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飲食稍有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當地四大料理之一的「天婦羅」。
此美食又名「天麩(fū)羅」,三個字完美地呈現其本質:天指「油」,麩指「麵粉」,而羅,這是指它的「外衣(麵糊皮)」。
所謂「天婦羅」,只是一個泛指而已,並不是說某種特定食物——日式菜品中,只要是掛上面糊油炸的,都可將其稱之為天婦羅。
蝦、魚、南瓜、蘆筍等,無論海鮮還是蔬菜,均可作為食材,可謂是「萬物皆可天婦羅」,並且根據時令變化,在當地所能吃到的「天婦羅」品種,也是不盡相同。
據傳「天婦羅」的起源有兩種:
一是源自葡萄牙的一種油炸料理,到了16世紀,被葡萄牙傳教士帶到日本,並在當地流行起來。
二是源自日本本土,最早只是為了延長食物儲存時間,並且「油炸」只是其中一道工序,後面還有蒸、煮、燒等「正式烹飪方式」。
由於時間太長,哪種說法屬實已不可考,但能夠確定的是,如今的「天婦羅」,隨著時間的演化,不僅僅是對食材的要求提高,在油脂品種,掛糊工藝,油炸技術上也有很大的改善。
經營方式也由「路邊攤」逐漸升級為「專賣店」,相較於西方飲食拿手的「油炸文化」,完全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在國內,一提到油炸食品,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油膩」,而「天婦羅」卻恰恰相反:
油溫必須控制在175-180°,溫度低了麵糊掛不上,高了容易炸糊。油脂多為味道清淡的色拉油和花生油,也有為了提高香味,將芝麻油與色拉油2:8混合使用的。麵糊以雞蛋麵糊居多,所用的麵粉也是低筋度地,掛在食材上薄薄一層,炸制的麵糊薄而脆,不多於一滴油,且不會影響食材本身的質感,給人以「清淡」口感。
由此可見,「天婦羅」的各項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如此精緻細膩的烹飪過程,在世界範圍內也得到廣泛的認可。
但大部分中國吃貨們,對此卻表示嗤之以鼻,覺得無論如何,它脫離不了「油炸品」的範疇,與過年時炸的「藕夾、茄夾」有何區別。
充其量只能算是「炸的火候輕」罷了,又是控油溫,又是調麵糊的,簡直就是「手動拉高成本」。
其實這種態度也不難理解,中國人的傳統飲食風格,追求的是烹飪工藝、菜品本身的多樣化,獨特的口味、做法才是令人欽佩的。
從來不會因為「某樣吃食需要在入口前虔誠祈禱」,而覺得它更加高級。
與其說它是美食,倒不如說是「國王的新衣」——即便它的食材再新鮮、烹飪工藝再細膩。
——輕肥說——
美食無國界,單說味道如何有些太過主觀,其實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天婦羅」確實是極具匠心的美食,味道自然也有它的獨特之處。
但相較於國內的菜式,還是略顯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做好了,還是缺乏實質內容。
總體來說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