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考》: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2020-12-23 一年300本

三七讀書會,一年拆書300本,今天第259本,《系統思考》。

本拆書稿正文6200字,閱讀預估用時13分鐘。

三七讀書會的夥伴們,大家好,我是曉曉,今天為您解讀第259本書,《系統思考》,這本書相較《系統之美》而言,給出了具體系統思考的工具和方法,教我們「如何運用系統思考,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點擊下面藍字,直達《系統之美》拆書稿,↓

第258本,《系統之美》:邏輯硬核書

系統思考這個詞,如果聽完上一本書《系統之美》的解讀,想必您會有所了解,就是要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不只是就事論事,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

系統思考,本質上就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用整體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看清事件背後的結構和各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並主動地去「解構」、「建構」和「重構」。

這些道理可能大家都明白,但是該怎麼做呢?我們如何才能掌握這種系統思考的能力呢?

今天給你講的《系統思考》這本書就很好地做了解答。

關於作者,關於本書

本書的作者是丹尼斯·舍伍德。丹尼斯曾就讀於劍橋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以及倫敦商學院。

丹尼斯在學術界享有盛名,著述頗豐。他曾以合伙人身份在德勤、普華永道任職12年,後擔任高盛的執行總監。

這本書是丹尼斯教授系統思考能力十幾年來的經驗所得,書中列舉了大量運用系統思考解決問題的案例,並詳細闡述了什麼是系統思考,為什麼需要系統思考,如何使用系統循環圖來思考問題。

本書通過系統循環圖,來揭示系統中相互連接的因素,從而應對複雜問題,以及通過建立計算機仿真模型來加速系統思考。

企業管理者能從中了解到一個組織系統,要如何運作才能實現快速發展,普通人也能運用系統思考,來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是一本比較詳實的介紹系統思考工具的入門書籍。

介紹完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為你講述書中的重點內容:

第一,什麼是系統思考,為什麼我們需要系統思考?第二,系統思考相關的重要概念及主要工具第三,如何進行系統思考訓練?

一、什麼是系統思考,為什麼要進行系統思考

1.何為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對一群相互連接的實體的研究和思考;如果只是「一堆」沒有連接的實體,則不構成系統,也可以說,系統思考就是對連接的思考探究。

2.為何我們需要系統思考?原因有三個:

第一,系統思考能轉變我們單向的思維模式,從全局看待問題;第二,系統思考能讓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第三,系統思考能看清事物之間存在的延遲現象。

首先,系統思考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

既然是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就要求我們從不同角度、多個方面看待問題,而不能只看到一個單方面的問題。

比如剛剛過去的雙11,很多商家使出各種營銷手段、廣告促銷吸引了一波用戶,在雙11活動中穩賺一筆,但緊接著的11月下旬到12月,銷售額卻持續低迷,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相對來說,總需求增加量是低於活動促成的消費量的,許多客戶提前購買了,這就是典型的單向思維模式,銷售人員只看到了一個因果關係,為了提高銷售額,推出促銷手段,這只是短期的促銷辦法。

銷量看似提升了,但實際上並沒有,還有可能引發出其他問題,比如像接下來的銷量下降。

但還有很多精明的商家,採取了雙12等持續刺激需求的促銷手段。

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只是看問題的表面或者某個方面,而看不到隱藏在問題背後一些本質上的結構性行為。

這樣在解決問題時,就只是把問題從系統的一個部分,推移到另一個部分,沒有進行徹底地解決,而且當事者也未能察覺到。這樣,就導致了今日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成了明日出現問題的原因。

其次,系統思考能讓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

比如庖丁解牛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庖丁殺牛的技術可以說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宰牛的時候,看到的不是一個完整的牛的表面,而是牛的肌肉、骨骼和關節等各個部位之間的聯繫,他順著牛的身體結構,揮舞著刀子,一會兒工夫整頭牛就像是被拆解下來的零部件,被完美地肢解了。

在庖丁眼中,牛隻是各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只有看到牛身上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理清了這些關係的相互作用,才能做到一刀下去,切中要害。

再次,各個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存在滯後性的,也上本書講到的時間延遲。

比如,我們洗澡時調節水溫,當你調節完之後,水溫不會馬上變化,過一段時間才會出現變化,你有時候可能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把水溫調節到舒適的溫度,這就是滯後性,也可以理解為延遲。

而系統思考能幫我們看清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延遲現象。這種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常見,但卻難以被人們發覺,這是因為滯後性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延遲才會被反映出來。

曾經有這麼一幅卡通漫畫,畫的是有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推倒左邊的一個大骨牌。他告訴自己:「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因為骨牌不會倒下來壓到他。而他沒有看見那骨牌正倒向另外一個骨牌,而後又倒向下一個,一個接著一個,骨牌最後將形成一個圈,從他的右邊擊中他,這就是多米諾骨牌效應。

其實,在這個效應中就可以看到時間的延遲,可能當初一個小的行為,無法產生巨大的影響,還有可能帶來好的效果。但事物是動態發展的,一段時間後,或許會釀成大禍。

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一部分:系統思考能夠幫助我們用整體的視角看事物,透過現象觀察到事物的本質,並意識到事物是動態發展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掌握系統思考這個能力呢?

二、系統思考相關的重要概念及主要工具

1.系統循環圖

系統循環圖也叫因果迴路圖,可以幫助你以因果關係鏈的形式來描述系統。

比如,自然界的雨水循環系統,地面水蒸發形成水汽,水汽遇冷變成水滴,水滴越積越多形成雨流回地面。

而系統循環圖就是在紙上畫出這個循環的過程,原因與結果之間用單向箭頭表示,由因指向果,最後形成一個閉合的迴路。

它的特點就是循環往復,就是從每一個節點出發,最後都能回到自身,這是一個圓環的形狀。

系統循環圖的作用是輔助我們進行系統思考,從整體、全局的角度去看一個問題背後的原因,和可能導致的後果是什麼,以及原因與後果之間是如何作用的,找出這個問題背後的迴路是怎樣的。

2.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

系統中的各個要素因果循環,因果鏈的迴路最終連接到自己身上,整個迴路沒有起點,沒有終點,每項事物都最終和其他事物產生聯繫,這樣的迴路就稱為反饋迴路,它是一個閉合的因果循環。

舉個實例幫助我們理解:比如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是由於雞的數量增加導致蛋多了,還是蛋的數量多了導致雞的數量增加了?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的關係,這樣就構成了一個迴路。

而在迴路當中其實包含了兩個要素:一是實體,二是關係。像雞和蛋就是實體,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是關係,互相形成的迴路對產生的影響,就構成了反饋迴路。

其中互為增強的反饋迴路就是增強迴路,關鍵代表詞「越來越」,典型的例子是「滾雪球」的例子,其中良性循環的增強迴路都扮演了「成長引擎」的作用。

尋求達到某個特定目標的反饋迴路就是調節迴路,關鍵代表詞「達到」,典型的例子是「倒咖啡」的過程。

在系統思考中有且僅有兩種迴路,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

注意,這裡的用詞是有且僅有,說明沒有第三種可能,這兩個迴路是理解系統思考的關鍵因素。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要掌握系統思考的能力,必須認清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在系統運作中的各自作用,並且意識到時間延遲對它們造成的影響。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有什麼工具可以找出這兩個關鍵因素,來幫助自己實現系統思考呢?

三、如何進行系統思考訓練?

1. 畫系統循環圖

進行系統思考,最重要的是要畫出一幅完整的系統循環圖。我們可以按照以下5個步驟去畫系統循環圖:

第1步:準備工作。準備一張A4紙和筆,選一個較為舒適安靜的環境。這些是進行系統思考的基本準備;第2步:找問題。在紙上寫下你工作或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或是非常困擾你的問題。如果問題經常出現或者越來越嚴重,說明問題背後有增強迴路;相反,一次性的問題背後就沒有迴路;第3步:找原因。思考這個問題可能發生的原因有哪些,即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你可以把問題寫在一張紙的中間,在問題周圍寫上三到五條原因;第4步:找後果。找出現在的問題可能進一步導致的後果;第5步:找迴路。所謂的找迴路,就是說思考你找出問題原因與問題導致的後果之間有沒有相互連接和閉合的迴路,如果有,就用帶有箭頭的直線標出,從原因指向結果,如果原因和結果之間是正反饋的關係,在箭頭處標記一個加號,如果原因和結果之間是負反饋的關係,在箭頭處標記一個減號。

按照以上5個步驟,基本上你就能畫出一個系統循環圖,並且能清晰地看到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但在繪製系統循環圖的時候還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注意。

第一,不要使用動詞,要使用名詞。

人們通常傾向於使用動詞來描述相應的行動,而不是使用一個名詞。但是用動詞來表述,得到的往往不是系統的結構,更像是在描述一個故事。比如說,使用「服務質量」而不是「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使用「處理能力」而不是「確保我們能處理」,使用「削減成本的政策」而不是「削減成本」。

第二,要注意箭頭的方向,箭頭方向代表了特定的含義。

在系統循環圖中,箭頭被定義為因果的互動,從原因指向結果,所以箭頭的方向一定不能畫反,不然很可能會陷入思考的誤區。

2.用系統循環圖輔助思考

在知道如何畫出一幅系統循環圖之後,怎麼利用它來輔助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假如你是一家民營企業的中層幹部,最近接手了一個大項目,需要經常加班,回家的時間變少了,遭到了妻子的抱怨,而且回家後還要面對一大堆家庭瑣事,這讓你更加退縮,覺得還是投入工作更加輕鬆,所以就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工作上。

不久後,你因為工作業績突出而受到了獎勵,這更增強了你工作的興趣,但是與家裡的積怨就更深了。

這時你該怎麼做呢?我們來看看系統循環圖如何輔助你思考,幫你解決這個問題的。

首先,你找來紙和筆,在紙上寫下一直困擾你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工作與家庭的關係;

其次,找出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哪些,比如回家的時間少,工作的時間長,這時就可以在紙上寫下「回家的時間」和「工作的時間」這兩個詞。

然後,找出這個問題可能會導致的後果是什麼。比如妻子抱怨多、回家熱情少、工作方面表現很好、業績很突出、工作熱情持續高漲等等。這時你就在紙上寫下這幾個結果「妻子的抱怨」「回家的熱情」「工作業績」和「工作熱情」,注意,一定要用名詞,而不能用動詞。

最後,就是找出這幾個因素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找迴路。先來看看「回家的時間」和結果之間是什麼關係。由於回家時間少,妻子的抱怨就會很多,可能經常說:「又這麼晚回來,每天都這麼晚,你心裡還有沒有這個家?」

而你聽的這樣的抱怨多了,心裡難免會難受,反而更不想回家了,所以回家的熱情就少了,而回家熱情減少,就又會導致回家的時間少。你看,「回家的時間」就和「妻子的抱怨」以及「回家的熱情」形成了一個閉合的增強迴路。

那「工作時間」這個因素呢?工作時間長會導致工作業績突出,工作業績突出還可能會導致老闆的獎賞,而這個老闆的獎賞就會使你工作熱情高漲,工作熱情一上來自然就會導致工作時間的延長。

你看,工作時間長引起工作業績突出,工作業績突出會得到獎金。當然,這個工作業績突出和得到獎金之間是存在時間上的延遲的,不可能你上一秒做完,下一秒老闆就獎勵你。在你獲得老闆獎勵之後,工作熱情高漲,這樣又會導致工作時間變長。

發現了嗎?這其實也是一個增強迴路,而且還在不斷加強中。

現在,你通過以上5個步驟,畫出了這個問題的系統循環圖,也已經找到問題背後的結構,有兩個增強迴路,而其中「回家的時間」-「妻子的抱怨」-「回家的熱情」這個增強迴路會使得情況越來越糟。

那如何才能解決問題,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呢?前面我們已經說到,調節迴路具有限制的作用,所以想控制事態的發展就必須引入調節的因素,讓這個迴路變成一個調節迴路。

那麼怎麼才能讓這個迴路變成調節迴路呢?

比如你可以將工作授權給下屬去做,或者向老闆申請更多的資源,減少工作時間。

工作時間少了,回家時間就多了,自然妻子的抱怨就少了,妻子抱怨少,你是不是就會更想回家了呢?

此外,還可以考慮如何減少妻子的抱怨,比如多和妻子溝通交流、多關心家庭等等。

其實,系統循環圖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找出一個問題中的原因及後果有哪些,還能分析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重點是幫助我們看清是增強迴路還是調節迴路。

如果是增強迴路,就要找個可以調節的因素,讓增強迴路變成調節迴路。

當然,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往往都比較複雜,包括多個增強迴路或調節迴路,這時候用系統循環圖能夠直觀地看到迴路有哪些,之間是如何作用的,找出最為關鍵的因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四,總結

說到這,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為你介紹得差不多了,我們來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說到了為什麼要進行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我們說了三個原因:

一是系統思考能夠轉變我們單向的思維模式,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並能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二是能讓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能夠看到事物,重要的是要看到事物之間的關係;三是各個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存在時間延遲的,系統思考能看清事物之間存在的延遲現象。

其次,我們說了系統思考是如何運作的。

在這部分我們說了兩個關鍵性的因素,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還有一個影響性因素,延遲。

增強迴路不斷推動事物發展,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一旦迴路形成,就會開始不斷地增強。

而調節迴路是一種制約因素,是讓系統逐漸趨於穩定的因素,而且二者都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是彼此相互作用的。

延遲則是附著在增強迴路或調節迴路上的一個時間因素,在系統思考的時候必須注意延遲的作用,避免出現調節過頭的情況。

最後,我們說了如何掌握系統思考。

一個有效的工具就是繪製系統循環圖。繪製系統循環圖包括5個步驟:第1步,準備紙和筆;第2步,找問題;第3步,找原因;第4步,找結果;第5步,找迴路。

繪製循環圖該注意的關鍵點有兩個:

第一,不要使用動詞,要使用名詞,因為用動詞來表述,得到的往往不是系統的結構,更像是在描述一個故事。

第二,要注意箭頭的方向,箭頭方向要從因指向果,一定不能畫反,不然很可能會陷入思考的誤區。系統循環圖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問題背後可能存在的增強迴路,找到可以調節的因素,讓增強迴路變成調節迴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就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後附:繪製系統循環圖的十二法則:

法則1:了解問題的邊界。理論上,每件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聯繫。在不斷練習下,積累一定經驗後,逐漸把握問題邊界的火候。法則2:從有趣的地方開始。如果沿著因果鏈追根究底,或遲或早你都能得窺系統的全貌。儘管事實確實如此,然而每幅系統循環圖都會有一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有趣」。通常人們都會從這些「有趣」的地方開始繪製系統循環圖。法則3:詢問它將驅動神惡魔「以及」它的驅動力是什麼「。法則4:不要陷入混亂。因為任何一個元素都可能驅動很多其他因素,或者被很多其他因素所驅動法則5:不要使用動詞,請使用名詞。法則6:不要使用類似於」在....方面增長/降低「這樣的詞。這是箭頭存在的意義。法則7:不要害怕從未出現過的項目。系統的巨大好處之一就是它能夠將一些敏感內容的討論合法化。法則8:隨著進展及時確定連接類型。增強迴路:正反饋,要麼是良性循環,要麼是惡性循環,會有偶個負反饋。調節迴路:負反饋,有奇數個負反饋。法則9:堅持就是勝利,持續前進吧。複雜性是可以克服的。法則10:好圖表必須反映實況。系統循環圖必須反映出思維模式。法則11:不要愛上你的圖表。一副漂亮的系統循環圖,布局簡潔,箭頭整齊,總體形象令人喜愛,這樣的系統循環圖是一種威力無法想像的交流工具。然而,無論如何,隨著思維的轉變,系統循環圖必須做出改變。法則12:沒有「已經完成」的圖表。真實世界非常複雜,因此,任何系統循環圖,無論它包含了多少真知灼見,都總是在強調某些因素,而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但是,世界在變化,可能片刻之前的次要因素現在已經變得非常重要了。

拆讀稿完。

相關焦點

  • FUN在倫敦 / 吉年雞至!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雞生蛋,蛋孵雞,雞雞復雞雞,無窮盡也。那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自古以來,這就是一個形而上的思辨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他最終得出結論認為無論是雞還是蛋,這兩者都必然是一直存在著的。這世間不可能有一人生來無有父母,蓋因這一切都是與自然規律不符。
  • 雞生蛋、蛋生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別打架!來看答案
    到底是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為何這個話題可以困擾人類數千年之久?即便現在已經有了正面的回覆,但還是有無數學者在爭論這一話題,難道真像真有那麼複雜嗎?如果你也對此感到疑惑,記得一定要看到最後,因為這裡將會有你想要的答案,大家好,我是小橙,今天跟大家聊雞蛋。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英國教授給出了答案
    科學研究,雖然聽起來十分高大上,但是有一些課題聽起來就十分接地氣了,甚至有的課題會讓人感覺到十分得無聊,比如在學界,一直有著「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的討論,甚至許多科學家們為此進行了長年累月的科學研究,就只是為了證明到底雞和蛋哪個最先出來。
  • 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科學家們終於給出了答案
    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如果說世界上先有雞的話,但是雞又是從蛋中孵出來的,可是如果說世界上先出現的蛋的話,那蛋又是雞生下來的,這看起來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千百年的問題,不僅難倒了古人,而且還難倒了一大批現代的科學家。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最佳答案 美食豬肚包雞絕不可辜負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因果問題至今還困擾著無數人。到底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呢?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最佳答案如下,美食豬肚包雞絕不可辜負!接下來,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科學家已經有了結論,答案可能讓你意外
    有一個世界之謎自古以來一直都被很多人討論,那就是這個世界上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都各抒己見,說的各有各的說法,有人說是先有蛋,因為蛋破了才能有雞,有人說蛋是雞生的,沒有雞就沒有蛋,所以先有雞,但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 盤古開天地的傳說——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根據歷來的傳說是先有蛋,這個蛋就是黑暗一團的混沌。在這顆雞蛋裡面,萬事萬物都擠在一起,不曾分家。就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雞蛋裡的世界孕育出了創世之神——盤古。盤古在蛋殼裡面酣睡著,成長著,不知過了多少年。忽然有這麼一天,蜷縮在蛋殼裡的盤古睜開了雙眼,看到四周一團漆黑,黏黏糊糊,很不舒服。
  • 蛋的故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蛋是我的世界中很沒存在感的一個物品,它會被小雞隨機的產出在地上,玩家路過的時候就會自動的撿到物品欄裡,由於蛋只能在做南瓜派和蛋糕的時候用得上,所以一般玩家撿到蛋後都會覺得佔物品欄直接扔掉
  • 農業規模經營與三產融合發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如何打破?
    昨天我寫了一篇關於農業規模經營與三產融合發展的小文,文中把農業規模經營和三產融合發展比喻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有網友對此提出疑問。對此,我再做些分析說明。我們先看看消費者的需求或者叫作要求。消費者對農產品、或者加工後的農產品(食品)的要求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優質且質量有所保證;二是要有統一的標準,也就是品質的統一性和穩定性;三是合理的價格,消費者認可優質優價。從經銷商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要求。
  •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答案來了……先有蛋雞!
    範小華展示剛從雞籠收上來的蛋範小華說,儘管現在養殖場實現了自動化操作,但該操的心一樣也沒落下。範小華:等長到第5天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給它做一些防疫性的工作。在130天之前必須把要打的預防針全部打下去,要做的疫苗全部做下去,讓它吸取更多的營養素,為準備開產打好充分的基礎。
  • 先有讀音還是先有字?倉頡造字時也遇到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現代考古不斷發現一些原始的陶文和相關資料,發現距今至少六千年以前,我國就已經有了文字的萌芽。而倉頡是黃帝的臣下,黃帝約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也就是說文字的萌芽比倉頡要長一千年左右。但既然已被公認,我們還是要沿著這個來展開討論。我國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呂氏春秋·君守篇》中就說了六個大發明家的故事,「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淮南子·本經訓》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韓非子·五蠹》說:「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
  • 精靈寶可夢族譜公示(上):又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寶可夢從何而來相當於又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精靈蛋孵化出寶可夢。據說阿爾宙斯從虛無之地的蛋中誕生,是第一隻存在於世界的寶可夢。蓋歐卡水屬性傳說超古代寶可夢之一,外觀酷似鯨魚,長有兩隻巨大的胸鰭,各鰭鰭尖長有四個白色的方形結構。原始蓋歐卡在其前額以及翅膀狀的鰭有類似「α」的圖樣,會用降下大雨的力量來擴充海洋的面積能力。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終於有了答案
    清 青玉鏤雕雞瓦子不過,這些雞還不夠老,如果想了解遠古雞的模樣,還需要走進博物館,從出土文物中一探究竟。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雞的藝術形象啦!這樣的陶鳥、陶雞和陶狗在屈家嶺文化地域出土極多,顯示當時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漁獵和採集,已飼養了豬、狗、雞等動物。
  • 我的世界:先有男還是先有女?村民實力演繹:我也有點懵啊!
    不過一位玩家說,他在遊戲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位村民,而這位村民非常的有意思,因為他手中拿起了武器,而且這個武器,還是遊戲中比較受歡迎的三叉戟!難道說這個村民要成為「海王」,去保護他自己的村民了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世界難題,一張圖可以反映出!
  • 蛋炒飯是先放蛋還是先炒飯 蛋炒飯要放幾個雞蛋
    蛋炒飯是很多人都愛吃的一種美食,蛋炒飯做起來也十分簡單,做蛋炒飯的時候很多人糾結是應該先放蛋還是先炒飯,其實先放哪個都無所謂,主要看自己的喜好。
  • 先有藝術品還是先有藝術這個概念,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先有藝術品,再有藝術的概念,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藝術的起源這個問題而已。關於藝術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所以藝術是先走藝術品再有藝術的概念的,當然在藝術的概念產生之前,這些藝術品都是無藝術目的和意識的一種行為,在藝術的概念產生後,它才被稱之為藝術品。
  • 先有「奇異鳥」還是先有「奇異果」?
    從很久很久很久以前開始有些人就特別喜歡反覆研究一個千古悖論: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那麼答案?
  • 蛋炒飯是先放蛋還是先放飯?
    十分鐘的時間,一碗白米飯兩個雞蛋,沒有複雜的配料,模仿著媽媽的手法,粒粒金黃的蛋炒飯帶著熟悉的味道慰藉一顆離家的心。問題是,蛋炒飯你是先放蛋還是先放飯?❸再向鍋裡倒入少量油,加入米飯、蛋碎、鹽、生抽,進行翻炒,最後再灑一些蔥花和胡椒粉,翻炒幾下即可出鍋。
  • 到底先放番茄還是先放蛋!
    休息在家的時候,一起窩在沙發裡看個浪漫的愛情片,小日子過得也是甜甜蜜蜜。前段時間兩個人還一起出去旅遊,拍回來的照片張張都好看,大家都直呼上帝也有不公平的時候。王小姐和張先生也很少有紅臉吵架的時候,除了一件事。張先生愛吃番茄炒蛋,王小姐也愛吃番茄炒蛋,加上這菜也的確是方便易做,平時在家吃飯,王小姐也就經常做了。可雖然都是番茄炒蛋,可兩個人愛吃的口味卻南轅北轍。
  • 到底是先有性?還是先有愛?
    這個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沒有標準的答案。在當今這個社會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覺得奇怪,讓人覺得不可以思議的反而是二十好幾了還是處男或者處女的孩子們。現在不是有句話叫做:要找處女,去幼兒園好了。我不能說是世風日下,也許這是人類進步的一個標誌吧。我不反對婚前性行為,也不勸引別人婚前發生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