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愛不釋手的《山海經》是誰寫的?是人、是神還是外星人?

2021-01-10 財經點點懂

魯迅愛不釋手的《山海經》是誰寫的?是人、是神還是外星人?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山海經》

如果問我,最喜歡的「古代神書」是哪一本,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山海經》。

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說,他最愛的寶書是《山海經》:但那是我最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賈平凹在創作《老生》時,反覆翻看《山海經》,他說:「如果你讀進去,它就特別有意思,你詳細分析每一個字的時候,就發現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文化的源頭,都在《山海經》裡。」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約31000字。其中《山經》五卷、《海外經》四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五卷,其中記載了一百多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以及諸多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信息。

對於擾攘喧囂的現代社會,《山海經》的世界仿佛一片淨土。透過那些詭異文字和繪畫,我們依稀可以想像那些或已絕跡的遠古生命,了解我們祖先幾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神、鳥、獸的無窮奧妙。

讀《山海經》的第一層收穫,是學了很多生字,更理解了一些文字的來由。

比如說「虹」這個字,以前我有過疑問,為什麼彩虹的「虹」字,是「蟲」字邊的呢?在《山海經》裡面,我找到了答案。「虹」的古字,字形像是一個雙頭的動物,古人認為「虹」是一條雙首大口吸水的長蟲,橫跨於山水之上。這便是古人對彩虹這種現象的理解,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呢?

《山海經》中介紹的各種山水、動物、植物、寶物,有很多的生僻字,讀起來非常吃力且難以理解。不過讀過之後,對於再讀先秦時期的其他作品會非常有幫助。舉些小例子,「鱣鮪發發,葭菼揭揭」(《詩經·衛風·碩人》)、「溱與洧,方渙渙兮」(《詩經·鄭風·溱洧》),以前我總也記不住的奇怪字眼兒,讀過《山海經》中介紹的鱣魚和鮪魚,溱水與洧水,現在終於能理解了。

第二層收穫,是讀到了很多有趣的神話故事。

這其中有我們都很熟悉的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倉頡造字,大禹治水等等,也有一些不那麼熟悉的故事。

比如四方及四季的神祇。東方青帝太昊伏羲,佐神句芒,掌管春天;南方赤帝神農,佐神祝融,掌管夏天;西方白帝少昊,佐神蓐收,掌管秋天;北方黑帝顓頊,佐神玄冥(一說禹疆),掌管冬天。

比如西王母。與通常印象中的王母娘娘不同,《山海經》中西王母的形象是:「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這是對西王母的最初記載,形貌與人很像,但長著豹一樣的尾巴和老虎一樣的牙齒,而且喜好嘯叫,蓬鬆的頭髮上戴著玉繩,西王母為半人半獸形象,由混沌道氣中西華至妙之氣集結成形。它既是司災厲刑罰的天神,又是玉山與崑崙山的山神,三青鳥和三足烏是它的使者。

再如巫山神女。《山海經》中記載的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姑媱山,其地與巫山相同。

這便是巫山神女的原型,她是赤帝之女或謂天帝之女,死後變成了草,它的葉子互相重疊,它的花朵是黃色的,它的果實像菟丘的果實,吃了它便被人所喜愛。

原本就是這棵吃了可以為人所喜愛的草,成為了楚國宋玉《高唐賦》中向楚懷王傾訴愛情的瑤姬,成為了巫山神女這個美豔絕倫的化身:「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第三層收穫,是加深了對一些古典文化的理解。

比如說,風。我們都知道《詩經》分為《風》、《雅》、《頌》。「風」,是什麼呢?關於「風」,歷來有多種解釋。最早就是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太子長琴,始作樂風」。太子長琴是祝融的兒子,居住在榣山上,喜愛創作樂曲,成為後世音樂的先驅。風者,曲也。上古時期,《大荒西經》中記載的巴蜀地區,就已經將民歌稱之為「風」。

再比如,關於玉的文化。《山海經》記載的物產中,有非常多的玉石的種類,如瑾、瑜、瑤玉、碧玉、璇玉、白玉、玄玉、玉榮、琈玉……《西次三經》中記載,峚山產玉膏,「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天地鬼神來服食享用,君子佩戴它來避免災殃。《山海經》中的玉石,多是用於祭祀神靈,《周禮》中也有「以蒼璧禮天」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玉文化由來已久。玉,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觀念習俗,影響著歷代王朝的儀典制度,也影響著一大批的文學著作,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四層收穫,則是感受到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

《山經》中的各種動物、植物,《海經》中的各種人物、邦國,實在讓人讚嘆稱奇。

青丘之山的九尾狐,西王母座下的三青鳥,興雲布雨的神龍,百鳥之王的鳳凰;赤水岸邊生長著三珠樹,外形與普通的柏樹相似,葉子都是珍珠,外觀華美脫俗,所以後世把豪傑才俊比作三珠樹,如對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稱美;

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山上棲息著一種形如牛的獨角獸,名夔,是雷澤之神;非遺是涸水之精,之後古人常常將它的形象畫在墓室牆壁或棺槨上,以達到保持墓室乾燥、保護墓主的目的;天神英招長著馬的身子和人的面孔,身上的斑紋和老虎的類似,還長著鳥才有的翅膀,它巡行四海而傳布天帝的旨命,發出的聲音如同用轆轤抽水……

羽民國人背生翅膀,毛民國人渾身長毛,氐人國人人面魚身,厭火國的人口中會吐火;貫胸國人自前胸到後背有一個貫穿的大洞,清人所畫的貫胸國富人出行,用一根木棍穿胸而過,兩人抬之;奇肱國人一臂三目,眼睛有陰有陽,陽眼用於白天,陰眼用於夜間;聶耳國人耳朵大到可以用一隻耳朵做褥子墊在身下,一隻耳朵當被子蓋在身上,出門非常方便,甚至不用住店……

這些故事起始於《山海經》,經後人進一步演繹,變得越來越豐富。讓人在佩服讚嘆古人豐富想像力的同時,甚至不由得懷疑,或許,它們(他們)真的曾經存在過?

《山海經》如同中國文化一場遙遠而神秘的舊夢。

如果你正值書荒,又想讀一點有深度的書增長自己的見識,又希望所讀的書籍可以帶來暢快感的話,那我推薦你讀一讀這本《山海經》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帶你走進《山海經》,感受那光怪陸離的神奇生靈,那古老而質樸的原始崇拜,那與自然抗爭的不屈不撓,那添加了神話色彩的部族戰爭。

相關焦點

  • 《山海經》的作者是誰,書中的怪獸都長什麼樣?終於弄清楚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魯迅《阿長與山海經》與魯迅不同,小編直到初中學到了這篇課文,才知道這樣一本上古傳世奇書,有著奇詭瑰麗的色彩,包羅萬象的內容,以及傳奇的「出身。」《山海經》由何人所寫?
  • 天下奇書《山海經》,到底寫了什麼?如何更好地讀懂它?
    《山海經》全書不過3萬字,卻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記載了1000多個邦國歷史,550座山,300條河,600多個神怪人物的傳記,總共囊括近5000種光怪陸離的鳥獸蟲魚、神仙精怪
  • 內容光怪陸離,朝鮮國號來自此書,《山海經》到底都寫了什麼?
    不過,畢竟歷史太久遠了,所以有些古籍即使是我們的祖先寫的,現在我們看著都是光怪陸離,比如這麼一本書,中國人都聽過,但應該並不特別清楚這到底是本啥書,這本書就是《山海經》。《山海經》這本書啊,很好讀,對於青少年來說,很容易讀,連魯迅先生都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懷念自己的童年時,都回憶到自己童年時對於這本書有著很濃厚的興趣。
  • 山海經是什麼經?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魯迅先生有篇文章叫做阿長與《山海經》,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後來也更多地了解到裡面那些經典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象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等。當然,如同魯迅先生所寫,對於孩子而言,最有吸引力的還是裡面富有想像力的圖畫,這同今天的孩子愛看動畫片有什麼區別呢?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甚至於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
  • 《山海經》:諸觀山海,如是神說
    燒香的細節就不用贅述,印象比較深的是,我擠在燒香的大部隊中問老媽拜的到底是什麼神,老媽卻笑著說她怎麼知道,反正只要神知道有這麼一家人向他祈福就行。我抬頭望著幾個菩薩,分不清到底有什麼不同。燒香回來的第二天,我年前心心念念的山海經終於到了,撕開包裝,硬皮彩頁,書很好,看著就很舒心。
  • 《山海經》到底寫的啥?有人說是神話書,有人卻說是地理書
    還有不少人覺得,《山海經》具有很高的歷史學以及文學價值,還反映了古代部落之間的鬥爭。此外,《海外經》《大荒經》中,更有無數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巫術,宗教等等民俗文化的記載。因此,《山海經》等於是封建時期百科全書,更傾向於將《山海經》認定為是我國古代的地理書,或者說博物志。
  • 《山海經》四海之神,古典中的四海龍王,神話傳說的媽祖,誰更強
    前言:若論神話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多數人會首推古希臘神學作品「荷馬史詩」或「神譜」(赫西俄德著)。而非是中國神話起源作品《山海經》。神話是先民對世界的認知。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也有著獨立完整的神話體系。
  • 山海經描寫的是整個地球的樣子嗎?究竟是遠古時期還是外星球?
    可是《山海經》中所寫的的確是太荒誕了,很多人都覺得,如果這是真實的,那麼遠古時期究竟是怎樣的場景,如果是想像的,那又需要有多豐富的想像力?難道《山海經》寫的其實是外星球嗎?《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有人質疑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大多都是短篇小說。寫得最長的一篇小說,應該是《阿Q正傳》了吧?《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阿Q在革命年代的經歷,以及批評了他個人的精神勝利法。
  • 《山海經》是什麼時候寫的,為什麼有人說它不屬於任何時代?
    《山海經》可以算的上中國古代一本非常奇葩的書,沒有誰敢說真正看懂了山海經。一、《山海經》中國第一奇書有人說這是一本佔卜之書,講的是與鬼怪通靈,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地理書,講的中國的山河地理,而《四庫全書總目》則將他視為小說家之書,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又認為它是「古之巫書」,講述的是遠古神話。
  • 《山海經》中四大行為可疑的古神,一看就有秘密
    比如經過很多專家研究,發現《山海經》中的很多內容,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原型。但也有很多內容,讓人覺得過於離奇、荒誕,不明所以。今天就說一說,《山海經》中四大行為可疑的古神,一看就有秘密。01女媧之腸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出慄廣之野,橫道而處。
  • 《山海經》純屬古人編造的神話?大量事實證明,很多記載都是真的
    每次讀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小編都是眼中流著淚、嘴角含著笑地讀完全文的。因為,小編從文中讀出了天下那種透發出至情至性的母愛的影子——感恩世上一切偉大的母親!話說回來,今天要講述的主題卻只是《山海經》。魯迅先生本人只把《山海經》當成奇書異書來讀,而對其所記一切都是很不以為然的,以一句話作為評語:《山海經》「蓋古之巫書」。
  • 李雪健濮存昕2人,演魯迅「似」魯迅,香港演員高雄沒演卻呼聲高
    因為從《阿長的山海經》到《三味書屋》,從《少年閏土》到《祥林嫂》,魯迅先生的大作,對寒窗苦研先生佳作的炎黃子孫來說,那絕對是懂他愛他又敬他。一、演過魯迅的兩個戲骨這是一個不世出的奇才,也是這個天底下最能給後人以啟迪的故人了。因其尊崇的地位,所以在如今演戲行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在挑選飾演魯迅先生一角時,又常讓人感到戲骨凋零。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出則大旱,大水,大疫等諸災害,也有出則帶來大豐收的。
  • 為什麼《山海經》中很多人面鳥身?其實大有來頭
    而現代學者考據認為,《山海經》成書年代,距離司馬遷不過幾十年——即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認定:司馬遷和《山海經》最後一批編輯者,所處於的時代具備趨同性。而近代學者魯迅則認為《山海經》是楚國巫師編撰的鬼神之書。總之,古往今來,都有人將《山海經》視為一部奇書。如果從神話史觀角度來看待《山海經》,則會得出一個新穎的結論:那就是《山海經》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理想和追求。
  • 鳳凰和朱雀誰更高貴?《山海經》:鳳凰曾經是人的食物
    鳳凰和朱雀想必大家都是十分清楚,但兩者到底誰更高貴呢?答案都在《山海經》中!祭祀地位朱雀的引導之能從《楚辭》中的「飛朱鳥使先驅兮,駕太一之象輿」中已可見一斑,《楚辭補註》中的「言己吸朱雀天元氣得道真,即朱雀神鳥為我先導」,對朱雀助人成仙之能也有所體現。
  • 大文豪魯迅所說的,山海經到底有多奇異
    山海經是一部有幾部分組成的奇異的古書,具半個多世紀的專家學者研究。山海經並不是一位作者,大致於春秋到兩漢時期。原本在劉向劉秀父子收編前在史記(大宛傳)有記載山海經原有本山經。8篇海經部分為其父子收編,命名該書山海經。而後西晉郭璞收編5篇荒經,而形成今傳世山海經18篇。
  • 上古奇書《山海經》到底是誰的著作?
    大禹治水的過程中,一部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奇書也誕生了,這部奇書就是《山海經》。《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有《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4篇、《大荒經》5篇。《山海經》中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還有許多今人聞所未聞的上古時期神獸,這些神獸具有非常神奇的本領,看後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該書豐富的想像力、巨大的想像空間、豐富的神話思維和神話傳說素材,對後世的浪漫主義文學創作傳統的形成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魯迅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的傳世價值
    最近在百度上看到很多文章中寫,魯迅先生的好多文章從語文課本中摘除了,我就很疑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不好?還是魯迅先生不夠大牌?在我的記憶當中,魯迅先生是20世紀新文學的領軍人物。《中國小說史略》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代表了他的最高學術成就。
  • 魯迅永遠是神一樣的存在
    昨天看了郭沫若寫的一篇散文《魯迅與王國維》,郭沫若的謙遜和寫真,他對魯迅的高臺,讓我對他又愛加幾分。他本身就是一座高山,還把魯迅放在高山之上,他就是一個君子。他就是實事求是的。他與魯迅幾乎要合作見面,他又逃到日本去了。人們津津樂道魯迅與創造社的一場論戰。郭沫若說,那是他不在創造社,又一群年輕人跟魯迅論戰後,他亂入進來的,是一場誤會。還有一次誤會,是魯迅的文章被排在一篇翻譯文章之後。郭沫若打抱不平,說魯迅的小說是原創,翻譯文章最多算媒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