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鍊度第二講:《救苦經》是道教鍊度高功內煉的根本經典,深明經旨自然曲赦無停

2021-02-28 隨方設教

有人受某教因果和業障的說法,認為生前功德不夠或者業障不清,不供養香華等東西是不能被超度。或者說死魂多有罪障豈容盡生天呢?道教的超度,是沒有差別的。縱然生前尊卑雖則殊途,歿後命分俱無差別。既開太上濟拔之門,當體太上慈悲之心,但盡我一誠度之生天,又怎能人人沾恩而減罪,魂魂脫苦而超生。但是未能升沉的魂魄,預生天而得道,必須倚仗太上之經教,高功之內煉,非齋主之功德,香華之供養。當然,道教並非不注重功德。因功德分為內功、外功、陽德、陰德,相比之下更注重內功和陰德的修持。罪魂生天時需要請三元校赦。三元校赦,則需要依據齋主功德而為正薦罪魂賜福赦罪,逍遙不夜之天,升登快樂之境。《太上黃籙齋儀》曰:或有事主忘軀,報君盡節,死於陣敵,不顧身全。或經販求財,死於貪利。或求名徇祿,歿於求榮。或稟性頑兇,行心險詐,恩不及物,惠不及人,僻差居懷,褊躁成性,偶有疾苦,無人供承,一旦嬰痾,遂至困劇。或饑寒逼迫,內外侵傷,殍死路歧,無人收拾。或豬拖狗拽,或鼠吃蟲餐,生困路途,死填溝壑。或風吹日曬,或雨洗霜侵,莫睹肌膚,空殘骸骨。或手足不具,或頭腳都無,零落屍形,甚可悲念。

大道面前,一切眾生皆可仗太上之慈光,徑赴升遷之勝會。也就是說,道教的超度並非是依據生人功德,也絕非憑藉亡者罪障而選擇性的超度,而是上帝垂光,曲赦無停,北都刊錄,南極紀名,邪不幹正,守一回嬰,三塗罷對,萬福來膺。靈源澄湛,而五炁朝元。神室虛玄,而三花凝混。此皆元始慈悲之大造,實由天尊護度之深恩。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說:我在道教做法事也不見得每次都能被超度生天?說句不客氣的話,豈非人人都是內煉之臣,個個具有太上之法。照本宣科者眾,誘道害眾者盛。有人冠以因果,有人說於業障,有人說以誠心。因果、業障、誠心,在道教齋醮中的功用其實並不大,道教超度多以高功之內煉以及太上之經教,非惟供養和誠心。故而,道教認為,要實濟鬼神須行內煉法。《鐵罐施食》指出:太極親傳須自煉,自煉功夫人不見。採得坎離結嬰兒,相配龍虎生雷電。度幽魂,煉宗眷,慢上重樓十二院。泥丸宮內會群仙,逍遙俱赴蟠桃宴。內養精神,外守戒行,一遇行持,自然感應。張宇初天師在《道門十規》也指出,專修科儀也要明白性命根基。道教的齋醮科儀中包含性命修煉,只有修煉性命才能達到濟幽度顯的目的。

行攝召的高功法師,需運元始之真光,照徹地府的層層黑暗,將地府的罪魂攝來。要用元始真光,就要全憑自己運元神內煉,即高功師要存神運元始真光,這樣罪魂才能乘真光出來,罪魂也就被攝召到壇場。長生久視之道,在乎煉炁養神。然煉養之功,本乎一心,心能勤修,學仙何患乎不得?世人皆稱《救苦經》,實為大洞之密旨,上道之秘言。在祭煉幽冥法會中,太乙救苦天尊,設大慈悲為諸眾生滅除一切罪障,救拔沉淪越世表,出三界輪迴之難,是為真救苦。靈寶大法,有受煉更生之道,外則置設水火,內則交媾坎離,九炁以生其神,五芽以寓其炁,合三光而明景,周十轉以回靈,亦各依其本法而然耳。然必以妙無真陽之炁,以具無質之質,以全真中之真,成此聖胎法身,蛻然神化,超出於二炁五行之外,不生不滅之表者,實由夫即身之妙也。苟達即身之妙,則自然成真矣,在得魚而後忘筌可也。況道者神之主,神者炁之主,炁者形之主。故鍊形合炁,煉炁合神,煉神合虛,則唯道為神,形同太虛矣。太乙救苦天尊,並非獨度幽魂苦爽,而是救度天下生靈。道教的救苦,旨在打開方便之門,使人人體道,鹹離迷途,湛壺天之朗徹,悟真性之無為,然後服天炁、盜虛無、結聖胎、通神明,使形與神妙,白日飛升,是謂大丈夫。太乙救苦天尊,分光三界十方獨見幽冥地獄常處空洞黑暗,悲號徹天,求出無期。大慈救苦真人祈求太乙救苦天尊下降救拔,超度往生朱陵火府鍊度。罪魂更生為人後,大惠真人見罪魂並非歷劫修行而升登仙宮,不能久立於天宮,祈求太乙救苦天尊垂度救度之法。

太乙救苦天尊,為大慈大惠真人說修真功夫次第。大惠真人為救度罪魂,廣設方便,降世說法。太乙救苦天尊為大慈大惠真人說傳授的功夫次第:一屏世務,二煉身心,三止妄緣,四明真性,五守中黃,六調真息,七返丹砂,八識胎養,九還金液,十轉回靈。百神混合,出為真人。太乙救苦天尊還指出,此功夫次第為神仙下手之妙。若能依法修持,必獲度世,升入金門,萬炁齊仙,與天共永。道教鍊度的高功都必須先深潛靜定煉陽神,然後密運至誠祭煉陰鬼,當合二者通為一片,微倒意念則精神自歸源。

要想如此,首先必須靜坐存想。行持鍊度莫要只存想作用外事,當知天地萬化盡備在我身中。世人惑於形象,泥於高遠,說太乙救苦天尊必在九霄之上東極宮中,殊不知太乙救苦天尊皆在自身。《太極祭煉內法》曰:吸天門炁、三清祖炁、十方生炁、東方青炁、西方白炁及想金光百千萬道降注兆身之類。至如遽然存想太乙天尊、朱陵火府、天河東井者,皆外事也。有取合炁者,如噓出肝炁,存想與東方青炁來相接,吸之仍噓出者,謂取天地至靈之炁,合自己至靈之炁。凡此之類,皆謂之合炁,以內炁而合外炁,是亦外事。《救苦經》是道教內煉的主要經典之一,其在超度中內煉的相關理論尚德會在經文註解部分分享。關於道教鍊度的基礎知識比較多,本公眾號利用四講將與《救苦經》相關的基礎簡要分析,僅供大眾參考。歡迎繼續關注。溫馨提示:本文涉及修行功法,請在師父指導下完成,切莫盲修瞎煉。本文系尚德原創稿件,僅代表作者觀點,圖源網絡,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如果您覺得有用,歡迎點在看、轉發。如有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焦點

  • 《淺談道教如何講經》——樓嘉詠道長
    一、如何把自已煉成一名講經大師1、要學好古代漢語道教的經典是以古漢語的方式傳承的。要通讀道教經典,學好古代漢語對於正確理解經文字面上的意思和句讀有著重要指導作用。4、要持誦經典要成為一名洞明經典,如法而說的講經大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這需要長時間焚修經典才能做到。
  • 論道教燈儀的形成與文化功用
    長夜地獄,苦魂滯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脫。」1宋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八曰:「夫就齋入靜,燈燭居先,朗耀八門,光輝九夜,續明之功既舉,長更之福可修。」「燃燈威儀,功德至重,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並見光明。侍燈之官,勤為用意,每令燈光,竟夕明真。」2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二亦說:「大抵燒香燃燈為齋功之首,其餘事可增減,卻所不論,唯法天象地,於燈燭宜從厚也。」
  • 道教的生神上帝和神霄九宸上帝是指哪幾位尊神?掌管人間什麼禍福
    這些天的名號看著很生僻,但是在廣泛存在於道教經典。元始九天是怎麼回事呢?說元始九天,就必須要說《度人經》和《生神章》。熟悉《度人經》和《生神章》等經典的道友想必也深諳此理。罪魂經九煉之後表裡生化,還復人形。若不經九煉生屍,則形體不具,罪垢纏身。道教鍊度中通常是九煉亡魂,生屍返神。
  • 《玉皇心印妙經》十六講: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 ,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無上玉皇心印妙經》十六講,我們學習「誦持萬遍,妙理自明」,此句詳論得丹之理,義理至明。《心印經》理玄詞妙,可得其意於言外。若粗率讀過,其理難明。故而說「誦持萬遍,其理自明」。本講是《心印經》最後一講,主要闡述誦持經典對修道的重要性。這句話經文,不僅適合於《心印經》,其他經典也是同樣的原理。
  • 「苦魂滯魄,乘光解脫」,話說幽燭破暗的道教燈儀
    長夜地獄,苦魂滯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脫。」宋代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八曰:「夫就齋入靜,燈燭居先,朗耀八門,光輝九夜,續明之功既舉,長更之福可修」、「燃燈威儀,功德至重,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並見光明。侍燈之官,勤為用意,每令燈光,竟夕明真」。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二亦說:「大抵燒香燃燈為齋功之首,其餘事可增減,卻所不論,唯法天象地,於燈燭宜從厚也。」
  • 道教所說的「超度」是什麼意思?這幾點要記住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記載:「諸鬼神久處幽陰,形體饑渴,想念世間飲食,無頃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濟其饑渴」。煉者,「以精神開其幽暗也」,即行法者通過自身之真水與真火交煉亡魂之形與神,使其形完質淨。王玄真《丹陽祭煉內旨序》曰:「夫祭煉者,祭,所以祭鬼神;煉,所以煉自己也。苟不煉己,則鬼神不能升度。」度者,超度亡魂,使之往生仙界。
  • 道教中的「酆都大帝和甶孑大帝」是指哪兩位尊神?道教科儀破地獄
    破地獄是道教裡是一種基本的科儀法事。地獄是陰府沉淪滯留之處,所以據道家所言,生前有作孽者,死後必淪入地獄。而破地獄就是用來「齋醮建功」,即以神光法力來破彼岸之幽暗,使亡者猛然醒悟,放下執迷,從而超拔仙界,不再受地獄之苦。在道教的幽冥世界中,存在很多大道神祇在地獄中飛身救苦,如鍊度九天尊、十方靈寶天尊等。
  • 持誦道教《北鬥經》的諸多功德利益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精邪之厄,在道教經典出現也比較普遍。《三官寶號經》、《度人經》、《真武經》、《東嶽經》、《玉樞寶經》等基本所有的道教經典都有化解辦法。
  • 持誦道教北鬥經需凝神叩齒端坐調息,閉目靜思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若經山闢邪威神大祝,當搥天磬。若存思念道,致真招靈,當鳴天鼓。值得一提的是,法官凡入寺剎,不得登殿稽首低頭叩齒及入穴窟幽墓之中。犯者,大魔書惡。誦持道教經典時,常與法器、樂器相合,配以叩齒,自然生津,注灌重樓,何來饑渴和鬼祟妖精為害?比如:誦持《黃庭經》需先叩齒二十四通上告玉宸道君,後叩齒十二通上啟扶桑大帝、暘穀神王。
  • 道教神仙 太乙救苦天尊
    在天界為東方長樂世界的太乙福神,在人間是救苦度厄的大慈仁者,在地獄是薦拔亡魂的日耀帝君,又化身為十方靈寶救苦天尊,在十方世界救苦救難,普度世人。此聖最尊最貴,最聖最靈。 太乙救苦天尊有「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號,簡稱救苦天尊。農曆十一月十一日是天尊誕辰,他於每月的三、九日降臨人間,普救眾生。凡人們在危急之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太乙救苦天尊」,天尊即隨聲赴感,前往解救。
  • 郭世文:中國道教協會第十屆玄門講經「一子學道,則九祖生天」
    百年之後,免受業報輪轉之苦,往生東華長樂淨土。我跟奶奶說今年我們要講的經是《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奶奶問這部經講的是什麼?我跟她說:「按照我們道教祖師的話,這部經講的就是[一子學道,則九祖生天]的道理和方法。」奶奶說這句話從小就聽老輩子的人這樣講。這句話裡有「道」啊!
  • 青城山道教音樂
    青城山道觀中常用的有《步虛》、《回向贊》、《救苦贊》等韻曲。南韻極富四川地方音樂特色,以細膩含蓄見長。此外,有一些短小的鑼鼓牌子如《單槌》、《飛梆子》、《溜子》等,通常用於高功擔任的念白部分中作為斷句音樂,以渲染一種特殊的氣氛。鑼鼓曲牌總共100餘支。
  • 郭世文:道教功課經的《中堂贊》與《報恩寶誥》
    道教《四品真經》在進入主題之前,首先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日常依教奉行,修持必誦之經典——《四品真經》,一般稱為《功課經》。這首經韻在早晚壇功課經中均有使用,只是韻詞不同而已。贊,自然是指讚頌。那麼此處的「中堂」又是何意呢?「中堂」之說起於北宋,一說起於晚唐。唐、宋置政事堂於中書省內,為宰相處理政務之處。中堂一詞,因宰相在中書省內辦公而得名,而後亦稱宰相為「中堂」。明、清二朝的大學士也一直沿用此稱。
  • 北京白雲觀救苦殿太乙救苦天尊,中國的天醫神醫道教老律堂七真
    北京白雲觀救苦殿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簡稱太乙天尊或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又稱青玄大帝、青華大帝、尋聲救苦天尊等,太乙天尊是自然天神,所以沒有生日,而是在"八月初八"人間初次降現。經中有稱之為:"玉清應化身"即是雲其乃玉清元始天尊以九陽之精秘密所化的應化身。道教中治理統治地獄另還有紫微大帝在幽冥化身的北陰酆都大帝,而太乙救苦天尊主救度。藥王天醫大聖開元普度天尊,孫思邈學識淵博,通曉當時的百家之學,因連年戰亂,孫思邈隱居在終南山,即現在的陝西耀縣藥王山修煉學道,行醫救人。
  • 吾今說法度存亡 | 解讀道教的超度亡靈妙法——鐵罐施食、放焰口
    除了施捨食物,以解除餓鬼的飢虛之外,最重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授戒、鍊度,令其具足正見,不再造罪受苦,以祈早日脫離苦趣,成就法緣。放焰口的福報是巨大的,即使少許功德,即可令多劫祖先、父母、親眷得到飲食之樂。每次施食救拔無量餓鬼,可培植無量慈悲心,其功德,等無有異。施食的人,蒙受護法善神的保佑,就連天人鬼神都會主動擁護。
  • 道教《淨心神咒》 | 除雜念,明心智,淨靈臺
    《淨心神咒》太上臺星,應變無停三魂永久,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語釋:太上者即為太上老君,在此為大道之尊神,居上清境,名道德天尊,為道教三寶之師寶。三臺者即三臺星君。唐杜牧有詩云:「三臺星裡拜文星」。應變無停是指大道(太上)無處不在,易處於運動中的狀態,變者變化也。《清靜經》云:「大道無情運行日月」是也。
  • 道派之道教經籙派
    道教經籙派是「五鬥米道」進一步的發展,是中國道教以經錄授受的 始,其流派為唐代道教大宗。道教中以經錄相授,始於東晉哀帝時楊羲(公元 330—387 年)、 許謐(公元 305—376 年),《雲笈七箋·經教相承部》唐李渤《真 系》說:「今道門以經錄授受,所自來遠矣。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慈航真人)的聖誕。觀音菩薩和慈航真人的信仰相似度極高,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圈子都在宣傳觀音信仰。
  • 道教集大成的手訣,什麼是手訣?(建議收藏)
    《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九有云:「凡行步、問病、治邪、入廟、渡江、入山、書符並須掐訣目」。道教著名研究學者劉仲宇說:「訣,是從古代的氣禁之術中繼承下來的。道教在發展中依據自己的神譜和法術理論,作了增益、改進,形成龐大的手訣系統」。手訣的基本成份是「訣文」(即所謂的訣目)。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