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人就廢了一半!怪不得脾胃越補越虛!根源在此……

2021-02-07 愛邦健康訂閱號

脾虛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很多灸友在後臺表示想趕緊知道脾虛該怎麼調理!


對於脾的治法,有補脾、健脾、甚至還有醒脾等,三個詞語僅僅一字之差,到底有何不同?



很多補脾藥包裝上都會有一句「脾胃差者慎用」。這時候就有灸友疑惑,脾虛不就應該要補脾嗎?


其實,脾虛調理的一般治療思路應該是先健脾,再補脾。而且,健脾與補脾又有著很大區別!



在了解二者區別之前,我們先知道脾到底在身體內充當何種角色?


脾主運化,升清化濁,將吃下去的水谷飯菜,通過胃的腐蝕,脾的運化,才能變成精微。變成精微後,通過脾胃升清化濁的作用,將精微運送到全身。


簡單來說,脾相當於人體內的發動機,以食物作為燃料,將燃燒後的能量輸送全身。


脾氣是脾運轉的動力,就像是一個泵。脾胃運轉是過程,水谷得以化生精微、化生為氣血是脾氣推動的結果。


那我們的「健脾」和「補脾」就作用在這個機制的不同地方。



健脾,就是使脾強壯有力的一種方法,使脾運轉得更好的作用。


然而,想要推動脾胃運轉,必須得先清除「障礙物」。脾胃中的「障礙物」是:溼、痰、食滯


眾所周知,暴飲暴食會損傷脾胃,食物停滯在內不能運化,變為「食滯」。食滯會引起腹脹、吐酸水、噯氣,甚至嘔吐,且嘔吐物有一股酸腐味。



外感溼邪,使得脾更虛,脾虛不能運化水谷,水氣停留,則溼氣瀰漫,久則凝聚成痰,痰溼重,則出現不思飲食、胸悶、痰多、容易睏倦、舌體胖大、舌苔白膩。



清除痰、溼、食滯,使脾能健壯起來,就得化溼、祛痰、消滯,所以一般健脾之品都兼有這些功效。



上文提及「脾氣」,是脾運轉的動力。所以我們常常說補脾,其實就是要補脾氣


但是,要知道不論是食物還是藥物,吃進肚子裡的東西都必須通過脾運化後才能發揮作用,補脾藥也是如此。



所以補脾必須得建立在還沒有產生上面所說的痰、溼等病理產物時。單純以「脾氣虛」為主時,就可以通過補一點動力來推動脾胃。


飲食傷脾、外感溼邪傷脾、情志不暢肝鬱等導致的脾虛,要兼顧氣滯、食滯、痰溼中阻等,多用健脾的方法,先清除痰、溼、食滯等障礙物後,再用補脾的方法。


勞倦、年老體衰等導致的脾虛多為單純的脾氣虛,可用補法若是日久脾失運健,已經有了病理產物,就得先健脾。


但是結合實際生活,純虛的病人比較少,大多都是虛中有溼,所以對於脾虛,我們一般採取先健,後補脾的調理方法 。



①祛痰溼:痰溼與脾虛之間會相互「促進」。脾虛者或因不良飲食習慣最容易痰溼重,脾虛為本,痰溼為標。想要補虛,先清清體內的痰溼。




功效:方中茯苓、芡實可健脾化溼;薏苡仁、赤小豆可利尿祛溼;赤小豆、茯苓、芡實為平性,薏苡仁雖涼,但經炒制後,可去除其涼性,祛溼又不至於傷脾陽。可日常飲用。




方法:暴飲暴食、多吃甜食最容易吃傷脾胃,若當即有腹脹不消化等情況,可用保和丸。


保和丸的配方:炒山楂、炒神曲、炒麥芽、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


功效:山楂、麥芽可消食;神曲,擅長化酒食;萊菔子可消食導滯化痰,且化油通便。陳皮、半夏加茯苓可祛溼化痰。


註:對於小孩食滯引起的口臭、大便幹硬或黏膩等也適用。



如果單純的藥物,可能不容易發揮作用,因為病症發生在脾胃。中醫裡就有一種說「藥之不到,針之不及,必須灸之。」可見艾灸對於調理脾胃是很好的選擇。


艾灸取穴:脾俞、胃俞、大腸腧、小腸俞、中脘、水分、天樞、足三裡。(不會取穴?關注「愛邦健康訂閱號」公眾號,點擊菜單欄艾灸學堂→穴位查找,即可查找穴位!)





①食療:我們一般會在補脾的食物或藥物中加一點行氣的食膳。


如傳統美食桂花糕中,用香甜的糯米補脾虛,加上芳香醒脾的桂花來點綴,使得糯米不滯脾。我們也可以在日常膳食中加入陳皮。陳皮健脾行氣,可化食物中的滋膩。平時泡紅棗枸杞茶也可以加一點陳皮。





黨參15g,陳皮5g,瘦肉20g,粳米100g,煮粥300ml,溫服,可以每天喝一次,連續一周。




荷葉20g,麥冬5g,粳米100g,煮粥300ml,取荷葉麥冬,溫服,日一次,連續一周。




扁豆30g,薏仁20g,水300ml,煎汁200ml,當茶飲,日一劑,連續一周。




山楂20g,烏梅5g,麥芽10g,甘草5g,水300ml,煎汁200ml,當茶飲,日一劑,連續一周。


②艾灸補脾


上文已經提及艾灸對於脾胃疾病的適用性。


關於艾灸補脾,大家可以翻閱往期文章前往閱讀。


注意:若小兒脾胃不和,可以使用推拿手法。


如果您想及時收到更多最新資訊

簡單三步,置頂愛邦集團訂閱號吧~


註:文章由愛邦集團訂閱號綜合整理或原創,

信息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脾虛,人就廢了一半!怪不得脾胃越補越虛!根源在此
    很多補脾藥包裝上都會有一句「脾胃差者慎用」。這時候就有人疑惑,脾虛不就應該要補脾嗎?其實,脾虛調理的一般治療思路應該是先健脾,再補脾。而且,健脾與補脾又有著很大區別!健脾、補脾有何不同?在了解二者區別之前,我們先知道脾到底在身體內充當何種角色?脾主運化,升清化濁,將吃下去的水谷飯菜,通過胃的腐蝕,脾的運化,才能變成精微。
  • 同樣是補脾,這6大補脾方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的人是越補越虛
    脾在人體到底有什麼作用,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想著補脾脾為後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脾旺者,氣血亦旺;生機不絕,雖病可愈。若脾虛,不欲飲食,則「谷氣竭,命乃絕」。凡病:能食者,易愈;惡食者,難療。因此,補脾是臨證中十分重要、十分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 脾虛比腎虛危害更大,脾病了,人就廢一半!
    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就會極度疲勞,接著就昏睡過去;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就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脾有病,人就廢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功能狀態,腦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腎枯竭的背後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腎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腎還重要!
  • 真相:容易脾虛,3個調理小建議請收好
    脾虛時會使得運化失常,進而導致營養障礙,那引起脾虛的原因有哪些呢?有的人說,吃素會導致脾虛,是真的嗎?長期吃素會導致脾虛嗎?吃素是大部分家庭的養生保健理念,素食主義者易出現脾胃虛弱的情況如食慾下降、腹瀉、失眠健忘以及全身疲乏等。只有均衡且全面飲食才能為身體提供所需營養,然而素食主義者飲食中缺少肉類和蛋類等。
  • 給脾虛的人一個平補又調脾胃的好方子
    前言 脾虛不敢進補的人,教你一個老祖宗傳下來的平補又調脾胃的方子。脾虛的人,想要進補可太難了!身體常年有溼氣、沒胃口、冬天容易手腳冰涼、一著涼就容易拉肚子、總是覺得很疲倦……因為這些問題導致身體很虛,好不容易到了進補的時節,想補一補身體、五臟。
  • 冬天進補卻虛不受補?一補就上火?根源竟然是……
    ②脾陽虛的症狀:脾胃失於溫煦,運化無力,食物減退,腹脹,胃痛,四肢不溫,四肢浮腫,畏寒喜暖。脾氣是脾運轉的動力,就像是一個泵。脾胃運轉是過程,水谷得以化生精微、化生為氣血是脾氣推動的結果。脾虛的人,本來就沒有氣來推動脾胃的運轉,再來一堆難消化的食物,肯定無法吸收。
  • 脾胃虛弱的惡果:減肥方法不對,越減越肥️️️
    過勞引起的更多問題是「過勞肥」,就是越累越胖,越忙越肥,這是很多人的經驗。為什麼會如此?就是因為過勞傷的首先是脾,脾氣虛了,代謝能力下降,能量過多地存留在體內,人就變胖了。這種胖子肯定是脂肪多、肌肉少的。「十個胖子九個虛」,這裡的「虛」指的就是脾虛。對此,金元時期的名醫李東垣在他的《脾胃論》中早就清楚地提到了:「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
  • 脾一虛,人廢一半!脾虛溼氣重?教你調理方法,輕鬆補脾趕跑溼氣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腸胃,對脾臟會有點不熟悉,不過,近些年來,脾虛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對脾臟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脾虛,帶給人體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可能比腎虛還要可怕。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就是脾有病,人廢一半。
  • 脾不好,人就廢了一半了!調養脾虛,就在此刻!
    ,可是很多人對脾虛不以為然,往往覺得脾虛不能夠實際感受到,脾虛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其實,這種想法完全錯誤的。脾虛會導致很多疾病的入侵,同時影響人體的陽氣,陽氣決定人的壽命。所以,脾虛讓你的壽命縮短。其實脾虛可以從人的嘴巴和其他地方發現,只要好好看看這些地方,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虛。我們今天就一同看一下為什麼脾虛折壽?怎麼看脾虛?
  • 脾不好,人就廢一半,身體有什麼特徵,說明脾虛了,別再大意
    脾運化失調,養分無法及時運化,身體無法獲得營養支撐,人就虛弱易生病。經常有人說「脾有病,人就廢一半」,這種話並非空穴來風。對於每一個脾虛的人而言,臟腑功能會失調,影響到的不僅是食物消化,更有其他臟器的功能,比如說肝。中醫有種說法叫做「肝脾不和」,也就是肝脾相互打架。
  • 脾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人說脾虛人就廢一半?早調理早好
    為什麼說脾虛人就廢一半?在我們的認知中,都認為人體的動力源頭是心臟。其實,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是推動全身循環的第一動力,其次才是腎,再次就是肝。因此,心臟並不是生命的動力之源。沒有多少人了解的脾,才是人體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這就是中醫為什麼稱脾是人體後天之本的根本原因。
  • 人越虛越懶,越懶越虛?快來看看你是什麼虛了
    比虛更可怕的是,一體多虛,即身體同時出現多種虛的症狀,比如氣血兩虛,陰陽兩虛等,一般只有生病比較嚴重的人會出現多種虛的症狀。氣血雙虛: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大出血後、月經過多者等人群身上,兼顧了氣虛和血虛的表徵,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並補等補法。陰陽兩虛:冬天怕冷,夏天怕熱,能明顯感覺到身體變差了。
  • 人若脾虛,身廢一半!脾虛的人,會收到接二連三的警報,一看就知
    脾虛的人,肝也不會好,身體廢一半,還是客氣的說法,遇到的麻煩事其實一點不會少,有些人還會感到「命不久矣」。脾虛的人要儘早從身體發出的信號中察覺到一些蛛絲馬跡,並引起重視,積極調理。脾虛的人集中有兩大表現,剛開始是脾虛的表現,發展到後來則表現為溼氣重。先來看看脾虛的表現,都有哪些。
  • 為什麼你吃素會越吃越虛?
    為什麼越吃越虛呢?原因是吃出虛寒(寒溼)體質了!其實,如果不是合情合理合法地吃素,是很容易越吃越虛的,吃素不是單純的一碗粥,一碗蔬菜就是吃素。如果是這樣理解,那你就大錯特錯了!5、多吃板慄、大棗、桂圓、麵食、山藥、枸杞子等食物偏於陽氣多的食物,有的人虛不受補,一吃就上火怎麼辦呢?找當地中醫調理一下脾胃就好了。6、吃飯吃六成飽不要給腸胃增加負擔,否則傷氣,就會產生寒溼。
  • 痰溼的人容易胖,根源在脾虛!
    你是不是跟不少胖人一樣,每天吃的也不多,起居作息都很正常,但是體重還是蹭蹭蹭的往上漲?看著每天都在膨脹的遊泳圈和大肚子,十分苦惱。前段時間認識了一位中醫,她指出了胖人最大的問題。胖,不是因為吃的太多,而是因為脾胃運化太差,穩穩的痰溼體質。中醫認為,痰溼體質,體內「溼重」,先要去溼,減肥才能有效。肥胖:大多數表現為大腹便便,是因為脾胃運輸轉化功能相對不足,導致體內水液無法正常分布疏散而造成痰溼。貪睡:痰溼者血液濃稠度較高,大腦缺氧,腦部供血不足,因而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下降。尤其脾虛者早上反而容易想睡覺。
  • 「虛不受補」該怎麼辦?
    有的到醫院找中醫望聞問切後,量體進補;有的選擇各種膏方進補……但有些人卻越補越「虛」,出現腹脹、腹痛、上火、噁心等症狀,即中醫所說的「虛不受補」。那麼,虛不受補,該怎麼辦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胃氣指脾胃之氣,是後天生化的源泉。不僅食物,藥物也要經過脾胃功能的運化,才能夠輸布全身,發揮其療效。同時,脾胃不適影響藥物的消化吸收,而某些藥物也會增加脾胃負擔,甚至損害脾胃功能,加重其病變。因此,在冬補時,應慎重選用藥材、食材,併兼顧脾胃的功能,保護胃氣。
  • 無論男女,脾虛色斑多?不想與脾虛為伍,4習慣,戒越快脾越好
    不想與脾虛為伍,這4個習慣儘快戒掉:習慣1:飲食不合理對於絕大多數脾虛的人來說,均與飲食習慣有關,這類人大多喜歡吃高油膩、高熱量、辛辣刺激的食物。此類食物經常吃,會刺激到脾胃,導致脾胃虛弱,不利於身體健康。
  • 脾虛,人就廢了一半?什麼是脾虛,脾虛該如何調理,醫生告訴你
    其實從中醫上來講,脾才是維持人體活動的根本,大家都知道一句古話「能吃是福」,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人需要進食食物來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而脾,則是從食物進入人體開始,直到排洩出去後整個過程的中心環節。所以我們也會常說,脾虛,人就廢了一半。接下來我們就重點了解一下脾虛,以及如何調理。什麼是脾虛?
  • 脾受損,人就廢了一半!臉上的脾虛表現,一眼就能看出,要補脾了
    身體健康的運作,跟體內的五臟六腑有很大的關係,比較常見的就是腸胃以及肝腎,當他們出現問題,也容易被發現,而有一個部位卻容易被忽略,就是脾臟,一般來說它是不容易出問題,但是一出問題,身體就毀了一半,影響還是比較大。
  • 脾虛的危害不容小覷,實在的健脾土方法,調節脾胃,脾會更強壯
    思慮、飲食無度、寒氣侵體、熬夜等行為,會造成脾氣虛損,引起脾虛。脾一旦虛了,人體的運化功能會下降,體內的水溼運化不出去,體內的溼氣會變重。脾氣虛弱,氣血無法很好的生化,人的精神會變差,衰老速度會變快。脾虛還容易引發肥胖、貧血等問題,對健康會造成一定的威脅。一個人是否脾虛,看他的外在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