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吃飯居然不付銀子?來聽上博講壇挖掘西漢貨幣的趣味故事吧

2020-12-13 新民晚報

圖說:小小古錢幣中藏有不少乾坤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說起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自然也繞不開「孔方兄」。

昨晚,由上海博物館與新民晚報社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博知識普及講座年末最後一期「上博講壇」《談談西漢貨幣的發展》,由上博研究館員周祥擔任主講。他沿著時間線以西漢為起點,挖掘出中國古錢幣的歷史文化價值背後不為人知的趣味故事。

皇帝不窮 但會沒錢

貨幣鑄造經歷了「任民鑄錢」(即任由民間鑄造貨幣)逐漸走向中央集中鑄錢(即貨幣鑄行權收歸中央政府)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漢代不斷尋求貨幣名目價值和實際價值相統一的歷程。

圖說:古代錢幣

早期鑄幣權旁落時,周祥提到了皇室如何解決財政問題。特別是漢武帝時為了解決尷尬的財政問題,而發行皮幣、白金三品。所謂的「皮幣」,是用白鹿鹿皮裁剪成一個單位方尺,使之變成一種類似紙幣的硬通貨,僅僅在皇室諸侯之間通用。當時,皮幣的價值遠遠高於銅錢。漢武帝早期通過這種辦法來充實國庫。

無奸不利 偷工減料

從上海博物館的藏品中可發現,秦代錢幣越鑄越小。在漢代初期,中央將鑄幣權下放到平民,只有一個結果:錢幣越做越輕,尺寸越做越小,因為使用青銅耗材可以「偷空減料」。甚至比今天襯衫紐扣還要小,但面值不變,照樣使用。

周祥透露,上海博物館的錢幣收藏,有一個指標就是:分量,每一枚收藏錢幣必須「錙銖必較」。因為重量不同,專家便可以由此推測出樣式相同的兩枚錢幣鑄造時間的先後。

圖說:銅錢是最常見的古代貨幣

中國古代銅錢鑄造的結果證明,錢幣生產也是經濟利益先導,古今中外沒有例外。在皮幣之後,鑄幣「白金三品」,朝廷三令五申「盜鑄金錢罪皆死」,然而吏民之犯者數不勝數。研究發現,一種新型錢幣發布初始階段,鑄造的銅錢大且重,後來減輕分量,身材縮小。在古代鑄幣行業是無奸不利,趨利是不斷重複的。這在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將鑄幣權收回中央之前,是普遍存在現象。

秦漢時期 不付銀子

在大量古裝歷史劇裡,經常看到大俠吃飯後,隨手打賞店小二幾兩銀子,在古代這是真實存在的嗎?周祥表示,秦漢背景的電視劇裡,流通貨幣以青銅錢幣為主,白銀是作為戰略儲備,為賦稅供國庫收存時進行折算的。因而,百姓吃飯用白銀結帳,這不符合現實。白銀加入貨幣流通領域至少要到明代中期。金銀始終不是流通貨幣,這遠遠不及古希臘古羅馬在商貿領域的流通率。

圖說:古代貨幣

周祥解釋,從西漢起,地方政府被中央授權後可以進行鑄造「五銖」為單位的青銅銅錢。這一習慣沿用了將近700年。

在紙幣流通前,漢王朝一共使用了多少青銅錢幣?根據漢書記載,目前統計下來一共約流通了280億萬枚。這些天圓地方、大小各異的青銅錢幣,見證了商貿的興盛、文明的崛起、朝代的更替……唐代詩聖杜甫詩文「江間波浪兼天湧」也正是漢代貨幣發展的真實寫照。(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相關焦點

  • 古人吃飯從不問價格,銀子放桌上就能走,店小二為何不上前阻攔?
    在如今這個講究信用的社會,我們去外面餐館吃飯或者去購物時,付了錢之後都喜歡給商家看一下付款記錄。因為有的時候去飯店吃飯,付完款後收銀員總會讓顧客出示一下付款記錄再離開。其實不少人對於這種行為還是有所不滿的,畢竟大家出來吃飯又不是為了吃「霸王餐」。
  • 民間故事:小夥丟了銀子很傷心,朋友買來一條魚,銀子失而復得
    說起陸翁發家致富的過程,還是很有一番趣味的。話說陸翁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學著做買賣,有一次他和幾個夥伴,一起乘船到松江去販賣布匹,當時陸翁身上只帶了三十兩銀子的本錢。為了防止銀子掉落,陸翁特意將銀子放在裹肚裡面,貼身攜帶。按說這樣總可以萬無一失了,但是陸翁在河邊小便的時候,解開了裹肚,一時不慎將幾塊銀子掉進了河裡面。
  •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卻不阻攔?
    如果影視作品或者小說如實描寫交易過程,對於故事情節發展用處不大,你想啊,如果有人直接寫,喬峰在客棧叫了一壇上好的女兒紅,五斤熟牛肉,假如他只是付了一百文銅板,是不是觀眾那就覺得這大俠忒小氣了呢?
  •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秦漢的黃金是黃銅?考古證明那是黃金而不是黃銅
    黃金作為中國古代用於交易流通的特殊貨幣,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最富強的朝代之一就有西漢,在當時西漢是一個多金的朝代,但是據有關史書記載到了東漢這些黃金卻大量減少。秦漢時期儲備的黃金是非常多的,還傳出一字值千金的故事,而後來卻沒有那麼多黃金了,於是就有很多所謂的史學家站出來正面秦漢時期的黃金是黃銅,並不是真正的黃金。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秦漢時期的黃金其實就是真正的黃金。
  • 秦漢新城出土精美彩繪陶器 發現西漢「新城縣」實物證據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趙景輝 陳大威 周煜涵)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近日在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發現一處西漢早期大型墓地,出土了大量紋飾精美的彩繪陶器和重要陶文,見證了2000多年前秦漢時代的藝術成就和政權更迭。
  • 古人吃飯放一錠銀子就走,為何老闆不追出來,也不多說其他的呢?
    要知道,在古代一錠碎銀子,換成銅錢的話能換幾千枚了,吃一頓飯不可能一下子花掉幾千個銅板吧,一個人飯量再大,充其量一頓飯吃個幾百個銅板,也就夠了,所以這其餘剩下的全部都是給店長的小費,店長當然會笑眯眯的送客了呀。而且像這樣大方給店長小費的人一般都不是窮人,店主也不敢輕易得罪的,也無需擔心錢兩不夠的問題。
  • 白話聊齋故事:老鼠生銀子
    這些酒菜花費不小,得有上千錢,大家吃好後一鬨而散,找誰要酒錢去?」大家一齊轉頭看向陸押官。 陸押官笑著說:「我懂你的意思,擔心我沒有工資,拿不出錢請客,到時候得自個掏腰包。不過,你們不要擔心,我有的是錢。先讓你們看看錢吧,也好定下心來吃喝。」說完,他起身來到廚房,從面盆裡揪出一疙瘩拳頭大小的麵團,來到酒席上。
  • 古代皇上經常「揮金如土」,真有數不清的金子和白花花的大銀子?
    真的有數不清的金子和白花花的大銀子嗎?而且真的就賞賜黃金百兩甚至萬兩嗎?就算皇帝真的大手大腳,國庫裡是否有這麼多的黃金儲存來供皇帝賞賜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古裝劇裡的"金"到底是什麼。一、古籍中的"金"是什麼我們先來看看在古籍中熟悉的"金"。
  • 一塊碎銀子就能吃上一頓大餐?古代人下一次館子需要多少錢
    還是說他們拿出的碎銀子,剛好可以付一頓飯錢?很顯然這種做法根本不符合邏輯。如果想要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只能是吃飯的客人將剩餘的錢,當做小費打賞給了店小二。事實上這種情況也只能存在於影視劇中。因為英雄豪傑們怎麼可能,為了這種小事而斤斤計較呢!
  • 從秦漢瓦當中的植物紋,來感受古人對植物、自然的崇拜
    進入西漢以後,磚建材上出現大量抽象的植物紋,藤本、草葉、樹木圖案皆有,因為空心磚和畫像磚均是墓葬用磚,所以「常青樹」圖案最為常見,常青樹與秦漢瓦當中的對稱樹形圖案一致,二者存在明顯的承襲關係。進入西漢時期以後,磚瓦圖案藝術仍然承襲秦代,在幾何植物紋為主流的情況下僅有少量寫實植物紋圖案磚瓦存在。第四,秦漢時期社會觀念中「神樹」的影響,夏商周時期祭祀使用樹木已經成為定製,「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秦漢時期植物崇拜之風更盛。
  • 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算算你一個月薪水有幾兩銀子
    銀很久以前便已經是一種硬通貨,那麼一兩銀子究竟等於多少人民幣?你現在月收入又值得多少銀子呢?首先我們按照單純的價格來看,國際上的銀價是按金衡制,也就按照每盎司(33.10克)來計算的。2019年12月30日,一克白銀等同於3.65元人民幣的價格。而如今一兩等同於一斤的十分之一,也就等於50克。那麼一兩白銀也就抵值182.5元。
  • 古人下完館子,放一錠銀子就走,店家為何不攔?如果不夠數咋辦?
    很多人在第一次聽到「二八芳齡」時以為女子28歲,在聽到「半斤八兩」時滿頭問號,還有人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古人在酒樓小店吃完飯後,隨手掏出一錠銀子,轉身就走,小二不數便笑嘻嘻地送客人離開,局中人完全不考慮夠不夠數,而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卻將目光放置於此。關於銀子在古代的價值,現代人心中幾乎沒有概念,就連某些文學大家都會犯下錯誤,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段落。
  • 古人吃完飯放下一錠銀子就走,店家為何從不清點,怎知飯錢夠了?
    《水滸傳》當中經常有梁山好漢前去酒店吃飯,然後也不問價錢,吃完飯只將一錠銀子放下,店小二從來都不去清點銀子,直接就讓梁山好漢就走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店小二不怕客人少給了錢,不夠吃這一頓的飯錢? 要說起這個問題,就得稍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貨幣政策了。
  • 古人去酒館,吃完飯扔下一錠銀子就走,小二卻不阻攔,錢夠嗎?
    我們在觀看一些武俠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能夠看見這樣子的場面,就是一群武俠進去酒館裡面吃飯,吃飽喝足之後,就要選擇離開的時候,直接在桌子上扔下了一點銀子。很奇怪的是,看見客人這樣子做小二也不阻攔,難道錢足夠了嗎?相信有著這樣的疑問的人是很多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在本文中就來說說這個問題吧。
  • 古人吃完飯,放一錠銀子就走,小二為何也不數?如果不夠數咋辦?
    武松就枷上取下那熟鵝來,只顧自吃,也不睬那兩個公人。又行了四五裡路,再把這隻熟鵝除來,右手扯著,把左手撕來,只顧自吃。行不過五裡路,把這兩隻熟鵝都吃盡了。」 武松受了別人的陷害,別人還派公人在路上來暗害他,武松一肚子鳥氣,就一個人吃著兩隻熟鵝,想來此時那兩個公人肯定是心煩意亂的:真香啊,可惜我只能聞聞。
  • 古人下館子,吃完留一錠銀子就走,店小二為何不攔?怎知飯錢夠了!
    喜歡看古裝片的朋友肯定見過這一幕:主角一行人去外面吃飯,吃完在桌上放下一錠銀子就走了,從不見老闆衝出來叫他們算清帳,難道不怕對方少給了銀子?
  • 如果不寫「此地無銀三百兩」,古人該怎麼把錢安全地藏起來?
    與此相關牽引而出的是西漢名臣公孫弘的故事。日後貴為丞相的公孫弘少時家貧,甚至以放豬為生。後來做過獄吏,年到四十才奮發讀書,待六十高齡才以「賢良」之名被舉薦入京。當他即將走任京城之時,一個叫鄒長倩的鄉友送給他一個「撲滿」,並留下臨別贈言:「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可不誡與?」這是讓公孫弘在榮華富貴之後也不要忘記幼年的寒苦生活,應當恪守清廉操守。
  • 酷我音樂與央視聯手打造內容生態《百家講壇》獨家上線破2億播放
    《百家講壇》自1月1日獨家上線酷我音樂後,傳播度加倍增長,打造了備受用戶喜愛的優質內容生態。千堂音頻好課繼續將經典流傳,眾多歷史專家學者帶領國內聽眾,在趣味中重現過去,在講述中品悟歷史。同時,可聽、可學成為酷我音樂《百家講壇》的最強特點,聽眾在接收知識普及時更能夠深入學習。
  • 民間故事:走路的銀子。埋在土裡的銀子會走路,它去了哪裡?
    文/王會苓銀子會走路,你相信嗎?聽我慢慢道來。從前,有一個人家,非常富有。只是老兩口年過半百,還沒有自己的孩子。自然,是賭不贏的。很快,賣房的錢又敗光了。這回是真的沒活路了。他大哭起來。寶兒啊,別哭,我想起你爹給咱留了兩壇銀子,就在咱院子裡的桃樹下,你把它挖出來吧!銀子!一聽銀子寶兒兩眼放光,渾身來了勁兒,他找到工具就在樹下挖了起來。
  • 古人吃完飯,為何從不問飯錢,扔下銀子就走?如果不夠怎麼辦?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大搖大擺地走進餐館裡,嘴裡或許會說「小二切一盤牛肉,再燙一壺好酒?」,吃完後抹一抹嘴,扔下一錠白銀,往往還會說下一句不用找了,然後甩甩衣袖只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大家看到這樣場景都覺得會劇中人物放浪不羈,可是現實的古代中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