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愛不釋手的《山海經》是誰寫的?是人、是神還是外星人?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山海經》
如果問我,最喜歡的「古代神書」是哪一本,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山海經》。
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說,他最愛的寶書是《山海經》:但那是我最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賈平凹在創作《老生》時,反覆翻看《山海經》,他說:「如果你讀進去,它就特別有意思,你詳細分析每一個字的時候,就發現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文化的源頭,都在《山海經》裡。」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約31000字。其中《山經》五卷、《海外經》四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五卷,其中記載了一百多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以及諸多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信息。
對於擾攘喧囂的現代社會,《山海經》的世界仿佛一片淨土。透過那些詭異文字和繪畫,我們依稀可以想像那些或已絕跡的遠古生命,了解我們祖先幾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神、鳥、獸的無窮奧妙。
讀《山海經》的第一層收穫,是學了很多生字,更理解了一些文字的來由。
比如說「虹」這個字,以前我有過疑問,為什麼彩虹的「虹」字,是「蟲」字邊的呢?在《山海經》裡面,我找到了答案。「虹」的古字,字形像是一個雙頭的動物,古人認為「虹」是一條雙首大口吸水的長蟲,橫跨於山水之上。這便是古人對彩虹這種現象的理解,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呢?
《山海經》中介紹的各種山水、動物、植物、寶物,有很多的生僻字,讀起來非常吃力且難以理解。不過讀過之後,對於再讀先秦時期的其他作品會非常有幫助。舉些小例子,「鱣鮪發發,葭菼揭揭」(《詩經·衛風·碩人》)、「溱與洧,方渙渙兮」(《詩經·鄭風·溱洧》),以前我總也記不住的奇怪字眼兒,讀過《山海經》中介紹的鱣魚和鮪魚,溱水與洧水,現在終於能理解了。
第二層收穫,是讀到了很多有趣的神話故事。
這其中有我們都很熟悉的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倉頡造字,大禹治水等等,也有一些不那麼熟悉的故事。
比如四方及四季的神祇。東方青帝太昊伏羲,佐神句芒,掌管春天;南方赤帝神農,佐神祝融,掌管夏天;西方白帝少昊,佐神蓐收,掌管秋天;北方黑帝顓頊,佐神玄冥(一說禹疆),掌管冬天。
比如西王母。與通常印象中的王母娘娘不同,《山海經》中西王母的形象是:「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這是對西王母的最初記載,形貌與人很像,但長著豹一樣的尾巴和老虎一樣的牙齒,而且喜好嘯叫,蓬鬆的頭髮上戴著玉繩,西王母為半人半獸形象,由混沌道氣中西華至妙之氣集結成形。它既是司災厲刑罰的天神,又是玉山與崑崙山的山神,三青鳥和三足烏是它的使者。
再如巫山神女。《山海經》中記載的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姑媱山,其地與巫山相同。
這便是巫山神女的原型,她是赤帝之女或謂天帝之女,死後變成了草,它的葉子互相重疊,它的花朵是黃色的,它的果實像菟丘的果實,吃了它便被人所喜愛。
原本就是這棵吃了可以為人所喜愛的草,成為了楚國宋玉《高唐賦》中向楚懷王傾訴愛情的瑤姬,成為了巫山神女這個美豔絕倫的化身:「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第三層收穫,是加深了對一些古典文化的理解。
比如說,風。我們都知道《詩經》分為《風》、《雅》、《頌》。「風」,是什麼呢?關於「風」,歷來有多種解釋。最早就是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太子長琴,始作樂風」。太子長琴是祝融的兒子,居住在榣山上,喜愛創作樂曲,成為後世音樂的先驅。風者,曲也。上古時期,《大荒西經》中記載的巴蜀地區,就已經將民歌稱之為「風」。
再比如,關於玉的文化。《山海經》記載的物產中,有非常多的玉石的種類,如瑾、瑜、瑤玉、碧玉、璇玉、白玉、玄玉、玉榮、琈玉……《西次三經》中記載,峚山產玉膏,「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天地鬼神來服食享用,君子佩戴它來避免災殃。《山海經》中的玉石,多是用於祭祀神靈,《周禮》中也有「以蒼璧禮天」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玉文化由來已久。玉,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觀念習俗,影響著歷代王朝的儀典制度,也影響著一大批的文學著作,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四層收穫,則是感受到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
《山經》中的各種動物、植物,《海經》中的各種人物、邦國,實在讓人讚嘆稱奇。
青丘之山的九尾狐,西王母座下的三青鳥,興雲布雨的神龍,百鳥之王的鳳凰;赤水岸邊生長著三珠樹,外形與普通的柏樹相似,葉子都是珍珠,外觀華美脫俗,所以後世把豪傑才俊比作三珠樹,如對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稱美;
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山上棲息著一種形如牛的獨角獸,名夔,是雷澤之神;非遺是涸水之精,之後古人常常將它的形象畫在墓室牆壁或棺槨上,以達到保持墓室乾燥、保護墓主的目的;天神英招長著馬的身子和人的面孔,身上的斑紋和老虎的類似,還長著鳥才有的翅膀,它巡行四海而傳布天帝的旨命,發出的聲音如同用轆轤抽水……
羽民國人背生翅膀,毛民國人渾身長毛,氐人國人人面魚身,厭火國的人口中會吐火;貫胸國人自前胸到後背有一個貫穿的大洞,清人所畫的貫胸國富人出行,用一根木棍穿胸而過,兩人抬之;奇肱國人一臂三目,眼睛有陰有陽,陽眼用於白天,陰眼用於夜間;聶耳國人耳朵大到可以用一隻耳朵做褥子墊在身下,一隻耳朵當被子蓋在身上,出門非常方便,甚至不用住店……
這些故事起始於《山海經》,經後人進一步演繹,變得越來越豐富。讓人在佩服讚嘆古人豐富想像力的同時,甚至不由得懷疑,或許,它們(他們)真的曾經存在過?
《山海經》如同中國文化一場遙遠而神秘的舊夢。
如果你正值書荒,又想讀一點有深度的書增長自己的見識,又希望所讀的書籍可以帶來暢快感的話,那我推薦你讀一讀這本《山海經》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帶你走進《山海經》,感受那光怪陸離的神奇生靈,那古老而質樸的原始崇拜,那與自然抗爭的不屈不撓,那添加了神話色彩的部族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