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整個髖關節來說,骨盆的好壞扮演了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髖關節和骨盆是對稱的。不是只強調髖關節的重要性,因為骨盆及髖關節的平衡,對於運動、舞蹈、老人醫學、背痛治療等領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髖關節需要更大的活動度。當寶寶在子宮內發展髖關節屈曲時,並還沒開始發展第二次的腰椎曲度。直到寶寶開始學會爬行和練習伸直他們的臀部時,才會隨之發展出腰椎的曲線。
寶寶之所以有較多的髖屈曲角度,是因為他們在子宮內的姿勢是髖關節屈曲的。
好的髖關節活動可以讓背部更放鬆,本文中會描述三個用來評估、平衡髖關節活動度的技術,這技術不只可以在直接處理髖關節活動度問題時使用,伸直可減輕下背疼痛和其他組織問題。
技術
推壓式技術【A】
這個推壓技術系列的徒手治療,對於施行此技術者來說,是可以有效率的增加髖關節活動度。我們將髖關節利用重力做三個方向的擺位技術,此技術可以全面放鬆到髖關節附近所有的構造:從深層的髂骨韌帶到髂腰肌、膕旁肌、髖關節的外展肌、內收肌、旋轉肌群、縫匠肌、股四頭肌和外面包覆的筋膜等等。
髂骨股骨、恥骨股骨和坐骨股骨韌帶這三個構造,會產生限制髖關節的動作。
「推壓」這個詞代表起始姿勢:治療師握住趴著的個案的腳踝和膝蓋,如握著掃帚柄將個案的膝蓋順著床往個案頭部方向帶動,儘可能的完全屈曲且舒適,稍微擺動一下個案的骨盆,好讓髖關節屈曲能超過90度的位置。將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更靠近身體的位置,這對於個案來說幾乎都會覺得比較舒服。
推壓式技術(A)
單純被擺在小孩爬行或牛蛙姿勢對髖關節來說會有治療性牽拉的效果;然而,我們還可以藉由放鬆臀肌來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當你將個案的腿固定好後,利用前臂平坦處輕靠在髂嵴下的臀大肌的內側附著點。
讓個案的髖關節屈曲,使其小腿放在治療床上,並利用你的前臂去放鬆個案的臀大肌的內側附著點。
原理是在肌腱附著處有許多高爾基肌腱接收器聚集,這些高爾基肌腱接收器對持續性的壓力會有反應,所以藉由長時間和慢速靜態的壓力,治療師只要固定壓著,不用做摩擦就會得到好的結果。
接著再施加壓力,用手肘將髂骨上的臀肌輕推遠離它的附著點,並且溫柔地持續此壓力,直到你感覺到組織微微的軟化和放鬆,然後,鬆開你的壓力朝下段臀肌附著點處理。
關鍵點 推壓式技術
適應症包括:
髖關節活動度受限。
平衡或步態問題。
背、骶髂或坐骨神經痛。
目的:
恢復髂股關節(髖關節)的活動度及本體感覺。
說明:
在不會產生任何疼痛下,溫柔地將腿帶至屈曲外展和旋轉姿勢,靜態的施壓在肌肉附著點。
等待在每個姿勢下軟組織對牽拉的反應。
在另一側髖部重複做。
幾乎每個個案擺位在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後都會比較舒服。
注意:
某些動作對於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的病人是禁忌。
推壓式技術【B】(外轉)
將大腿往上擺在推壓式技術A的姿勢下,將個案的小腿垂至床緣。
推壓式技術(B)(外轉)。
治療師藉由兩手將內收肌群朝向自己提起,將股骨擺至外旋的位置。這可預防治療床邊緣給予個案膝蓋後側的壓力。同時,利用治療師的腳在床下增加個案股骨旋轉的角度,在個案腳上施予一個朝向頭部的方向的力。你的個案不能感覺到膝蓋或髖關節之外的地方被拉緊——你只單純牽拉和放鬆髖關節附近。如果會造成個案不舒服,要停止施壓在個案的腳上。
從髖關節下方的視角可以協助觀察髖關節的外轉如何打開前髖關節。
治療師保持身體舒適及直立。請個案輕鬆的呼吸和放鬆,以利牽拉。維持此擺位技巧,直到你感覺組織有以下回應:變軟、緩和或放鬆。通常這需要花上至少3~5次呼吸循環。
推壓式技術【C】(內轉)
某些髖關節活動度的問題,常會和下背痛有相關。在男性與女性的髖關節內轉、屈曲、伸直,和男性的膕旁肌柔軟度,均與背痛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當個案於上述的活動度、柔軟度較高時,通常較少背痛)。而推壓式技術C,結合了這些重要的動作:股骨的內旋,髖屈曲和膕旁肌的牽拉。
推壓式技術(C)(內轉)。
實施技術的流程,是從外轉(B)進入內轉(C),並不是像(B)將腿部垂放至桌子高度以下,而是旋轉股骨讓小腿高於至桌子。藉由推壓及擺位,溫柔的將股骨帶至內傳的終端角度;停住,等待組織的回應。過程中記得讓髖關節屈曲至少達到90度(也就是讓股骨垂直身體,伸直往頭端方向一點,超過垂直角度。)像實施B的技術時一樣,要更留意避免膝蓋的不舒服。
當完成這三個推壓式技術的變化,將腿擺回解剖姿勢,可以發現和做治療之前相比,個案會覺得自己的腳變長了。重複這些技巧在另外一側的腿,平衡左右側。
其他注意事項
雖然我們已經描述了以上這三個操作變化,來作為放鬆髖關節的技術,這些技術也能影響骨盆的韌帶適應性,藉由治療骶骨結節、骶骨脊和骶髂韌帶的限制,在骶髂關節做鬆動和平衡扭轉及髂骨相對骶骨的旋轉動作。上述這三個技術有助於減緩周邊型的坐骨神經痛、骶骨結節痛、骶髂關節痛,和其他骨盆相關的問題。
如果你的病人沒穿衣服或穿很少,你可以藉由床單覆蓋在腿上做(A)的治療,讓床單和腿同時移動。另外,尤其是(B)和(C)的治療時,腿可以藉由床單包覆,給予病人安全感和隱私。
當應用這些技術時,很重要的是他們都不可以造成疼痛。此外,處理軟組織限制活動度之外,還可能因為骨構造的關係,像是髖臼的形狀或是股骨頭的方向,因此當治療他們生理上的限制時,這些可能造成疼痛或發炎。基因或習慣因素所致的股骨髖臼撞擊症狀,會讓股骨和髖臼邊緣有不正常接觸,導致髖關節動作因疼痛而受限制,雖然手術治療可以有效的增加活動度和處理疼痛,但太多猛烈的牽拉仍會加劇症狀,因此在活動度末段要注意髖關節處是否有深層的疼痛。
關於髖關節置換
雖然預防髖關節受限的程度,比去量測或是研究髖關節本身的受限活動還要困難,但保持雙側髖關節活動度的平衡,可以避免或改善關節疼痛,若沒有解決此問題會演變成關節置換或手術表面重建。
如果你的個案已有做過髖關節置換手術,則要實行此技巧時就需特別考慮,因為此技巧可能導致人工髖關節脫位。你可以避開手術區域。例如開刀的地方在後側,那就可以執行前側的技術,只是要記得謹慎小心。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X光(全髖關節置換術)。
在手術後的恢復期中,不同的髖關節手術有不同的動作限制,手術的目標是為了減少個案髖關節的負擔。外科醫生們建議術後的限制運動差異很大。在2010年,一份非正式的調查中發現,在外科醫生給瑜伽老師的建議中,髖關節手術後,有1/3的外科醫師在前側髖關節置換手術後,並不會給予患者任何動作限制。然而,最保守的治療建議是在術後六周到一年之間,髖關節置換的病人需避免:
1.後側的髖關節置換:內收、內轉和髖屈曲超過90度。
2.前側的髖關節置換:外展、外轉和髖伸直。
若考慮到這些變化,最好的辦法就是詢問外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建議,避免做到影響癒合的動作。
個案在髖關節置換術完全癒合後,他們會因為軟組織影響,而產生動作限制。在術後一年(或更久)的期間,這些技巧能夠去幫助一些恢復期較久,或年長個案關節活動度的恢復。然而,鑑於我們不嘗試去牽拉或改變人造髖關節本身,因此在末端角度時要謹慎的活動人工關節,好讓關節周圍的組織保持長度、放鬆、可動,而不是嘗試強烈地牽拉人工關節本身。
最後。針對年長者和有挑戰性的個案,可以大膽地去用這些手法。當你透過你的敏感度和不斷詢問來改善他們的不適,你會覺得驚訝,原來個案在接受治療後是感到多麼的舒適、有效,即使是那些活動度受限個案也是如此。
隨著這些練習,手法和技巧將成為你技術的一部分,在你平常的治療中,能夠讓你更順利的評估和放鬆許多受限的髖關節。而且,你會發現下背痛的改善和年紀、疾病程度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不論我們有沒有下背痛(80%的個案在他們生活中某一個時刻有背痛),大多數的個案,會因為增加髖關節活動度而受益,例如:讓我們坐著,走路和移動更簡單,更有效率,且也覺得更舒服。
【課程指南】
本次系列課程共20講
原價199,限時拼團價1
支持永久復聽