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許諾
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演唱者叫卡倫·卡朋特33歲時死於厭食症——厭食症並發心臟衰竭。
厭食症在演員、模特這些群體中非常普遍,除此,現在的人為了追求身材,越來越多的人因減肥出現厭食症。
厭食症的起因就是他們強烈的怕胖,害怕體重的增加,於是他們就嚴格地限制進食,導致了體重明顯的下降,體重的下降會導致營養不良,就會產生全身各個系統的軀體併發症,會累及到的器官:常見的是心臟、肝臟、腎臟,其次是大腦、血液系統、骨骼系統,幾乎全身每一個系統都會受累。
對成年人來說體重指數低於17.5是營養不良,一般人體重指數應該在18.5以上。
厭食症的高發人群,一是青少年,二是年輕女性。
初、高中生中也出現很多厭食症人,13-20歲的年輕女性多發,男女比例是1:11,女性多見,終身患病率0.6%。
厭食症的死亡率非常高,它是所有精神障礙、心理障礙中,死亡最高的疾病,死亡率超過抑鬱症、精神分裂症。
病人死亡的原因,一是由於極度營養不良導致多器官衰竭致死,通俗的說是餓死的;二是他們有抑鬱,長期的厭食之後出現抑鬱,抑鬱自殺也是死亡原因。
近年來,國內厭食症患者的發病率在逐年增加。
雖然沒有嚴格的流行病學數據,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最近一個信息統計數據顯示,2001-05年、06-10年、11-15年三個時間段中,2011-15年門診新增的、入院的厭食症患者數量,是2001-05年數量的3-4倍,這個臨床數據間接地反映厭食症在逐年增加。
為什麼難治,我總結了有以下幾個原因:
厭食症通常是由父母帶來治療的,他們不認為自己有問題,認為自己很健康、精力還是很充沛,所以他們會拒絕治療,否認疾病,否認危險性。
事實上,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於,父母越要讓他們吃飯,他們就越覺得父母是在控制他們,青少年要反抗。越讓他吃飯越不吃,這裡面有對抗性;
另外是你表面上看到他們在對抗,但是他們潛意識裡也常是用不吃飯攻擊父母。
你想,一個人要把自己餓死,最著急的最痛苦的是誰?一定是他們的父母,所以這個當中有被動攻擊的成份。
現在還沒有哪一個藥物,是對厭食症治療有特殊療效的——吃了這個藥病人就可以開始願意吃飯了,體重增加了,心理問題解決了。
沒有這樣的特效藥物,因此厭食症就比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都要難治。
厭食症是近十幾年才受關注的病,不像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已經積累了很多的臨床經驗,50年代就有了有效治療的藥物。我們對厭食症的了解還不夠全面、深入,經常是經驗性地在用一些藥物——治療經驗的不足也導致這個病病程比較長。
心理治療在國內發展的時間不長,經驗不是特別的豐富。
在見到厭食症病人時,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曾經在治療的過程當中體驗過憤怒、挫敗感、無助感,這種反移情會使得治療經驗不足的醫生、治療師拒絕推諉病人,影響治療過程和療效。
首先,要激發和維持患者的治療動機。
第二,要讓患者恢復正常的進食,通過進食來恢復患者的體重,以此逆轉他們的營養不良,這樣軀體併發症才有可能逆轉。
第三,營養不良改善後還需要心理治療,整個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性治療,原因是多因素的,治療也要多方面的。
患者有軀體併發症,要進行對症處理;
患者的心理問題,比如說病人有嚴重的抑鬱、焦慮、失眠,精神科會用相應的藥物對症處理。
在厭食症的心理治療中,有一個公認的循證治療就是家庭治療,尤其是對年齡小於18歲的、病程短於12個月的青少年厭食症,家庭治療是目前循證證據最強的治療。
對少數患者要採取強制性治療,比如患者已經生命都出現危險,他還不認為自己有問題,這時父母可以採取強制性治療;或者患者想要自殺了、覺得沒有希望了,那這些都是他的認知歪曲,因為厭食症是可以治療的,有50%的治癒率。
家屬可能因為這個病難治而很絕望,我們要給病人、家庭傳遞希望,這個病是可以治療的。
- The End -
新 浪 微 博: psy心心點燈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開 始 你 的 心 亮 旅 途
▼
業務專線:0351-5639399
心心客服:0351-2941668
心理諮詢熱線:0351-7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