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風珠《中醫治法與方劑》

2022-01-31 明德初心

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組成】雞子黃2枚 阿膠9g 生地黃18g 麥門冬18g 麻子仁6g 五味子6g 炙甘草12g 白芍18g 生龜甲12g 生牡蠣12g 鱉甲12g

 

【用法】除阿膠、雞子黃外,餘藥水煎去渣,衝雞子黃,阿膠烊化服。

 

【主治】溫熱久羈,灼爍真陰,肝風內動,神倦痙攣,舌絳少苔,脈象虛弱。

 

【證析】此證見於溫病末期,病情嚴重。神疲痙攣,是本方主證;陰虛風動,是此證病機;舌絳少苔,脈象虛弱,是陰虛辨證依據。溫熱久羈,吸爍真陰,陰津虧損而心神失養,水不涵木而筋脈失濡,由是神倦痙攣。綜上,此證病因為溫邪,病位在心肝,病性屬陰虛。是熱病後期→津血虧損→筋脈失濡→成為此證。

 

【病機】陰虛風動。

 

【治法】滋陰息風法。

 

【方義】溫熱久羈,真陰欲竭,虛風內動,宜補耗損之陰,柔和痙攣之脈,潛鎮浮亢之陽,從而體現滋陰息風,育陰潛陽法則。方用雞子黃坐鎮中焦,交濟上下陰陽;阿膠養血滋陰,息風解痙;生地黃清血中餘熱,併合白芍、麻子仁、麥冬、五味子養血生津;白芍與甘草同用,柔肝而一緩急,正合「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治則,滋陰諸藥與此為伍,能呈滋陰息風功效。龜甲、鱉甲、牡蠣均為介類藥物,既可增強滋陰效力,又可潛其浮亢之陽,滋陰諸藥與此為伍,能呈育陰潛陽功效。

 

學習此方,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病理轉歸。熱邪傷陰,既可成為陰不制陽,肝陽上亢,又可成為筋脈失濡,肝風內動,也可出現陰竭陽脫,心力衰竭。

 

②治法特點。此方以滋陰藥為基礎,佐以解痙、潛陽藥,既可滋陰息風,又可育陰潛陽,再加益氣救脫之品以滋陰救脫,能夠兼顧上述三種病理轉歸。

 

③選藥特點。此證「邪氣已去八九,真陰僅存一二,故以大隊濃濁填陰塞隙,介屬潛陽鎮定。」唯諸藥過於濃濁,用於重危病人難於下咽,王孟英等指摘過於濃濁,有其一定道理。

 

④謹防虛脫。觀其方後氣喘、自汗、心悸均加人參,自知此證時有虛脫危險。由於氣喘、自汗、心悸都是心衰之象,故加人參益氣救脫。僅加一味即可治療陰竭陽脫之證,成為滋陰救脫之方,應予特別留意。

 

【應用】以熱病後期見手足拘攣、舌絳少苔、脈象虛弱為其用方指徵。用治肝陽偏亢頭暈、心體失養心悸,只要加減得宜亦有一定效果。如見陰竭陽脫可去雞子黃、火麻仁等藥,加人參。

 

【歌括】

大定風珠息風方,麥味麻草雞子黃,

地芍阿膠滋陰血,龜鱉牡蠣可潛陽。

相關焦點

  • 【中藥方劑】大定風珠
    【方劑名】大定風珠,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生白芍六錢(18g) ,阿膠三錢(
  • 小宣帶你學方劑——大定風珠
    【方劑名】大定風珠,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生白芍(18g) ,阿膠(9g),生龜甲(12g), 幹地黃(18g),麻仁(6g), 五味子(6g) ,生牡蠣(12g) ,麥冬連心(18g), 炙甘草(12g),雞子黃生(2個), 鱉甲生(12g)。  【用法】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入阿膠烊化,再入雞子黃,攪令相得,分三次服。
  • 方劑故事集:大定風珠
    文:樓京圖:百度原方歌大定風珠大定風珠雞子黃,再加加減復脈湯(加減復脈炙甘草,
  • 118.大定風珠
    麥冬連心六錢炙甘草四錢 生牡蠣四錢鱉甲生四錢生龜板四錢五味子二錢雞子黃生二枚功用:滋陰息風析義:1、來源:見《溫病條辨》,原書治療病證見「下焦」篇第16條:「熱邪久羈,吸爍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
  • ​丁香柿蒂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溫中降逆法。 【方義】病由中焦虛寒引起,法當溫中益氣;證見膈膜攣急而呃,故宜降逆止呃。方中丁香溫中、止呃,兼而有之,柿蒂澀平,專止呃逆,兩藥同用,即《簡要濟眾方》的順氣湯,謂治「呃逆神驗。」由此可見,本方是用二藥溫通氣機以達止呃目的。生薑溫胃散塞,能夠增強散寒效力;人參益氣扶正,又能兼顧其虛,四藥同用,能呈溫中補虛,降逆止呃功效。
  • ​加減歸芍紅花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化瘀法。 【方義】本方體現疏風清熱,涼血化瘀之法。方中當歸、赤芍、紅花、大黃活血化瘀,治療主證;生地黃涼血;梔子、黃芩、大黃瀉火解毒,此組藥物配伍則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法備矣!配以防風、白芷、連翹、甘草疏散風熱,則疏風散熱之法又備矣!若赤脈粗大,赤絲盡頭有星翳者,加龍膽草以清肝熱。
  • ​加減龍膽瀉肝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清利肝經溼熱法。 【方義】肝經溼熱為患,治宜清利,因其熱盛溼微,應以清熱為主,才合病情。 【應用】《中醫眼科學》謂龍膽瀉湯是「清瀉肝膽實(溼)熱之著名方劑,可治肝膽實(溼)熱之內外障眼病。臨證可用於感染性角膜炎,色素層炎,閉角型青光眼發作期,急性視神經炎及視網膜炎等屬於肝膽實(溼)熱者」。此方是治感染性角膜炎之變化方,清熱解毒藥物甚多,用此以治感染性眼病,可謂合拍。
  • 貝母瓜蔞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潤肺化痰法。【方義】此方專為燥痰而設。肺燥而見咳痰不利,故用貝母、瓜蔞清熱化痰,天花粉生津潤燥,憑藉三藥清燥熱而化痰濁之功,使熱去痰消,肺氣宣肅有權,其咳自然向愈。欲治痰者當先杜其生痰之源,欲絕生痰之源當使水液運行無阻,欲使水液運行無阻當調脾肺功能。
  • ​薏苡竹葉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風為陽邪,尚不能以汗解,況溼為重濁之陰邪,故雖有汗不解也。學者於有汗不解之證,當識其非風則溼,或為風溼相博也。」大便自利,為脾不運溼之象;胸腹白疹,為溼鬱皮層徵象。【病機】溼熱阻腠。【治法】辛寒清熱,甘淡滲溼法。【方義】溼停熱鬱,內外合邪,」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此證本已汗多,再用純辛走表藥物,則犯汗多之禁;若用純苦藥物清裡,又不能兼顧胸腹疹。
  • ​玉真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2.風痰阻滯,頭痛、腰痛。 【證析】破傷風是因皮肉破損,病邪從傷口侵入人體,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經脈拘急為特徵的急性病。現代醫學已肯定本病是感染破傷風桿菌所致,古人卻認為是風邪侵入破損傷口而成,故名破傷風。風性勁急,攻於太陽經脈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攻於陽明經脈則牙關緊急,口撮唇緊。產生上述證象病因是外入風邪,病位是肝系筋膜受病。
  • 每日學一方【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溫病條辨》[組成]
  • ​白虎承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清下積熱法。 【方義】此方是由白虎湯與調胃承氣湯兩方相合而成。石膏、知母是白虎湯主藥,善清氣分邪熱;大黃、芒硝是調胃承氣湯主藥,長於瀉下通腑。一清肌腠無形熱邪,一瀉腸道有形積滯,使熱邪一去,火不上炎,神志自然可以清醒。玄明粉、大黃除具瀉積作用以外,也有釜底抽薪,導熱下行之意。佐以甘草、梗米,不過和中而已。
  • 【用方】​熱病後期→津血虧損→筋脈失濡用方——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組成】雞子黃2枚 阿膠9g 生地黃18g 麥門冬18g 麻子仁6g 五味子6g 炙甘草12g 白芍18g 生龜甲12g 生牡蠣12g 鱉甲12g 【用法】除阿膠、雞子黃外,餘藥水煎去渣,衝雞子黃,阿膠烊化服。
  • 通乳散結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疏肝清熱,通乳散結法。 【方義】肝氣鬱結,經絡不通,法當疏肝通絡。故方用青皮、橘葉、橘絡、鬱金疏肝氣,解鬱結,通經絡,散結滯。刺蒺藜疏肝散結,《神農本草經》謂本品能治「乳難」;絲瓜絡行血通絡,《簡便方》曾單用本品治療「乳汁不通」,可見二藥治乳汁不通有一定療效。通草下氣通乳,蒲公英、全瓜蔞清熱散結,解毒消腫。
  • ​附子八物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溫陽益氣,除溼活血法。 【方義】寒溼滯留,法當溫陽除溼。方用附子、桂枝溫下焦陽氣,助其氣化;生薑、白朮健運中陽,助其輸津;茯苓淡滲利溼,通調水道;白芍、甘草柔和筋脈,緩急止痛。用人參之意有二,一與附子合用,補陽氣以實衛,治療多汗惡風;一與桂附合用,振心陽以暢血運,治療疼痛。八藥合用,能呈溫陽除溼功效。
  • ​清營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清營解毒,洩熱救陰法。 【方義】熱入營分,出現神、心、血、脈、舌五個方面的病理改變,當務之急,急需清營解毒而兼洩熱救陰,庶可轉危為安。故方以青黛清營涼血,生地黃、玄參、麥冬涼血滋陰。青黛、生地黃、玄參之涼血在於挫其熱勢,使熱去而陰不繼續受傷;生地黃、玄參、麥冬之增液在於補充受損之陰,使陰液得以恢復。
  • ​七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如果不是急病,而是七情內傷,氣鬱不舒,鬱結之氣走竄三焦,窒塞經隧,可呈痛如錐刺,或上或下,無有定處;逆於上則氣不得息,滯於中而脘腹脹滿。【病機】三焦氣滯,升降失調。 【治法】破氣行滯法。 【方義】所用三稜、莪朮破氣行滯力量最強,並可兼理血滯,故是方中主藥。治氣不宜專治一髒,而應兼理三焦。
  • ​七仙丸《中醫治法與方劑》
    【病機】肝腎不足,精血虧損 【治法】精血雙補法。 【方義】此證雖是肝腎兩虛,但肝臟所藏之血亦由腎系精髓生化而成,只需填精補髓,精髓得充則血也得補。
  • ​蠲飲六神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滌痰開竅法。 【方義】痰濁為患,治宜祛痰。然痰之生由液之結,液之結由脾不運,故治痰當先燥溼,燥溼當先運脾。半夏、膽南星擅長燥溼祛痰,既祛已結之痰,又杜生痰之源;復用陳皮芳香醒脾,增強脾運,茯神淡滲溼濁,導溼下行,令脾運健則水津布,水津布則痰不生,此為燥溼祛痰而設。痰隨氣升→治宜降氣→故用旋覆花降肺胃之氣,氣機下行,則痰隨氣降。
  • 大秦艽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主治】經絡空虛,風邪入中,突然口眼喎斜,皮膚麻木,或語言失利者。【證析】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密,風邪乘虛中於絡脈,氣血痺阻,致呈口眼喎斜,皮膚麻木,或語言不利。【病機】經絡空虛,風邪入中【治法】祛風通絡,實衛調營法。【方義】風邪中絡,法當祛風通絡,使外來風邪,仍從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