背疼痛變得持久且更加嚴重的話,就值得警惕了。後背疼痛究竟是怎麼回事,此類疾病究竟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腳趾下方疼痛四塊肌肉
    1.長屈肌 長屈肌是腳趾的長肌肉,與脛骨後肌並行於小腿後部主要肌肉(比目魚肌和腓腸肌)之下。其功能是與腳上的短屈肌一起活動,對保持身體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胸部疼痛十塊肌肉
    肌肉呈扁平長索狀或不規則似火焰形,單側出現的概率是雙側的兩倍,目多出現於右側。胸骨肌的扳機點引起的疼痛位於胸部中部,還有輕微的疼痛傳遞到整個胸部、肩前部、和上臂內側。6.肋間肌肋間肌是在肋朋間隙中細長的肌肉,可分為肋間內肌和肋間外肌。這兩組肌肉的纖維是相互垂直的。肋間肌的扳機點導致的疼痛除了在扳機點周圍,還會傳遞到身體的正面。
  • JUST GYM 丨肌肉疼痛的原因
    當很久沒進行運動,一旦運動過後的幾天,身體各處都出現疼痛現象。有些教練稱之為乳酸的累積,真相是否如此呢?第一份對運動後肌肉疼痛的研究在1902年發表,Priscilla Clarkson指出疼痛主要為肌肉的輕微撕裂,而發表引導了遲發性肌肉疼痛的理論。背後成因之前,不如先了解為何普遍大眾會認為乳酸是導致肌肉疼痛的原因吧。
  • 足跟疼痛六塊肌肉
    比目魚肌扳機點引起的疼痛主要被傳遞到足跟、小腿後部和踝後部,還會導致骶髂關節深處疼痛以及下背部肌肉痙攣。 展肌扳機點引起的疼痛主要位於足跟內側,或者稍稍往上至內踝。如果扳機點特別活躍,第一蹠骨可能會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