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戰「疫」復工同出力

2020-12-21 新湖南

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戰「疫」復工同出力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8日訊(通訊員 黎曉燕)復工復產以來,瀏陽市文家市鎮企業員工齊攜手,戰「疫」復工同出力,一幕幕互幫互助,有愛溫暖的畫面在該鎮眾多企業湧現。

創美煙花爆竹有限公司自復工生產以來,創美煙花公司始終將員工健康擺在首位,扎紮實實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每天清晨,兩位「守門員」就早早地守候在廠區門口,體溫測量登記、分發口罩、叮囑防護注意事項、提供涼茶預防感冒……等等,與此同時廠區內也開始了清早的消毒工作。除開上述必備環節,企業還在廠區洗手池都放置具有殺菌消毒功能的洗手液,倉庫保障有充足的口罩、消毒液等抗疫物資的配給。

對於那些需要自主隔離14天的員工,企業還為他們保留崗位、福利、待遇,並通過簡訊、微信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關心交流,消除心理壓力和後顧之憂。

「隔離病毒但不隔離人心,每一位員工都是企業的家人,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我們所有工作的根本。」創美煙花負責人李文武說道。

「測量體溫的時候,我就奇怪,怎麼大家都隨身提著一個小袋子?原來裡面是員工自帶的午餐。」「守門員」張大哥說道。企業的人文關懷使得員工倍感溫暖,員工們也積極為企業生產做出貢獻。員工們都紛紛從家裡帶好飯菜,這一自覺行為解決了企業分餐難問題。「以前公司是包午飯的,看到企業為保障員工健康,付出了挺多,我們也想為企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該企業員工說。雖然看似是一餐小小的午飯,卻為企業減少了不小的負擔。

員工們紛紛表示:「企業是個大家庭,雖然當面面臨著多重困難,但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這個家就會越來越興旺,越來越紅火。」

[責編:榮庭芳]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賽前準備工作「咻~」隨著哨聲吹響,激烈的比賽正式開始為了勝利,使出洪荒之力努力到變形的選手們吶喊到模糊的啦啦隊對面的,過來呀!有時候,個體實力強大不一定就能取得勝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心,才能將整體力量發揮到最大。
  • 黨旗飄揚第一線|吉林長春:心往一處聚,勁往一處使
    疫情防控、疫病救治是一場攻堅戰、生死戰。這場戰爭考驗著吉林長春這座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年輕城市,考驗著長春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執行能力,考驗著長春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考驗著長春生活物資的供應能力,也考驗著長春800萬人民的自律能力。
  •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很大,難免會有負面情緒,難免會有溝通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能夠多體量他們,多支持他們,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定能夠戰勝疫情。現在暫時的不方便,為的是在不遠的將來大家都能盡情擁抱春天。
  • 家庭教育須家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育鄰夢家庭教育須家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孩子自帶學習能力,是天生的學習「專家」。同時,孩子也是察言觀色的「專家」,他們能夠輕易的發掘家長之間的親疏關係,並從中找尋到對自己最有益的依靠方。家庭是最小的股份合營制企業,夫妻雙方是最大的股東,只有夫妻和睦、處事有商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家庭才能和諧幸福,才能「家和萬事興」。孩子是夫妻雙方愛情的結晶,是家庭未來的希望,在如何培養孩子成長、成才、成人的問題上夫妻之間理應默契配合,切忌相互以「我認為」的方式彼此拆塔。
  • 「我的扶貧故事」因地制宜給建議,大家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外...
    一年的科技扶貧工作接近尾聲,科技扶貧不僅要求我們做好農村的農業技術服務工作,還要求我們要了解當地企業及農戶的技術需要,結合扶貧地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給出合適的建議,這樣大家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外使」。
  • 【感謝】法院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感謝】法院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2020-12-09 14: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荔枝網評:全民戰「疫」,凝聚必勝力量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共克時艱,凝聚起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這場突發的疫情,對於我們國家來講,是大疫、大戰,也是大考;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全面考驗,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初心使命、能力素質之考。
  • 「寧」成一股繩,心往一處「襄」——寧夏對口支援襄陽紀實
    新華社銀川2月27日電 題:「寧」成一股繩,心往一處「襄」——寧夏對口支援襄陽紀實新華社記者張亮、謝建雯、馬麗娟從黃河岸邊到漢水之濱,塞上江南和襄陽古城,就這樣被一聲號令緊緊擰在了一起。作為「一省包一市」的唯一西北省區,寧夏黨委、政府接到對口支援襄陽的號令後連夜部署,第一時間出臺對口支援方案、建立工作機制。79人、100人、150人、172人,8天時間4批精銳急赴荊楚,加上此前已經在湖北的兩批醫療隊,寧夏共780餘名白衣戰士「逆行」戰疫,醫療物資、蔬菜大米源源不斷馳援湖北,部分企業主動轉產支援抗疫,與湖北人民風雨同舟。
  • 【我們的2020】武漢戰「疫」故事
    今天(12月22日),我們首先來看發生在武漢的戰「疫」故事。  做康復操、行走訓練、澆花看書,這基本上是武漢市民秦志江現在每天的生活。老秦說,2020年,他無疑是經歷了一次重生。全國上下緊急行動,346支國家醫療隊、42000多名醫務人員奔赴戰「疫」一線。醫療設備、防護、消殺用品等源源不斷運往湖北。  為了給老秦會診病情,心臟、呼吸、心血管、腎病、康復等多個學科的醫生護士組成聯合醫療團隊。三月下旬,當時已經脫離有創呼吸機的老秦急需做更加精細的肺CT掃描,這直接關係到後續方案的制定。
  • 民族團結 共克時艱——西青統戰抗「疫」路上一家親
    待車停穩,幾個頭戴民族特色帽子的車主找到正在抗「疫」一線執勤的大寺鎮執法局隊員,用最淳樸的口音對一線隊員們不停地說:「你們辛苦了!」而後打開車廂,拿出了他們的心意:方便麵38箱,蛋糕6箱,香飄飄奶茶4箱,橘子6箱,蘋果4箱,芬達10箱,可樂10箱,冰糖雪梨5箱,茉莉花茶5箱,礦泉水10箱。
  • 一處芳澤,心之所往,誰與你共
    紅塵萬物,觀浮沉有思,天地壯闊,擇歸心而居;唯有一處芳澤,洗塵洗夢,一方與爾,心之所往。
  • 我們的2020丨武漢戰「疫」故事
    今天,我們首先來看發生在武漢的戰「疫」故事。 做康復操、行走訓練、澆花看書,這基本上是武漢市民秦志江現在每天的生活。老秦說,2020年,他無疑是經歷了一次重生。在這場同疫情的殊死較量中,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力護佑每一個生命。現在,像老秦一樣的許多患者在逐漸康復,武漢這座城市也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
  • 淄博最美戰「疫」人物|手腕骨折了,他仍堅守在抗「疫」一線
    兩個月來,他帶領的成員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起聚,紮實做好境外人員返淄轉運工作,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接到任務後,他第一時間赴濟南機場指揮部報到,機場總指揮張金龍同志對此給予高度評價:淄博小組是第一個來機場參戰的隊伍,體現了淄博市委市政府對防輸入工作的重視,詮釋了「淄博速度」。
  • 戰時不往後退,「疫」後想談戀愛,三個23歲年輕護士個個有顆戰「疫...
    面對重症患者,他們常懷醫者仁心,全力護理,「我是黨員,肯定不能往後退」;說起疫情結束後的願望,又顯出年輕人的朝氣與活力,「最想好好談個戀愛」。在戰「疫」一線,他們時刻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2月11日,市一醫院被緊急徵用為新冠肺炎重症定點醫院,醫院連夜騰空整棟外科樓改建成隔離病房。
  • 戰「疫」中的環保人(80)丨感受廣西南寧的戰「疫」環保力量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戰「疫」中的環保人。眾志成城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越是困難時刻,越能見證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緊要關頭,越要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在這場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疫情阻擊戰裡,從生態環保鐵軍到環保企業,南寧環保人緊密團結、迅速行動,匯聚起磅礴的戰「疫」環保力量!
  • 戰「疫」日記:濟南一名普通城管人老夏的戰「疫」故事
    這是一名普通城管人的戰「疫」日記,寫日記的是濟南市城管局城肥清運管理一處的一名普通黨員。他曾因救助落水兒童榮獲濟南市首屆「濟南好人」的榮譽。他叫夏鳳軍,平時大家更喜歡稱呼他老夏。平日裡,他喜歡寫上幾筆,記錄自己在崗位上的一點一滴......
  • 手繪動畫丨「疫」線成長,00後戰「疫」記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湧現出許多稚氣未脫的面孔他們在本該躲在大人身後的年紀挺身而出,奉獻著自己的抗「疫」嘗試保護起別人來曾有一種論調說——00後成長在蜜罐裡,是「垮掉的一代」00後用行動證明青出於藍,自己是勇於擔當的一代這是他們的時代故事一:
  • 【戰「疫」故事會】社區「鐵娘子」,戰「疫」敢擔當——這就是西城...
    姐妹們, 三八婦女節就要來臨,疫情防控形勢卻依然嚴峻,為進一步築牢巾幗戰「疫」防線,徹底打贏抗擊疫情阻擊戰,縣婦聯特開設《戰「疫」故事會》專欄,本欄目旨在發動廣大群眾用自己的筆寫身邊和周圍真實的人和家庭,用自己的話講知道和熟悉的動人故事。
  • 戰「疫」新聞人(四):一股火燒病魔、雷劈疫疾的勁兒
    近日,我們專訪了人民網8位戰「疫」新聞人,走近他們的抗「疫」故事,聆聽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並在此人有品公號上進行連載。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作為人民日報社第二批增援記者,劉陽與韓基琛「逆行」抵達武漢。到達武漢第一天,他們便深入「疫線」。
  • 戰「疫」前線處,家書抵萬金,紙短情長,只盼一句「我很好」
    截至目前河北省已經派出6批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共計700餘人,他們不分年歲大小,從業幾十年的專家、醫生,剛參加工作不久的90後護士,他們來自河北全省不同地方,一起奮戰在戰「疫」一線。在他們的背後,都有著默默等待兒女、愛人、父母抗疫凱旋、安全歸家的親人。一封封家書流轉與燕趙與荊楚大地之間,傳遞著希望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