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臟中,脾是基礎,也是其他臟腑賴以存在的根本。心、肝、肺、腎,每一個臟腑的正常運行都需要脾來提供氣血支撐。
脾是營養的加工廠,將每日攝入的食物,運化成氣血,最終供身體各部位運轉。脾虛了,攝入運化不了,將使得飲食成為問題。氣血無從產生,也將使得臟腑失去滋養。
脾和肝又是相輔相成的,脾主運化,肝主排毒。肝如同身體內的化工廠,被脾運化過後的食物殘渣,需要肝參與排毒,將其中的有害物質清理出體內。脾虛,食物無法正常運化,肝的排毒壓力也陡增,故而肝臟也不會好。
民間常說肝脾不和,就是兩大系統無法協同作用。脾虛的人,肝也不會好,身體廢一半,還是客氣的說法,遇到的麻煩事其實一點不會少,有些人還會感到「命不久矣」。脾虛的人要儘早從身體發出的信號中察覺到一些蛛絲馬跡,並引起重視,積極調理。
脾虛的人集中有兩大表現,剛開始是脾虛的表現,發展到後來則表現為溼氣重。先來看看脾虛的表現,都有哪些。
肚子感到脹脹的,飯吃得很少,吃完還感到腹脹厲害,說明是脾氣虛。脾氣虛的人,還會有四肢倦怠,沒有力氣,不想說話或者說話聲音細弱,體態相對消瘦或者身體各處有浮腫跡象。
大便不成形,經常呈溏稀狀,有隱隱腹痛感,是脾陽虛的症狀表現。一般這樣的人,特別怕冷,不敢吹空調,不敢吃生冷食物,喜歡溫熱的氣候,排斥秋冬季。表現在女性身上,集中為白帶量多、顏色發白。
繼續發展到中氣下陷、脾不統血地步時,久瀉和出血則是更顯著的信號。所謂的久瀉,就是反覆發作,總不見好的腹瀉現象。出血則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大便中帶血、月經量過多、皮膚滲血等等。
脾虛之人,水液運化失常,散布於全身,繼而會生出溼氣。脾虛得不到調理,天長日久,溼氣越積越多,溼氣重的表現也將隨之而來。相比於脾虛,溼氣重更加折磨人。
溼邪散布於關節,關節酸痛、腫脹、抽筋,以至於行動不便。夏季雨水多,溼氣重的表現更為顯著,尤其是一些老人經常會關節疼痛,其根源就可能是關節內溼氣重了。在關節有不適時,要注意脾虛溼氣重的問題。
溼氣淤積於頭部,清陽難以宣發,將會有一種「頭重腳輕」感,時常感到暈乎乎的,有種神志不清感。有時候那種感覺也無法描述,就像是處於混沌狀態,好似感受不到自己還活著一般。凡是有這種感覺的人,主要原因都是溼氣重,要積極祛溼。
脾虛溼氣重的調理,一是吃,二是動。吃以健脾祛溼食材為主,比如荷葉、山藥、茯苓、紅薯、蘿蔔、洋蔥、海帶、黑木耳、竹筍等。動以慢運動為主,如遊泳、騎自行車、散步、瑜伽、太極拳、靜坐、金雞獨立、拍打肩膀等。
綜上所述,脾虛之人,身體是會接二連三發出警報的,而這些警報就藏於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症狀上,比如腹瀉、腹脹、吃不下飯等,多留點心眼即可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